史鉴

徐庆全:胡、赵对李国才的批示——关于《李国才老人,我向您道歉》还要说的话

发布时间:2023-10-12 16:15 作者:徐庆全 浏览:582次

《李国才老人,我向您道歉》推出后,接到几个朋友的私信,给我提供资料。张比先生又从知情人的角度,提供他的回忆并给我指点。这促使我要写下这篇“还要说的话”。

一、关于胡、赵批示

我看到陶葆发的笔记,才知道胡、赵二人对李国才事件有批示。有朋友告我,陶的笔记记录不全,胡、赵的批示,在《工人日报50年》一书中有记载,并给我发来有关内容。该书(P103-104)说:

在报道这一案件(即李国才弄虚作假事)中,我们曾在一篇杂文中说过李国才是一个假劳模。这首先引起吉林省总工会的异议。他们写出材料证明李历史上曾搞过多次革新,是真劳模不是假劳模;化工部也据此给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写了报告,证实李是真劳模。对此,耀邦、紫阳均有批示,要求用适当方式在报上公开纠正。紫阳同志在看了本报的报告后,再次批示:“切实纠正工人日报在通讯和杂文中某些片面、扩大和不实之处。我认为,报纸纠正自己报道上的某些错误,也(特别是对人的方面,正是对人民、对党的事业负责的表现,应当由这种勇气。”耀邦同志同意紫阳同志意见。第一次批示:“请全总要工人日报按紫阳同志意见办理。如这么办有困难,请提出来再考虑。”第二次批示:“对李国才同志报道失实和不公正的地方,必须采取适当方式予以纠正。此事请(朱)穆之、(赵)守一同志(均为中宣部副部长)约工会和工人日报商定办理。”

二、关于道歉。

道歉,在个体之间,是表示愧疚的行为。如我对李国才老人的歉意,就是要表达我作为一个历史研究者伤害老人的愧疚之情。

但是,道歉,还有一个国家层面。政治学有一个词,叫“国家之罪”,大意是指国家在历史发展中的非正义行为。从历史来看,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非正义行为,时常发生。有些国家现任或者后任政府,就多了一项政治责任:为过去的非正义行为道歉。

在中国,1970年代末到1980年代初的政治转型过程中,大规模的平反冤假错案,实际上也是国家为历史上的非正义行为道歉。不过,在我们的政治语境中,没有道歉这个词,因为这涉及到政府责任、颜面和社会道义。

因为道歉与直政治正确相悖,我们就常用“向前看”一词,消解对历史错误的应有反思;我们用诿过——错了但不是我的错——保持颜面;我们靠时间来大事化小小事化了。那么,一个人的政治冤屈,他的名誉,都不足挂齿了。

李国才被冤屈,胡、赵两次批示,但包括《工人日报》在内都不公开纠正,原因就在这里。

三、张比先生的回忆

张比先生,1972至1989 年在吉林市从事科技术工作,和当地科技人员及工人劳模有来往,认识李国才。他给我发来如下信息:

我上个世纪70年代80年代在吉林市工作,认识李国才,并多次去他领导的管道加工班参观。他所在单位叫吉林化工建设公司,是国有企业,只不过地点在吉林市,故不能叫吉林省吉林市化建公司。

他升为副部长,并不是与李素文、吴桂贤那批一起,而是最上层要求各部都要提拔一批工人出身的副部长,于是邮电部提了邮递员罗淑珍,水电部提了技术员郑代雨,化工部提了李。这批副部长都是劳模,人都不错。李当副部长后,本色未变,不让叫他李部长,我一次在北京遇到他,他还穿着工作服,与我握手,我还叫他李师傅。

他被撤职批判,与渤海二号事故有关,那次石油部长宋振明被免职,副总理康世恩受记过处分。上面要抓生产安全。劳动部门有人告李国才锅炉不安全,后不知为何把他搞成了假劳模,造反派。其实他的劳模是真的,虽当过革委会副主任,但是并不是造反派。现在看来,他文化低,敢发明创造是好事,但也有局限性,当副部长也有些提拔太快。吉林市老百姓对他一直有公正看法。

张比先生我未曾有机会拜会,但他的弟弟张从先生则是我尊敬的兄长,老朋友。张从北大毕业,晚年致力于对北大历史的反思,与林海、樊能廷等先生一起,编辑了不少反思历史的书。承他们垂爱,到寒舍做客、送书,让我深受教益。

张比先生毕业于清华大学,后在华北科技学院学报副主编(编审)位置上退休。他的这一段回忆文字,说了两条:第一,李国才为何能被提升为副部长;第二,他被《人民日报》和《工人日报》批判的大背景。

受张比先生的启发,我就这个问题再说两句。

四、为什么是李国才

第一,李国才升任副部长,是政治需要。

一九五〇年代,劳模是鼓舞人民参加社会主义建设的榜样;一九六〇和一九七〇年代,劳模则成为政治化的人物。一旦成为政治化的人,他们就被政治裹挟了。他们的贡献,就被按照那个时代的需要,那个时代的政治语境无限放大;他们的行为政治正确,就被结合进各级领导班子,甚至到中央任职。可是1977年后,政治的烙饼被翻过来,他们大致又被视为帮派人物被清查或边缘化;而他们的劳模业绩被无限放大的政治责任,则只能由自己买单。

时过境迁,烙饼翻来覆去。但是,时已过,政治语境却未迁:评价体系没有变,依然是非此即彼的好人VS坏人的单一逻辑,“攻其一点不及其余”。《工人日报》的短评也毫不隐晦这一点:“对好人好事会有好‘态度’,对坏人坏事会有‘坏态度’,这是人之常情。”(1980年9月24日,《也谈“态度问题”》)

李国才就是一个工人,没有专业训练,发明的锅炉被认为有问题,也属正常,但非要证明他是坏人干坏事,罗织“弄虚作假”、“专横跋扈”等等罪名,他的政治生命也就被毁掉了。

第二,他被《工人日报》和《人民日报》格外“垂青”,有当时的大背景,就是张比先生所说的“渤海二号事件”。

1979年11月25日,石油工业部海洋石油勘探局“渤海2号”钻井船事故,造成船上职工72人死亡和国家财产的重大损失。石油部和有关媒体,采取的还是驾轻就熟的老方法:不总结灾害的教训,强调弘扬牺牲职工的英勇无畏精神,把丧事当成喜事办。

《关于党内政治生活的若干准则》公布后,在全党学习的热潮中,1980年5月,薄一波与全总和《工人日报》领导谈话说:“渤海二号”报纸应该登。没有人出来讲公道话,官官相护不好。6月,万里在听取全总领导汇报劳动保护情况时说:我对工人日报有意见,没有反映工人思想问题,没有讲工人的安全问题,这样的工人日报我就不看了。

领导这样严厉的批评,《工人日报》就得行动起来,1980年7月22日,该报刊登《渤海二号钻井船翻沉事故说明了什么?》一文,公开揭露事故真相。接着又发表几篇评论,分析批判工业生产中不注意安全的各种混乱思想。

8月25日,国务院发布处理“渤海二号”事故的决定,石油部部长宋振明被免职,主管石油工业的副总理康世恩被记大过处分。决定认为:“渤海二号”事故“也是对全国其他各部门和各企事业单位的一个严重警告。安全生产是全国一切经济部门和生产企业的头等大事。”

因报道“渤海二号”事故,《工人日报》声望日隆;国务院又号召把安全生产提到“头等大事”。该报就乘胜拿出了“国才式锅炉”的报道。

五,一种政治生态

从《工人日报》的报道看,1978年12月,吉林省有关方面就对 “国才式锅炉”组织过测试,结论是耗钢量多(比国内工业锅炉平均水平高二倍多),耗煤量多,产汽量少,炉型落后,结构极不合理,不安全。1979年3月,国家经委和劳动总局草拟了“关于处理国才式锅炉的通知”,提出停止生产,限压使用,不再散发图纸和宣传。但是,化工部领导提出不同意见,国家经委领导人则提出,“全盘否定也不妥”,“李国才是个老工人、老模范,这是对劳模的态度问题”。劳动总局要求继续鉴定,化工部不配合,此事也就搁下了。(《权势加无知的破产——关于停止制造“国才式锅炉”的背景材料》,1980年9月20日)。

化工部支持李国才,康世恩曾专拨经费,支持他的科技革新。我想,化工部和经委与劳动总局顶牛,倒不是认为“国才式锅炉”不能质疑,还是彼时好人VS坏人单一逻辑的政治考量:在“攻其一点不及其余”的政治语境下,承认“国才式锅炉”有问题,李国才必然会被“全盘否定”,就有了一个“对劳模的态度问题”了。

等到国务院发布处理“渤海二号”事故的决定,康世恩被记大过处分,朝野震惊,也就没有人替李国才说话了。《工人日报》乘胜报道,李国才果然就被“全面否定”了。

民间有谚:“树倒猢狲散”。李国才的命运,也是一种政治生态的缩影。

来源:徐庆全与八十年代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