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取代人民日报编委会的“文革小组”——人民日报劫难(12)
钱江:“记者团”空降人民日报和带队“团长”李思恭(11)
上文记述一个由20人组成的“记者团”进驻人民日报,“只带耳朵”,了解报社编辑部的情况。他们带不带嘴巴呢?陈伯达没有说,其实是带的,而且为下一步进入编辑部做准备。
正文:
1.陈伯达指示人民日报成立“文革小组”
“记者团”进驻人民日报的第二天,1966年6月6日,陈伯达在重组报社领导层上又迈出一步,他给人民日报下达指示说,报社应当成立一个领导运动的小组,名字可以叫做“文化革命小组”,由工作组领导,负责报社的日常事务,明天下午就可以选举,暂定每一个支部出一个人,不受原职务高低的限制。
当天下午,讨论这个“小组”人选的总编室党小组会上,胡绩伟发言说:“我认为吴冷西的问题是人民内部矛盾。”明显是唱了反调。
1966年6月6日《人民日报》1版上,刊登了陈伯达组织撰写的一篇社论《夺取资产阶级霸占的史学阵地》。为什么将史学如此高看,自然是有缘由的,姚文元的“论海瑞罢官”就是从史学角度打开缺口的。
也在同一天,毛泽东同意周恩来将于6月16日到罗马尼亚访问一周。同一天,解放军报发表长篇文章《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红旗,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宣传教育要点》。这篇文章公布了《林彪同志委托江青同志召开的部队文艺工作座谈会纪要》的要点。
2.陈伯达来到人民日报亲自组织“小组”
6月7日,陈伯达来到人民日报亲自落实“小组”的组成,召开全社工作人员大会。
陈伯达在会议上宣布,要成立报社“文革小组”,中央批准这样做,工厂也要派人参加,不要忘记了工人。而记者团呢,可以选出3个人参加。
陈伯达说:“现在我们工作组只有几个人,需要一个纽带,把工作组和大家联结起来,即组织一个文化革命小组。”
陈伯达说:“文化革命小组的组长,由工作组、记者团的人当也可行。”
他还说:“文化革命小组是运动的核心,但不是代替原编委会的领导核心。”待真正的领导核心组织出来了,工作组会撤走。
有人对陈伯达说,要罢免吴冷西。(见《人民日报文化大革命大事记》第3页)
这正是陈伯达前几天提出、又被刘少奇顶回来的事情。此时陈伯达的倒是将口气软了下来,说:“罢官的问题慢慢来做,何必着急?你们动起来,行动起来,一个官、两个官,没有什么。我最喜欢罢官,把吴冷西撤掉,文化革命小组也没事干了。”
他补充说:“群众还没有革命化的时候,罢官是不自然的。不自然的罢官,不如不罢。”
针对人民日报大楼中已经出现的要求将吴冷西等人罢官的大字报,陈伯达说:“有的大字报急于罢官,不要性子那么急。我是急性子人,在这个问题上不性急。”
说到这里,陈伯达自言自语起来,说:“是不是我太右了?右倾机会主义吧?我想,我懂得毛主席的工作方法就是这样。”这句话和他在刘少面前提出罢免吴冷西的要求,显然是矛盾的。
有人对陈伯达说,现在人民日报的要害在编委会。编委会成员、部主任以上人员,一律不能参加“文革”小组。
陈伯达没有同意,说:“对具体的人作具体分析,要一分为二。不要把任何组织看成铁板一块。”
情绪亢奋的人还向陈伯达反映说,有的编委为什么不发言,不写大字报?
陈伯达说:“不能勉强他们发言。勉强发言是假的。要自然而然地革命化。”说到这里,他拿起粉笔,在身边画版面的黑板上写了“自然而然地革命化”几个大字。
待安排“文革小组”事了,陈伯达又吩咐,这个“文化革命小组”成立以后要负责编辑一份《文化革命动态》,每天一张,送中央领导人每人一份。
“文革动态”之前的社内刊物《文化革命简报》,与随后出现的“动态”只有一词之差。“动态”出现后,原先的“简报”就消失了。
随“简报”之后编辑发行的社内刊物“动态”刊头。笔者未能收集到较多“动态”原件,是明显的缺失。
人民日报“文革小组”于6月9日成立,举行首次会议,确定凌建华为组长,李希凡、姚炜、李思恭、王保生为副组长。这几个人,前两位是报社部主任和编辑组长层面的人物,看来名列李思恭之后的王保生来自报社印刷厂。
这个小组编辑的“文革动态”很快就编辑印行了,在“文革”中存在了一段时间,留下了不少“文革”初期的记录。这个作用,恐怕是当年的陈伯达没有想到的。
新的“小组”编印这个不定期活页不是难事。1966年5月1日,人民日报党委办公室开始编印《文化革命简报》,新的“小组”编印《文化革命动态》,在这个基础上延续即可。这些“动态”大部分被保存了下来。
3.钱抵千和李庄之间的“妥协”
新的“领导小组”出现了,作为原“编委会的核心”的人民日报副总编辑一级高层领导怎么办呢?“文革小组”的做法是,要他们“协助工作”。
副总编辑李庄回忆,跟随陈伯达来到人民日报夺权的两位军中笔杆子——《解放军报》代总编辑唐平铸和总政文化部副部长钱抵千,都是他在抗日战争时期在太行山就熟悉的,建国以后和他们的工作关系也很密切。但此次他们前来“夺权”,李庄敬而远之以避嫌。
几天以后钱抵千就找李庄谈话了,大意说,前段时期李庄犯下删节军报社论的错误是“孤立事件”,不担负主要责任。现在事情已经过去,过去你做什么现在还做什么。钱抵千的意思是恢复李庄副总编辑的工作。
李庄略做考虑,予以谢绝,说,我停止工作将近一个月了,情况生疏了,勉强工作还会犯错误。
钱抵千退一步说,可以给李庄配备一个助手,由军报副处长尚力科来做。
李庄见机也退一步说,一定要我工作,我当参谋长,他做司令员。他指挥,我承办;我设计,他拍板。除此之外,断难从命。
这样一来达成妥协,副总编辑李庄成了工作组成员的编辑助手。(《李庄文集》4卷本,人民日报出版社、宁夏出版社2004年出版,回忆录下编第340页)。
这时,陈伯达到人民日报夺权已有一周,他组织的社论文稿基本上登完了,下一步怎么办?6月9日,陈伯达飞往上海,向毛泽东当面汇报。临行之前,他要唐平铸负责人民日报的全面工作。
(未完待续)
来源:钱江说当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