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江:记录基辛格秘密访华前夜
11月29日,美国前国务卿亨利·基辛格博士在康涅狄格州的家中去世,享年100岁。
谨以此文怀念基辛格博士。
我没有见到过他,但在上世纪80年代采写“乒乓外交”专题期间,曾访问10位以上和他直接打过交道的人物,在书中以相当篇幅描写过基辛格博士。感谢基辛格博士对改善中美关系作出的贡献!
当年完成《乒乓外交》之后,本打算继续完成《打开中美关系的大门——周恩来和基辛格秘密访华》一书,而且完成了部分章节。但随后我前往云南,很快为工作所吸引,其中包括中越边境战争的吸引,使我停止了原定计划,这也是环境之所然,因为离开北京也就离开了采访对象和档案依托。
当此基辛格博士离世之际,打开当年没有完成的文稿,发现有一些章节比较完整,基本可以贯通,而且是有意义的,因此略作订正,以此纪念基辛格这位著名外交家。
我们要珍视中美关系,前代人历经艰辛打开的友好交往的大门不能关闭,改革开放的步伐不能停止,这是关系人民福祉的大业。
作者
2023年11月30日
20世纪70年代担任尼克松政府安全事务助理的基辛格博士
下文系未成书稿片段,记述中国、美国、巴基斯坦三国为基辛格秘密访华进行的准备。
1.北京“美国小组”紧急行动
进入1971年5月,以叶剑英元帅为“美国小组”组长的基辛格秘密访华接待班子加紧运转起来了。
“小组”从外交部各单位抽调了干练人员,于5月下旬陆续集中到北京钓鱼台宾馆,讨论和研究接待方案。参加这个班子,负责速记的廉正保回忆,当时周恩来几次会见“美国组”成员,商讨对策。“这样我对对美政府的把握就比较准确,记录的时候心中有底,不大会出什么差错。”
外交部美大司司长章文晋是“小组”的重要成员,负责协助周恩来、叶剑英具体拟定与基辛格谈判的主要内容和谈判策略、方案。战争年代他在延安和重庆参加了周恩来领导的“外事小组”。从那时起到现在,章文晋的工作总是与中美关系相联系,对中美间的重大问题都非常熟悉。
1979年初结束了对美国的访问,邓小平、卓琳(前排中)和章文晋大使(前排左1)、吴蔚然医生(后排左1)等归程中合影于机舱。
还有1970年11月任命的总参二部副部长熊向晖,他于1962 年接替宦乡担任驻英国代办(此时中英两国尚未建立大使级外交关系),1967年1 月和其他驻外使节一起奉召回国参加“文化大革命”,主管国际形势的研究。这次,他将以“总理助理”身份参加与基辛格的会谈。
分配给章文晋夫人张颖的任务比较专一:专门阅读基辛格和关于基辛格的文字材料,包括有关著作。
张颖也是一位老革命,娴熟英语,当时已经翻译成中文有关书籍不过数本而已,还有一些英文文章。张颖阅读后摘出材料中的主要内容,提出分析,供决策者参考。
她的深刻印象是,基辛格对德国外交家梅特涅流露出近乎崇拜的感情。基辛格有不少哲学论述与国际形势有关。越南战争是他论著中的重点内容。张颖认为:“尽管基辛格的观点有许多与我们是相左的,但他对事情作的分析、推理及论断都很有逻辑性。他的一些对国际问题的论述,我打个也许不太适当的比喻,颇与我国古代纵横捭阖有些相似呢。”
进入6月,“美国小组”的重要任务就是接待基辛格了。张颖住进了钓鱼台4号楼——这是“俗称”,这座小楼的正式名称是“八方苑”。
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等领导人,有时到钓鱼台国宾馆召开会议或者小住。毛泽东每次来钓鱼台都住12号楼,周恩来则习惯住“八方苑”。
这次基辛格要秘密访华,很早就确定入住钓鱼台6号楼。
笔者拍摄的北京钓鱼台国宾馆一角
张颖回忆,从6月中旬开始,叶剑英元帅住进了钓鱼台,周恩来多在晚间赶来检查工作,召集讨论。张颖的印象是,周恩来特别关心叶剑英的身体,到了半夜12时后,就不要叶剑英再参加讨论了。周恩来本人依然精神抖擞,令人叹服。
叶剑英元帅非常尊重周恩来,凡是总理要他停止工作,他总是欣然离去,第二天上午再与工作人员见面。
安排基辛格住处的事完全由礼宾司副司长韩叙负责,他安排张颖等女工作人员料理基辛格住处陈设,改善室外环境。这是因为“文革”几年后,钓鱼台久不接待外宾了,许多楼房近乎荒废。
2.怎样布置基辛格的钓鱼台下塌处
张颖等看过了6号楼室内陈设,觉得总体上还可以,有许多东西是现成的。她们自作主张换了新地毯和沙发,重新布置了会客室和会议室。
她们还提出,接待基辛格的地方要体现中国悠久文化和民族特色。于是在小楼入口处陈设了名贵的紫檀木条几,是明代流传至今的古董。
会客室墙壁上,则挂上了清代画家的大幅作品,其他几间屋子里也换上了名贵家具和字画。
在基辛格的起居室里,更是放上了百宝架,放上了明代的瓷器和清代的景泰蓝和玉器,甚至还有远古殷商时代的青铜器。这些东西本来在钓鱼台各处都有陈设,“文革”事起,管理人员怕文物被毁,就将它们存入外交部的特别仓库。
周恩来特批张颖她们可以进入特别仓库亲自寻找,结果找到了不少古董,还有一些名贵家具,就搬了一批到基辛格下榻处。谁知百密一疏,一些名贵箱柜没有开锁就搬进了基辛格要住的房间,张颖们心想这些箱子柜子只是个摆设,难道还真的派用场?结果美方保卫人员检查后对中方接待人员说,为什么这些箱子柜子都上了锁?是不是不尊重客人?
接待人员一时语短,搪塞说,这些东西已经有数百年历史了,日积月累,里面难免有尘土,已经成了只能看不能用的家具。
张颖感到费劲的,倒是室外环境的鲜花摆设。本来这是一个小问题,却被“文革”闹大了,那时反对“资产阶级思想和生活方式”,人们不再种花养草。张颖她们调来解放军战士很快打扫干净了6号楼,却找不到盆花来点缀,整个钓鱼台国宾馆都找不到合适的花卉。最后还是从一位园林工人家里借来几盆花点缀一下,成了整个接待事务最寒酸的部分。吃此一堑,钓鱼台宾馆长了智慧,从此重视种花种草,接待贵客再也没有缺少盆花的尴尬了。(张颖《随章文晋出使美国——大使夫人纪事》,世界知识出版社1996年出版第33-35页)
3.美国和巴基斯坦的准备
美国和巴基斯坦那边也在准备。
巴基斯坦特派信使贝希尔·巴贝奉命,持周恩来总理致美国总统的“口信”抄件前往美国首都华盛顿,于6月2日到达,6月6日离开,取道荷兰的阿姆斯特丹回国。
在荷兰转机时,他发现下一班飞往卡拉奇的飞机在8小时以后起飞。有这段空闲,是前往阿姆斯特丹市区小作观光,还是留在酒店休息几个小时?巴贝选择了后者。他明白自己随身携带信件的重要性,为了安全起见,离开华盛顿之前,他把这些信件缝在了自己的上衣里。
第二天,贝希尔·巴贝回到巴基斯坦首都,从机场被直接拉到总统府,面见叶海亚总统递交信件。他发现,叶海亚总统的急切心情比苏尔坦更为迫切。
20世纪60-70年代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张彤
6月9日上午7:15, 中国大使张彤应约拜访叶海亚总统,从他那里得到了美国总统的口信。他一刻也不敢耽误地将口信报给了周恩来。
6月11日,周恩来总理向中国大使张彤发出答复口信,由张彤于6月12日向叶海亚总统当面朗读:
由叶海亚总统转交的尼克松总统的口信已于6月9日收到。周恩来总理同意将基辛格博士的访华时间改为1971年7月9日至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将为此做好相应准备。
与这封口信同时送达的还有另具一纸的周恩来总理关于接送基辛格特使飞机安排事宜的计划。内容是:
周恩来总理再次感谢叶海亚总统在中美两国之间传递信息。
我们同意推迟直接试飞,设想将其推迟到6月底,具体时间随后再定。届时我们将派出专机将飞行领航员从北京直接飞往由你们指定的伊斯兰堡某机场。我们的专机到达后立即飞返,领航员则留在巴基斯坦,为直接飞往北京的巴基斯坦波音飞机导航。巴航的飞机到北京后补充燃料,于当天飞返巴基斯坦,我们的领航员也同机往返,在伊斯兰堡待命。
为了迎接基辛格博士,我们将派出特使搭乘返航的巴航专机前往伊斯兰堡,然后陪同基辛格博士乘坐同一架飞机前来北京。我们请叶海亚总统研究此计划是否可行并提出意见。
为了保密,建议中国、巴基斯坦和美国对于执行这次任务的人员均免于护照和签证。(P.93)
接到周恩来的信,叶海亚立即通知希拉利大使,告诉他,看来基辛格访华的事已经板上钉钉,苏尔坦外交秘书(副部长)将随后通知你关于此事的详细安排。请将周恩来的信件内容尽快告诉基辛格,我期待着基辛格于7月8日中午抵达伊斯兰堡。
太平洋另一头,基辛格于6月11日召见希拉利,再次表示感谢叶海亚总统的安排,还递交了关于他此次秘密访华的进一步设想。
基辛格要求,此行访问印度时间仅为2天,在巴基斯坦(包括访华)则为3天。考虑到人们对此的敏感,他到印度的时候将宣布只在巴基斯坦逗留2天,定于6月10日飞往巴黎。但是到了巴基斯坦以后,他将再发一个声明,说他因为有所“不适”,需要推迟一天的行期。此种安排需要巴方协助。
希拉利一口应承下来。巴方于6月24日将这个信息通知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张彤。
1971年7月9日,周恩来在钓鱼台宾馆会见秘密访华的美国总统特使基辛格
4.基辛格的秘密访华班底
1971年6月,基辛格集中精力准备即将到来美中高级秘密会谈,首先是准备会谈文件。除了擅长动笔的他本人亲自操刀之外,他招来了4个人分门别类地进行专题研究、准备文件。
基辛格指定温斯顿·洛德准备关于苏联问题文件。
此时的洛德年纪尚轻,他于1937年8月14日生于纽约,此时才34岁。他的家庭很有些来历。父亲奥斯瓦尔德·洛德原为纽约纺织业大亨。母亲马南·皮尔斯出身名门望族,父亲是一位食品加工企业的老板。洛德的父母都属共和党,母亲当过联合国人权委员会成员,对政治活动特别热心,深深影响了儿子。
洛德于1959年毕业于耶鲁大学,获文学学士学位。1960年进入塔夫茨大学弗莱彻法律和外交学院进修,获文学硕士学位。这所大学的综合实力未能列入美国一流大学,但其外交学院却十分有名,培养出了一大批外交官员。洛德在弗莱彻外交学院读研究生时参加实习活动,研究苏联问题。毕业后他进入美国外交界,在不同岗位上工作了8年,1969年调入国家安全委员会。起初,他并不显山显水。没想到机会马上就来了。
1970年4月,根据尼克松总统的命令,在南越的美军大举入侵柬埔寨,扩大印度支那战争。这在美国卷起一场轩然大波,引起了大规模民众抗议,就连国家安全委员会的一些官员也深表不满,挂冠而去,这使国家安全委员会岗位出现了空缺。也在这时,基辛格身边一名干将、深受信任的负责军事事务的黑格将军升任国家安全委员会副助理,使工作班子的缺额更加明显。此时,洛德的才华显现,由此担任了基辛格的特别助理,很快就深得信任,成了基辛格的得意门生,逐渐深入地介入了对华事务。
谈到洛德,人们总会提及他的中国裔妻子。洛德的夫人鲍柏漪(贝蒂·鲍·洛德)比洛德小一岁,1938年出生在上海。1946年,她的父母由上海迁往台湾,不久送她到美国留学,进入波士顿的塔夫茨大学。洛德也在该校读书,二人相识相恋,结为伉俪。鲍柏漪与台湾当局在美国的官员一直有交往,她与洛德的婚礼就是在台湾驻美大使馆官邸双橡园举行的。鲍柏漪当过舞蹈演员,也喜欢文学写作,用英文著有长篇小说《春月》。此书后来在中国大陆翻译出版。(注:洛德于1973年升任国务院政策计划司司长,兼任中国问题高级顾问。他于1985年11月担任了美国第6任驻华大使时48岁,是美国最年轻的驻华大使。)
基辛格的中国问题文件由另一位“中国通”——约翰·霍尔德里奇来准备。他生于1925年,父亲是一名军官,当时驻扎在菲律宾。1937年2月,这位军官拿出攒下的一笔钱,带领全家作了一次远东旅行,经过香港、广州、上海到日本,又从日本来到中国的天津,于3月初来到北平,逗留了两个月。那年,霍尔德里奇才12岁。不过他已经深深地记得,在北平城里,“我亲眼目睹日本占领军列队行军,出朝阳门去进行军事演习;同时我又常常遇上中国非正规部队(其实是国民党正规军——本书作者注)的士兵在城内操练,双手只使用传统大刀。我们乘日本客轮从大阪到天津时看到轮船上满载着日本士兵。此情此景加深了军事冲突日益逼近、一触即发的感觉。”
北平古都风貌给12岁的美国少年留下了美好的印象:“在我的意识中占上风的仍然是中国的活力和丰富的文化,天坛、紫禁城和颐和园宏伟绚丽的壮观使我惊奇不已。从我还是一名12岁的少年时起,我所见所闻的那个历史时代的中国景象和声音一直留在我的脑海。我当时就打定主意:一旦有机会重访中国,我定会抓住机会,决不错过。”(霍尔德里奇《1945年以来美中外交关系正常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年出版,第2-3页)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霍尔德里奇是西点军校的一名学员,毕业后随军驻扎南朝鲜,1948年调入美国国务院。从那时起,他攻读中文,研究中国问题,两次到香港担任外交官。1966年到1969年,霍尔德里奇回国担任国务院情报研究司东亚和太平洋研究处副处长、处长。1969年7 月,他调入国家安全委员会,在基辛格手下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到此时工作将满两年了。
霍尔德里奇后来回忆,他的文件准备“进行得比较顺利而且相当迅速,因为我们不清楚基辛格启程的确切时间,所以我们知道准备工作时间可能会有些紧迫。这段时间内的一个有利因素是,中国继续极其猛烈地抨击苏联,同时尽管还在猛烈抨击美国,但已大大降温。这表明中国继续认为苏联对中国构成直接的军事威胁而美国则不然,尽管越南战争仍在进行。”(回忆录第57页)
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驻巴基斯坦大使张彤(中立者)在伊斯兰堡机场迎接客人
5.基辛格和巴基斯坦大使的秘密安排
基辛格的安排远远没有完,他刚从加利福尼亚返回白宫的6月21日晚,就召来了巴基斯坦驻美大使希拉利,向他递交更加细致的计划。
除再次确认要求巴方在预定日期宣布基辛格“推迟”一天行期外,最惊人之处是,基辛格表示,他还要带“替身”前往巴基斯坦,不仅是他基辛格有“替身”,连助手温斯顿·洛德也带一个“替身”。听到这句话,希拉利非常吃惊。
基辛格向希拉利出示了两份随行人员表,第一份名单是:
1、亨利·基辛格博士。
2、基辛格“替身”。
3、霍尔珀林(Halperin) 基辛格的私人秘书。
4、温斯顿·洛德。
5、洛德的“替身”。
6、约翰·霍尔德里奇——基辛格的助手。
7、里查德· 斯迈泽(Smyser) ——基辛格的助手。
8、一名安全保卫人员。
9、哈罗德·桑德斯(Harold Saunders)——白宫事务助手。
10、一名女速记员。
但第二份名单上就只有6个人了,他们将前往北京,说明考虑的深化:
1、基辛格博士。
2、温斯顿·洛德。
3、约翰·霍尔德里奇
4、里查德·斯迈泽
5、一名安全人员
6、也许会有一名女打字员随行基辛格向希拉利说明,“替身”的模样与“真身”相仿,一起去巴基斯坦。
“真身”、“替身”在巴基斯坦分道,“真身”去北京,“替身”前往巴基斯坦度假胜地以迷惑外界。
基辛格要求,巴基斯坦驻美国大使希拉利也返回国内,然后和美国驻巴基斯坦大使法兰德一起,陪同两位“替身”到北部的山区度假村去。
基辛格还要求,运送他们去北京的巴航飞机上要预设联络密码,以保证航行安全。
基辛格特意注明:“我选择了随行人员:霍尔德里奇是国务院官员、中国问题专家,负责东亚和太平洋事务。斯迈泽是国务院官员、国家安全委员会越南问题专家。温斯顿·洛德现在是我的特别助理,还是我特别予以信任的朋友。
但是基辛格还向希拉利口头说明,变化要比计划快,现在他已经决定取消原拟前往北京名单上的女记录员名额,她的任务由洛德承担。于是他又拿出了第三份“名单”,是去“山区避暑胜地”的人:
1、美国驻巴基斯坦大使法兰德。
2、霍尔珀林(Halperin) 基辛格的私人秘书。
3、基辛格“替身”。
4、洛德“替身”。
5、由总统提名的巴基斯坦陪同人员
6、或许其中应包括希拉利大使?
希拉利于1971年6月23日向叶海亚总统发回信息,补充说明:
1、基辛格于上月在加利福尼亚“西部白宫”召见法兰德大使的时候说明,法兰德大使将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在尼克松总统和叶海亚总统之间递送一些高度机密的信息,这些信息不是由尼克松总统就是由叶海亚总统发出。但在当时他没有向法兰德透露说他将访问北京。到目前为止,法兰德只知道华盛顿和北京通过交换密件,确定基辛格将在巴基斯坦和中国人进行秘密会谈,他还不知道基辛格即将进行的秘密访问目的地是北京,并将会见周恩来本人。
2、基辛格要求,如果您没有告诉法兰大使基辛格的密访目的地和前述名单,那就很好,请继续在他的密访目的地和随行人名单两项上保持模糊状态。(P.99)
美国政府在6月29日通过法兰德向叶海亚递交一份信息,请他转给中国大使张彤。叶海亚在一小时以后就将这件事办了。此信息与五大核国家会议有关。
1、美国希望中国政府知晓,在基辛格博士即将进行的访问之前,美国政府不会回答苏联政府所关心的与五大核国家会议相关的问题。 2、不管美国媒体和任何地方有何猜测,美国政府都将继续对基辛格博士即将进行的访问保持最高度的机密。
3、在访问中,基辛格博士被授权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一起,共同完成一个在访问结束后发表的有关此次访问的有实质性内容的声明。
在基辛格从美国出发后第二天,巴基斯坦驻美大使希拉利也登机回国,于7月6日回到伊斯兰堡,将在基辛格抵达巴基斯坦时出现在机场的迎接队列中。
(本文结束)
2023年11月30日
来源:钱江说当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