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庆全:“洋冒进”(“洋跃进”)考(一)
一、概念的阐释
“洋冒进”或者“洋跃进”,说法不同,但意思相同,在1980年代初是党内高层用的一个词。后来,成为党史学界一个概念。
权威的出处,可以列两条,第一是《人民日报》,第二是胡绳主编的“党史读本”《中国共产党七十年》。
《人民日报》第一次出现“洋跃进”这个词,是1982年11月15日,记者报道甘肃省委第一书记冯纪新在省直机关单位学习十二大文件汇报会上的讲话,冯指出,要求全省干部要把十二大提出的翻两番同1958年的“高指标”、1978年的“洋跃进”区别开来,增强信心。
“洋冒进”在《人民日报》出现比较晚,是1991年5月31日。该报刊登时任黑龙江省副省长杜显忠的署名文章《稳定与中国的繁荣》,文章认为,中国经济发展的根本问题不是速度慢了,而是往往犯有急性病,以往“大跃进”、“洋冒进”、“经济过热”等失误,不仅在总体上牺牲了时间,欲速则不达,更严重的是极大地破坏了国民经济系统的内部均衡机制。
胡绳主编的《七十年》是这样说的:
华国锋这时看到外国科学技术的进步,提出不要“故步自封,夜郎自大”(这时毛泽东说过的话),这当然是对的。但他由此出发,不顾国力,企图过急过多地引进国外的技术设备和举借外债,以此来实现高速度的发展。冶金和化工部门的高速发展的计划都建立在巨大规模的引进上,甚至把所需资金寄托在外债上,既不考虑对引进的配套能力和消化能力,也不考虑还债的能力。所以被人们称为“洋冒进”。这些计划的执行只是开了一个头,虽然当时拟建和始建的项目有的后来建成了,是有成效的,但总的来说,这些计划是不可取的。这时的“洋冒进”和五十年代的“大跃进”相比,虽然社会经济环境有所不同,但同样都是出发于不顾客观条件的“左”倾指导思想。“洋冒进”发生于国民经济在十年动乱的大破坏亟须休养生息之时,正如要一个大病初愈的人急速快跑,结果只能事与愿违。“洋冒进”破坏国民经济按比例发展的原则,片面突出钢铁、石油、化工等重工业部门,追求高速度、高积累、高投资,当然不能改善、而只是加剧国民经济比例失调的病态(人民出版社,1991年8月版,第485-486页)。
历史的脉络是这样的:
1980年11月10日至12月5日,政治局扩大会议讨论华国锋在粉碎“四人帮”以来的重要错误。对于他在经济方面的错误,会议指出:“一九七七、一九七八两年中,华国锋在经济问题上提出了一些‘左'的口号。这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冒进,造成了国氏经济的严重损失和困难。这主要是一个经验不足的问题,不能由华国锋一个人负责,但是他确有重要的责任。”
既然说华“冒进”,而这“冒进”又与大规模引进有关,这次会议过后,“洋冒进”的说法在党内高层就流行起来了。譬如,上海市委第一书记陈国栋,在传达1980年12月中央工作会议时说:
1978年没有从本国情况出发,“洋冒进”超越了规律,更加失调。归根到底,从58年以来,在国民经济问题上有错误。中央对此还有分歧。左倾路线不纠正,一定会犯大跃进的错误,1978年还加上国外引进,比58年更严重。
大概与“洋冒进”同时,“洋跃进”的说法也有了。关于“跃进”一词,华主政时期出现频率相当高,是在“跃进”前加个“新”字:“新跃进”或者“新的跃进”。
譬如,1977年4月19日,《人民日报》发表《抓纲治国推动国民经济新跃进》的社论,指出,在“两个阶级”的激烈斗争中,实现安定团结,巩固无产阶级专政,达到天下大治的战略决策,已经在经济战线上取得显著成果,一个新的“跃进”形势正在形成。
再如,1977年7月21日中共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会议公报中说:“国民经济正在出现新的跃进局面”。10月1日国庆招待会上,华也说“我国国民经济正在出现一个新的跃进局面”。此后,这话就写进了政府工作报告(1978年2月26日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报告说:“工业学大庆、农业学大寨的群众运动蓬勃发展,一个新的跃进形势已经来到了。”
在汉文语境中,“跃进”本来应该是一个褒义词。但是,在解决华问题的九次会议同时,“历史决议”也在起草过程中。“历史决议”对1958年大跃进是作为反面的经验教训来总结的。这样,“跃进”这个词,连中性词都算不上,直接成为贬义词了。
事也都凑巧,不管是与1958年相对应,还是借用当时的“新跃进”这个词,“跃进”加一个“洋”字,就能更直观地展现出华的错误了。
但是,据邓力群的回忆,在“洋跃进”或者“洋冒进”这个词在党内流行时,邓小平就对他说:对“洋跃进”的批评,不要这样讲了。后来正式文件中就再也没有提“洋跃进”。
的确,在中央正式文件中,似乎没用过“洋跃进”或者“洋冒进”这个词,包括解决华问题的会议通报和“历史决议”,也都没有。但是,1990年代初,在强调经济调整的大背景下,“洋跃进”这个词在《人民日报》出现的频率一度很高。看来,时过境迁,人们也忘了邓小平的话。
邓小平为什么不赞成用这个词?需要从1977-1978年大规模引进的决策背景来谈。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之二”分解。
来源:徐庆全与八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