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

徐庆全:“洋冒进”(“洋跃进”)考(二)

发布时间:2024-01-24 13:11 作者:徐庆全 浏览:260次

二、“洋冒进”(洋跃进)责任问题

“之一”中,我提到了1980年中央解决华国锋问题的九次“会议通报”:“一九七七、一九七八两年中,华国锋在经济问题上提出了一些‘左'的口号。这两年经济工作中的冒进,造成了国民经济的严重损失和困难。这主要是一个经验不足的问题,不能由华国锋一个人负责,但是他确有重要的责任。”

以当年华“三位一体”的最高职务来说,这么说似乎也没啥毛病,他是最高领导人嘛。

不过,通报也说了“主要是经验不足的问题”,不能让华“一个人负责”。那就是说“经验不足的问题”不是华一个人的,那还有谁?

汉文语境词汇丰富,有“重要责任”还有“主要责任”还有“次要责任”。尽管词汇这么丰富,真要在这场所谓的“洋冒进”引进中对“经验不足”的人排出个责任座次,这个,还真有点难。我这里只是根据对史料的理解,分分试试。

第一个应该承担“经验不足”的人,是个群体,就是当时的全国人民。邓小平说,我们从1957年以来,犯了二十年“左”的错误。二十年,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吃不饱、穿不暖,压抑太久了。华粉碎了“四人帮”,很多人都说是“第二次解放”;华又接续着历史上“四个现代化”的提法,提出了到2000年实现“四个现代化”的目标。那时,全国都是“强国”梦啊,民心空前凝聚啊。有歌为证:“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甘洒热血和汗水”;有全国对“二十年后再相会”的热望为证:

1978年2—3月,五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召开,3400多名代表参加。这个会议通过了跟“洋冒进”(“洋跃进”)相关的《十年规划纲要(草案)》和一九七八年计划(《十年规划纲要(草案)》没有公布和下达)。

《人民日报》以《奔向二〇〇〇》为题报道。报道说,代表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就是:“实现四个现代化”。全世界报刊、通讯社对我国五届人大的报道和评论,最突出的主题也是一句话:“中国决心实现四个现代化”;最突出展现民心的一句话,是一位“铁汉”代表说的:“四个现代化是干出来的,不是看出来的。等不行,小干也不行,必须拼命干。”

民心如此啊。经过那个时代的人,一提起“奔向二〇〇〇”这个话题,现在也会有点激动不已。

第二个“经验不足”的人,也是个群体,是当时中央“集体领导”。“集体领导”这个词,当年似乎没有。不过,在“洋冒进”或者“洋跃进”计划的制定上,已经复出的领导,基本上是“集体”地同意的。还是拿场景来说话:

场景一:

1977年7月26日,政治局听取和讨论国家计委《关于引进新技术和进口成套设备规划的请示报告》。本来这个报告的引进总额是65亿美元。会后,国家计委修订引进方案,提出在65亿美元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些引进项目,规模扩大到150亿美元。

邓:引进还可以再加一点,譬如搞100亿美元也可以。

李:这个方案搞下来,可能不是65美元,可能是80亿美元,大体1982年完成。建议中央原则批准这个方案。

叶:同意先念同志的意见,原则批准,开始谈判,抓紧时间。

华:引进100亿美元也可以,但要多快好省。

场景二:

1978年7月6日至9月9日国务院务虚会。

华:思想再解放一点,胆子再大一点,方法再多一点,步子再快一点。

邓:要走出去,要引进资金,在几年内要争取引进800亿美元。

李:8年基本建设投资从原设想的4000亿元增加到5000亿元。10年引进800亿美元,最近三、四年先安排三四百亿美元。

需要说明的是,邓这里讲800亿美元,中间还有个500亿的过渡。6月22日,他跟计委有关人士说:同国外做生意,搞买卖,搞大一点,什么150亿,搞它500亿。

“之一”中我提到,邓说,“洋跃进”这词不要再提了。说起来,《1976年至1985年发展国民经济十年规划纲要》,也就是上文提到的《十年规划纲要(草案)》,与邓关系也比较密切。

“纲要”底盘是1975年制定的《十年规划纲要》。这是被历史称道的“1975年整顿”邓主持的计划,只不过“纲要”定稿的时候,“批邓反击右倾翻案风”开始,“纲要”也成了“修正主义文件”。

1977年,在复盘这个“纲要”时,这个文件又成为“社会主义文件”了。在此基础上,指标有些增加,并为完成指标后来配套了《关于引进新技术和进口成套设备规划的请示报告》(通称《八年引进计划》)。

在这个过程中,邓毕竟有个100~500~800亿美元的过渡嘛。他说不要提“洋跃进”了,我也可以理解为他对“经验不足”承担了一份责任。

说起“洋冒进”(“洋跃进”)的责任,对照我上面提到那两个场景,斯时斯境,“集体领导”的心态,同“经验不足”的全国人民心态一样没啥区别,都想“为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甘洒热血和汗水”,跟《祝酒歌》的旋律是一致的。

“会议通报”说,华要负“重要责任”。可1981年6月十一届六中全会上,胡耀邦则说:这些年,也就是1976年到1981年,常委起主要作用,特别是邓。他说,这不是什么秘密。连外国人都知道,邓是现今中国党的主要决策人。有时候他们还用另外一个词,叫“主要设计者”。

你看,这厢是华负有“重要责任”,那厢邓是“重要决策人”。所以,能不能在“集体领导”中分出个“重要责任”、“主要责任”和“次要责任”?我上文说的,有点难,是有道理的。

当年《人民日报》有一篇社论《速度问题是一个政治问题》。借用一下,与“速度问题”相关的“洋冒进”问题,后来也是个“政治问题”,这是坐实华负“重要责任”的结。

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之三”分解。

来源:徐庆全与八十年代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