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

周志兴:曾因讲“历史的教训要注意”就被打成右派的曾彦修:很多事情像刀刻的一样

发布时间:2024-02-23 15:51 作者:周志兴 浏览:388次

《曾彦修访谈录》

《曾彦修访谈录》这本书,大概很多人没有看过。曾彦修这个人,大概很多人也不知道了。

曾彦修(1919-2015)南方日报社首任社长、人民出版社原总编辑

我是从网上买到这本书的,看了这本书以后,我做的第一件事情是通知南翔书苑负责进书的人说,南翔书苑要进这本书。他们立刻在网上找,后来告诉我,找到了16本。

两年前的出版物,不新也不老,但是印数不会多,我想这是很珍贵的16本。

我为什么马上要买这本书呢,因为其中的史实陈述和质朴语言打动了我,很久没有看这样言之有物实实在在的文字了。

我看这本书有四个感觉。

第一个感觉是他说真话,作者是在90岁的时候口述这本书的,那时候他活得很通透了,而且估计也会少很多顾忌,到了可以实话实说的时候。

开篇他举了个例子。他说,我们是客家人,是从广东河源县迁移到四川的。清廷初建时,四川几乎是空的。现在历史不讲真话,其实是张献忠及部下杀干净的。现在我们的历史反过来讲,说是清兵杀干净的。这说不通,一个统治者把人都杀光了,他统治什么呢?能够认识到并坚持是张献忠杀光的,是鲁迅和郭沫若,对此我很佩服。

书的开篇就这么敢说真话,使我顿时感到这本书的分量。

这本书还说到一段历史。曾彦修受革命思想影响,到了延安,后来到马列学院教育科做教育干事,但是办到第五期的时候,就是1941年初,马列学院办不下去了。为什么呢?请不到教员。当时的院长是张闻天,张闻天虽然还顶着一个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名头,但是实际上被边缘化了,所以,他谁也请不动,谁也指挥不动了,甚至他手下的干部。

曾彦修说,现在看来,张闻天太单纯了,他非常困难,四面楚歌,还要硬撑着。

到了1941年的五月,毛主席写了《改造我们的学习》,评论延安过去的教育,是教条主义的典型,说整个党的宣传理论学习全部要改造。虽然毛没有明说是马列学院的教育,大家都听得出来。因此,马列学院要停办,要改造我们的学习。

那个时候,张闻天是名义一把手,毛泽东是实际一把手,两个人的关系有点微妙,敢于据实写的文字,并不多见。

第二个当然是讲历史,首先是个人的历史,而个人的历史又和整体的历史密不可分。如果说历史是一条大河,每个人都是河里的一滴水。

1957年反右派,曾彦修这个级别的干部是可以看到很多内部文件的。在这些文件中,他看到了划右派是有比例的,每个单位百分之二到三,有些单位可以多到百分之十。他所在的人民出版社是知识分子扎堆的地方,右派一定会多一些,但是到底有多少,曾彦修也不知道,因为他的右派帽子早早就戴上了,因为相当于是他自己第一个报上去的,所以后面的事情就不知道了。

一个1937年就到延安的老革命,怎么就早早地成了右派呢?他是有证据的,证据是他自己提供的,就是单位的黑板报。

那个时候,绝大多数单位都有黑板报,作为公共传播的工具,不像现在,是靠互联网的局域网。黑板报的编辑约他写稿子,作为领导他要支持。写点什么?他说,写点历史教训吧。

他从国民党说起,国民党1927年没有上台的时候,威信比较高,把多数的军阀打倒了,但老百姓不知道掌权后的国民党会变成一个新的独裁者。曾彦修是文化人,他还引用了杜甫的诗《佳人》中的两句:“在山泉水清,出山泉水浊。”他说,这两句诗很有教育意义,我们共产党在山的时候水是清的,出山后的水是也是清的。但是,好像没有在山里时那么清了,所以,要注意这样的问题。

曾彦修讲这些话的时候,是大而化之的,他想,这就是一般公理啊,有什么要紧的呢!结果,黑板报出来,不但出版社很多人看,外单位也来来看,上级,包括文化部、宣传部也都来看了。当时成了大事,按现在的话说,就是“舆情”。曾彦修被看作大逆不道,竟敢讲历史的教训值得注意。

能讲这样历史事件的切身感受的人,不多。

这本书第三个特点,就是讲细节。

因为是口述实录,讲的人要有条理,对记录者要求也很高,我认为记录整理者的水平很高,文字很有现场感,而且,细节很生动。整理者有一个后记,其中说了这样一段话:开始我担心曾老师的记忆,因为他年近九十,但我很快发现,他的记忆力可以说是超常的,用他的话来说,很多事情像刀刻的一样,一辈子都不会忘记。

比如说,1937年曾彦修到了延安。大家都知道延安的生活很苦,到底怎么苦?曾彦修记录了这样的细节:他在延安旁边的富县住小店,晚上吃饭时曾彦修要一碗面,店老板问,你要多少斤面?曾彦修说,要一碗面还是要问多少斤吗?后来别人告诉他,所谓斤,就是没有和好的面粉,店家是根据你要的分量给你和面来煮。一般的面条有筷子头那么粗,桌上有盐有辣椒粉有醋,自己来放。曾彦修从成都的锦绣平原到陕北,当时他想,延安怎么这么苦,这样的面,成都哪有人吃啊?

其实,吃饭的细节很多人不会记录,因为太小了,但是,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第四个特点,是乐观。曾彦修1919年出生,2015年去世,活了九十多岁,在这90多年里,他走过了非常曲折的道路,经历过战争,被打成右派,下放劳动,也曾经绝望过。

但是,他在这本书里讲,一辈子他有三件最快乐的事情,他都看到了,他觉得非常幸运。

一件是日本投降,中国人的高兴程度,一般人想象不到,外国人更想象不到。中国虽然有很多的内斗,各个朝代都有,也有民族之间的斗争,但是只有在日本侵略的时候,整个中国面临的是亡国的命运。

第二件是解放南京。解放南京实际上是共产党取得全国政权的一个标志,这代表着曾彦修投身的事业的成功。

第三件是粉碎“四人帮”,他在书里说是“活捉江青”,可见曾彦修对此人的厌恶。因为那个阶段,他认为中国已经快要完蛋了,这个时候突然“四人帮”被打倒了,他觉得就是黑暗中看到了光明。

曾彦修说,这三件事都是重大的历史事件,一个人活一辈子,能看见这些惊天动地的事的人也有,但是现在不多了。所以他认为,历史总是向前的,无论有什么样的挫折。

当然,这能看到这么多快乐的事情,跟他寿命长有关系,而他的寿命长,和总是能够看快乐的事情也有关系。

来源:周老师读书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