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

沈宝祥:中国最早的一批“走资派”——从一张老照片忆“四清”

发布时间:2025-10-28 14:39 作者:沈宝祥 浏览:49次

我在清理过去的资料时,发现了一张一寸的小照片。这张小照片引起了对过去一段历史的回忆,也引起了一些感慨。

这张照片是19651966在北京市郊区搞“四清”时拍的。

我在19651月到中央高级党校,3月即指派我到香山大队参加“四清”,具体是在北辛村,就是香山公园门前那一片地方。我是中途参加者,到6月就结束回党校,前后只有三个月。8月,参加第二批“四清”,是在海淀区东北旺公社土井大队。一个大队一个“四清”工作队,每一个生产队一个工作组。土井大队共四个生产队,四个工作组,我担任了工作组组长,负责一个生产队的“四清”。

“四清”过程中,我们认真贯彻党中央的文件(称之为《二十三条》)。这个文件规定,“四清”运动的重点是整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从公社“四清”分团的领导到生产大队“四清”工作队领导,都很注意找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

一个生产大队最大的当权派就是大队长(同时也是党支部书记)。

我们那个生产大队的队长杨某,原是一个农民,同不少农村基层干部一样,也有一些辫子可抓。我们七整八整,把他定为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这主要是大队领导干的,本人作为工作组组长,也积极参与了此事。我的日记上有一句:“分团催报杨臣的材料”。这说明分团的领导对此也抓得很紧。

我的日记记载:(1966)“421,下午,全大队社员批判杨※大会,公社,各大队干部亦来了,开了画展,盛况空前。”这张照片就是从那个画展拍的。这样规模的批判大会,显然是公社分团领导的部署。

这张照片摄于1966421日,反映了“文革”前夕的那段历史,具有文物价值

 

此事发生在1966年,已经过去六十年了,但看了这张照片,还是引起反思,也值得反思。

当年,在“四清”运动中,究竟打了多少“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不得而知。我们整的那个,应是最早的一批“走资派”中的一个。

最早的一批“走资派”,也是最小的“走资派”。看来,从整最小的“走资派”,到整最大的“走资派,也是一种逻辑。

1957年改变了“八大”关于国内主要矛盾的正确判断,主观武断地认定: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社会主义道路和资本主义的矛盾,是社会的主要矛盾。此后,一波又一波的反资本主义、反资产阶级的运动,“左”也一步步升级。“四清”,即“清政治,清经济,清组织,清思想”,是又一场反资本主义的运动,提出重点是整“走资本主义道路的当权派”,是“左”的大升格,预示着新的政治风暴即将到来。

笔者从1951年开始,在农村工作几年,也是稀里糊涂地反资本主义,反农民的所谓资本主义自发倾向。

其实,贫穷的中国农村,并没有产生资本主义的经济基础。

胡耀邦同志对农村的反资本主义,有透彻的分析。他19792月在陕西对农村干部讲:同志们,治穷致富,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共产党的天职啊!可是,我们有些人,他不怕穷,就怕一个东西,一个什么东西?叫做“资本主义”。农民在房前屋后种几棵南瓜,养几只鸡,他们就说是资本主义。老太太拿几个鸡蛋,到集市上卖了,买一点盐,他们也说是资本主义!他们整天砍什么资本主义尾巴。同志们,他们砍的不是资本主义的尾巴,是社会主义的一条腿,是砍了农民的饭碗!他们动不动就说农民是资本主义自发倾向。我看,要说什么“自发倾向”,那是农民要求温饱的自发倾向,是农民要求改善生活的自发倾向!

本人工作几年以后,上了大学。读研究生时,《资本论》是作为课程学的,自己初读,老师讲课,自己精读,还有课堂讨论。历史上,资本主义是怎样产生的?什么是资本,什么是资本家,什么是资本家的蛹(小老板),对于这些问题,曾经认真琢磨过。“四清”运动中反的所谓资本主义,与真正的资本主义不沾边,但自己从来没有怀疑过。在大学里学的理论,实际只是掌握了一些条条,不能用来联系实际,分析实际。这是回顾这段历史的一个感慨,也从中得到启示。

很明显,这不仅是个人的问题。个人生活在那样的大环境中,绝大多数人很难摆脱环境的影响。

20251026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