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刘国光:坚冰是怎样打破的

发布时间:2008-12-23 23:28 作者:刘国光 浏览:68次

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提出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使经济理论工作者开始摆脱种种教条主义观点的束缚,如何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按照客观经济规律办事,成为经济理论界探讨的焦点。其中一个有关经济全局的问题是如何认识和处理社会主义条件下计划与市场的关系。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鼓舞下,我和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赵人伟在1978年末1979年初着手研究这个问题,并把研究成果《论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报送中国社会科学院,接着提交于1979年4月间由薛暮桥和孙冶方领衔在无锡召开的“商品经济与价值规律问题”讨论会。文章突破了过去关于计划与市场在社会主义经济中相互排斥不能结合的传统认识,深入论证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既不是互相排斥,也不是外在的原因所产生的一种形式上的凑合,而是由于社会主义经济本质所决定的内在有机结合。因为文章触及到当时中国经济改革的核心问题,受到国内外各方面的重视,引发了广泛的讨论。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在阅了中国社会科学院《未定稿》发表的该文后批示:“这是一篇研究新问题的文章,也是一篇标兵文章,在更多理论工作者还没有下大决心,作最大努力转到这条轨道上的时候,我们必须大力提倡这种理论研究风气。”中央党校、国家计委、社会科学院等内部刊物,国内几家重要报刊都全文刊载。

这篇文章在当时产生重要影响,但现在看来,它还是有时代的局限性的,就是仍然在计划经济的框架下提出计划与市场可以而且必须互相结合。然而,计划与市场互相排斥,不能相容的传统观念,已经破除。坚冰已经打破,开创了传统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逐步转轨的新时代。这是邓小平领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在思想解放旗帜下的一个重大战果。

坚冰打破以后,人们普遍接受了社会主义经济下,计划经济与市场调节可以结合,这在十一届六中全会和十二大的文件中都是讲明了的。但是如何在国民经济的管理中,实现这种结合,也就是在计划经济中如何运用价值规律,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1982年9月初,我应邀为《人民日报》撰写了《坚持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方向》一文。文中提出在处理社会主义经济中计划与市场的关系时,应根据不同情况,对国民经济采取三种不同的管理形式,即对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的重要产品的生产和分配实行指令性计划;对一般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实行指导性计划;对品种繁多的日用百货小商品和其他农村产品实行市场调节下的自由生产和销售。并指出,要逐步缩小指令性计划的范围,扩大指导性计划的范围。

这篇文章在十二大前送《人民日报》,正好在十二大期间发表。由于十二大报告中有肯定“指令性计划在重大范围内是必要的必不可少的,是完成与国民生计有关的计划项目的保证”的阐述,同我的文章中主张指令性计划范围在今后的改革中应逐步缩小的意思有出入,因此,十二大文件起草组部分同志认为我动摇了计划经济的原则,在权威的报刊上以本报评论员名义发表长篇批判文章,针锋相对地提出“指令性计划是计划经济的主要的和基本的形式”,“只有对重要的产品和企业实行指令性计划,我们的经济才能成为计划经济。”

当时我并不知道胡乔木同志为我文章的事情曾在1982年9月7日写信给人民日报社领导人提醒说,发表这样的文章是不慎重的。在十二大闭幕后,我走出人民大会堂时遇到乔木同志,他对我说,“你有不同观点可以向中央提出,但在报上发表与中央不一致的观点影响不好,要作检查”。我后来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党组从组织原则上作了没有和党中央保持一致的检查,但思想上并没有认为自己的观点是错误的。

中国改革在实践中不断前进。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中期的总趋势是市场调节的分量逐渐增加,而计划调节的部分,又逐步减少指令性计划的比重,加大指导性计划的比重。两年之后,1984年十二届三中全会决定证明了我的观点是正确的。当初批判我的同志也认同了这一论点。这说明认识的前进需要一个过程,差不多每一个人都是这么走过来的,一贯正确的人是没有的。过去我也是主张计划经济为主的。在十二届三中全会以前,我对社会主义经济是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的提法也是有保留的。1982年我曾提出“首先要把社会主义经济定义为计划经济,其次才能说到它的商品经济属性”,用“有商品经济属性的计划经济”这一观念来概括社会主义经济,就反映了我当时的认识水平。

十二届三中全会提出有计划的商品经济概念,但是,对于有计划的商品经济,究竟是计划经济为主还是商品经济为主,理论界多年长期争论,莫衷一是。可以说,在计划与市场关系问题上,经济理论界两种思想情结都是很深刻的。一种是计划经济情结,一种是市场经济情结。双方都不否认对立面的存在,但非常执着强调自己这一方面的重要性。所以有“为主为辅”的长期争论。其实作为资源配置的手段,计划与市场各有其正面优点与负面缺陷。我们要在社会主义经济中实行两者的结合,其目的就是要把两者的优点长处都发挥出来,避免两者的缺陷和不足。

针对计划与市场的两种情结,我提出了两个坚持和破除两个迷信的意见。一是我们要坚持市场取向的改革,但不能迷信市场。一是我们要坚持宏观计划调控,但不能迷信计划。计划和市场都不是万能的。我在1990年-1991年提出的这些概念,是符合小平同志关于计划和市场都可以用的思想的,也排除了对计划与市场的片面情结所带来的弊端,从而顺应了十四大关于建立国家宏观调控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决定的精神。1992年10月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成为我国计划与市场关系演变过程中的一个里程碑。(作者系中国社会科学院原副院长、特邀顾问、学部委员)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