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口:改革开放的先行者
如果说小岗是改革年代中国在农村的先驱,1979年的蛇口就是中国在城市的试验。蛇口(现蛇口工业区)在深圳南头半岛东南部,东临深圳湾,西依珠江口,与香港新界的元朗和流浮山隔海相望。这片占地面积10.85平方公里的地方是中国最早的希望之地,是中国第一个外向型经济开发区。
但蛇口的试验又没有仅仅停止在商业上,它在各个方面都震撼了当时的中国,蛇口的价值观、人才观、时间观、金钱观都迥异于此前的中国。它的劳动用工制、干部聘用制、薪酬分配制、住房制度、社会保险制、工程招标制及企业股份制,在现在来看也都是开风气之先的举措。它是一个实验室,是此后涌现的众多特区的雏形。
蛇口的“开荒牛”袁庚
1978年12月26日上午,袁庚到蛇口实地考察。
这位61岁的老人他总是身着西服,西服内的衬衣纽扣一直扣到最上面一颗,衬衣的下摆扎到西裤内。头发仍然漆黑浓密,整齐地向脑后梳去,露出宽阔的前额。他的身高是1.76米,在一张1981年10月拍摄的照片中,袁庚站在李嘉诚和霍英东之间,比两位香港大亨都高出半头左右。
袁庚在战争时期从事的是最富冒险精神和传奇色彩的情报工作。“文化大革命”开始后,袁庚被诬蔑为敌方的情报人员而被捕入狱。1973年9月30日,由于国务院总理周恩来的亲自过问,袁庚从被关押了5年半的秦城监狱释放。作家涂俏在《袁庚传:改革现场》中写道:“他不想回到原单位中央调查部工作,在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廖承志的帮助下,他找到交通部部长叶飞,被安排到交通部任职,先是外事局负责人,不久被正式任命为外事局副局长。他珍惜新职位,以‘拼命三郎’的精神工作。在这段时间里,中英海事协定、中巴海事协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与有关国家的11个海事协定,都是袁庚组织签署的。他多次陪同叶飞或者单独出国考察,善于在比较中进行鉴别,对当时中国经济秩序存在的问题有着深刻的思考。”
没有人想到,袁庚已经历的一切仅仅不过是一场预演。就好像没有人想到英格兰的雄狮丘吉尔将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的岁月里迎来怎样的辉煌。
当61岁的袁庚被交通部部长叶飞问及他是否愿意到香港招商局“打开局面”时,“‘打开局面’四个字让袁庚怦然心动。”雄狮的心脏仍然没有衰老。
袁庚到招商局“打开局面”的方法之一就是要招商局自己发展工业区。最初袁庚考虑在香港购地,后来终因地价高昂而放弃。反而是同香港一水之隔的蛇口吸引了他的注意。这也正是袁庚到蛇口考察的目的。
决策层一致支持蛇口突围
经济发展的长期停滞、农村的饥荒和城市的萧条,这场悲剧终于行将结束。在农村,它表现为萌动的土地改革,农民们自发地要求承包土地,要求劳动的权利和享有劳动果实的权利;在城市,则表现为袁庚在蛇口的突围以及随后特区的扩大。
因为他丰富的经历,袁庚能争取到几乎所有当时和后来最重要的政治家的支持。李先念慷慨地满足袁庚将蛇口设为特区的要求:“我就给你这个半岛吧!”江泽民帮助蛇口解决了电话和通信的难题;胡耀邦则直接问袁庚,为了蛇口的改革,他需要多大权力;谷牧在了解到深圳市和蛇口特区的冲突时对袁庚说,有问题,可以到北京找国务院解决;万里则鼓励这位改革家说,你大胆去闯吧;当邓小平到蛇口视察时,这位中国当时最重要的权威人物则肯定了袁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口号。
1984年初,邓小平到深圳视察,在蛇口,袁庚决意要从这位领袖口中获取对自己努力的认可。他向邓小平汇报时说:“1979年,蛇口一片荒滩,路面坑坑洼洼,连厕所和洗脸水都没有。如今道路四通八达,厂房林立,一个现代化工业区已初具规模。党中央的对外开放政策在蛇口工业区十多平方公里土地上发挥了巨大的威力,建设这样一个工业区,却没有花国家一分钱。”“小平同志,我们提出了一个口号,叫做: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不知这提法对不对?”终于,邓小平的一个“对”字让袁庚和蛇口长出一口气。
蛇口的先行不仅仅表现在经济上,这种经济基因直到今天仍然被人津津乐道,一个例子是平安保险、中集集团、招商银行、万科地产这些国内赫赫有名的公司都同蛇口相关。袁庚和蛇口在新闻出版与媒体自由、人才的引进和改革、蛇口的政治治理结构上都是先行者。只是在经济上的先行更容易被人记住和宣扬,而在其他方面的先行却像荒无人迹的沙漠上的一串足印,无人跟随,也前途不明。
蛇口模式先行
1980年代初,蛇口工业区的瞩目成就产生了巨大而深远的影响,并被各大媒体争相报道。1981年6月7日,《人民日报》刊登新华社的电讯稿《蛇口工业区建设速度快》,并强调,蛇口工业区由于“充分发挥企业自主权,运用经济办法建设”,“不到两年在荒滩上完成了整个工业区的基础工程和公用设施建设,开始了一系列工厂企业建设,‘蛇口方式’已引起人们广泛注意”。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用英文播发这篇稿件时又将“方式”译为“model”(意即模式)。“蛇口模式”一经提出,反响巨大。
1980年5月,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出41号文件,明确指出要积极稳妥搞好特区建设,并将“出口特区”改为“经济特区”。从此,深圳正式定为“经济特区”。1980年8月26日,深圳、珠海、汕头三市设置经济特区,和厦门一道,开始为全面改革中国经济体制进行一场前所未有的试验。凭借中央的优惠政策,深、珠、汕、厦获得比全国“先行一步”的发展先机,“特事特办”,经济迅速增长。经济特区不仅实现了自身开发史上最伟大、最辉煌的一次跨越,而且也带动了中国有史以来最深刻的社会变革。
国贸大厦铸成“深圳速度”
在深圳这片改革开放的土地上,除了蛇口,还产生了一个非常具有时代意义的地标——国贸大厦。
“深圳速度”是中国形容建设速度非常快的一个词。它出自1982年11月~1985年12月的37个月期间,中国建筑第三工程局(集团公司)一公司在承建深圳国际贸易中心大厦(简称国贸大厦)时,创下了三天盖一层楼的速度,这在当时的中国是绝无仅有的。深圳国贸大厦建成后,是当时深圳的最高楼,成为深圳地标,而且周边也因国贸而被称为国贸商圈。
国贸大厦是“深圳经济特区的窗口”,也是“中国改革开放的象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