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青城:荒漠中诞生的奇迹
北纬29°18′,东经115°45′。
北倚庐山,东临鄱湖。
54年前这里是杳无人烟的荒漠滩涂,不知名,甚至没有名字。
54年后这里矗立起一座生态优美,蓄势待发的现代化新城。
这就是共青城。
1955年4月,团中央向全国青年发出号召:“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当北京青年志愿垦荒队在北大荒劳动时,上海青年陈家楼坐不住了。他跑到当时上海市市长陈毅办公室请战:我们不能坐等国家分配工作,应该到边疆开荒。如果有1万人动手垦荒,几年后就能建成一座新城!他向全市青年发出了倡议。一周时间,上海团市委收到了万余封申请书。同年10月,从万余名上海青年中挑选出98名青年垦荒队员(陈家楼也在其中),从繁华的大上海来到这片荒漠之地,用双手用激情抒写共青城的历史。
54载春秋,共青城历经两次创业。第一次创业是上世纪50年代中期至80年代中期鸭鸭牌羽绒服响彻大江南北,1990年之后由于体制、观念、经营等诸多原因,共青城徘徊了近10年。
2002年,新调整的共青城领导班子带领共青人开始了第二次创业。他们克服不沿江、不近城、缺资金、缺资源、缺人才,债务沉重、体制不顺等困难,经过调研和论证,重新给共青城定位:纺织服装城、生态旅游城、教育高新产业城。从此,共青城历史翻开了崭新的一页。
生态美了,作为首批国家级重大成就示范区,共青城城市绿化覆盖率、绿地率、人均绿地面积等指标都达到了全国平均水平的两倍以上,并为招商引资设立了“绿色门槛”,6年拒绝污染项目30多个,涉及投资金额20多亿元;
纺织服装产业初具规模,已有近300家服装企业。鸭鸭牌羽绒服市场占有率由2002年全国同行业第14位升至第二位。2008年投资2亿元的中国青年创业园已落户共青中航、挪宝电器等一批高新项目……
去年省委、省政府作出了支持共青城发展的重大决策,共青城驶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仅今年新开工的重大项目就有16个。今年1至8月,共青城实现GDP、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6%、57.7%、68%,106%。
共青城开发区党委书记李晓刚告诉记者:8月26日,省委书记苏荣考察共青城时指出要把共青城打造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一个亮点,打造成国际合作的一个示范区,打造成加快九江发展、实现江西崛起的一个重要增长点。我们已制定跨越式发展的短期目标:3年内实现总产值翻3番,财政收入达5亿元。(本报记者程鹃)
1955年
1955年10月,万名上海青年响应党中央的号召志愿报名要求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上海团市委从中挑选98名优秀青年组成第一支上海青年志愿垦荒队奔赴江西,创建共青城。
上世纪60-70年代
由于鄱阳湖连年水灾,共青城3次搬迁、3次重建。现在的共青城是在1969年第3次重建的基础上兴建的。
上世纪80-90年代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共青城纺织服装业飞速发展,鸭鸭牌羽绒报享誉中外,共青城由此成为江西首个纺织服装产业基地。而1997年10月1日京九铁路共青城站的启用,更为经济的发展装上了助推器。
1983年8月13日,本报四版推出共青城整版报道《鄱阳湖畔升起的一颗新星》。
2009年
进入新世纪的共青城大力发纺织服装、文化旅游、教育与高新技术三大产业,再现青春的活力。各项经济指标以年均50%左右的速度增长,城市面积扩大了3倍,实现了从艰苦创业到开拓创新,从农垦经济到工业经济,从农村城镇到新型城市的跨越。2008年7月,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支持共青城发展的重大决策,共青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机遇。
策划:本报摄影部 图片:陆建珠 刘照龙 本报记者杨继红
青春的律动
本报记者程鹃
这里本没有路,是1955年10月第一批98名上海青年志愿来此垦荒开辟了第一条路;这里本没居民,是一批批垦荒者在此扎根、繁衍才有了今天12万居民;这里本没有城,是一批批拓荒者筚路蓝缕,艰苦创业,才有了今天这座现代化新城。
54岁,对一个人来说不年轻,对一个城市来说很年轻。54个春夏秋冬,正是靠着一代代人的接力,昔日荆棘丛生、荒无人烟的滩涂野岭,今日挺立起一座新型的山水园林城市。
这座城市的名字叫共青城,是全国唯一以“共青团”命名的城市。
就像它的名字一样,这座城市永远青春。它体内奔腾着青年人的热血和激情,贯穿着“坚忍不拔、艰苦创业、崇尚科学、开拓奋进”的共青精神。
它有过辉煌,曾以艰苦奋斗、锐意改革,成为全省发展经济的一面旗帜,它也有过徘徊,有过困惑。但它一直义无反顾,勇往直前,新世纪之初,终于摆脱多年的困境,再现青春的活力。
2002年以来,共青城大力发纺织服装、文化旅游、教育与高新技术三大产业,各项经济指标以年均50%左右的速度增长,城市面积扩大了3倍,干部职工工资增长了4至7倍,实现了从艰苦创业到开拓创新,从农垦经济到工业经济,从农村城镇到新型城市的跨越。
2008年7月,共青城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大发展机遇。省委、省政府做出了支持共青城发展的重大决策,省委、团中央联合成立了由省委副书记王宪魁担任组长的支持共青城发领导小组,各厅局各部门都拿出实际行动支持帮助共青城发展。
可喜的是,共青人抓住了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翻开了共青城发展的历史新篇章。
在这里,你看不到金融危机的影子,看到的是超常规发展的迅猛势头,看到的是当年深圳特区大建设的情景……生态越来越美,客商接踵而至,大项目遍地开花,大学城初具规模,到处充满着生机和活力。8月26日,省委书记苏荣考察时用了四个超乎预想来高度评价共青城。
“要把我们共青城建设成为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现代化的社会主义开发区”,年轻的共青城,正朝着胡锦涛总书记提出的目标奋力前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