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中组部建立“第三梯队”前后

发布时间:2014-10-10 21:42 作者: 浏览:110次
“文革”结束后,干部队伍老化,知识结构陈旧,干部制度改革,成为当务之急。 1982年3月,中组部青年干部局应陈云的提议成立,经他提名,原电力工业部副部长李锐出任局长。 1983年下半年,中央决定,用最快的速度建立省部级后备干部名单,即“第三梯队”名单。
    特别上报程序
    最早提出“第三梯队”这一概念的是胡耀邦。 1983年5月,在中央为召开六届人大一次会议举行的座谈会上,胡耀邦第一次提到“三个梯队”。他说,老同志是第一梯队,运筹帷幄,制定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现在中央书记处和国务院第一线工作的同志是第二梯队,但也不年轻了。所以,必须下决心搞第三梯队,选拔德才兼备、年富力强的干部进入各级领导班子。
    在6月30日的中共中央工作会议上,陈云肯定了“第三梯队”的说法。在这次会议上,建立“第三梯队”的任务明确地规定下来。
    省部级后备班子的选择范围不限行业,不限出身。硬条件有三:年龄一般不能超过50岁;原则上需要大学学历,但不唯学历论;一般是地厅级干部。更重要的是,“文革”表现好。在选拔“第三梯队”时,中组部制定了非同寻常的上报程序:所有名单,必须先在省、部委常委会和党组会上集体讨论,通过之后,再经由中央考察组考察、中组部部务委员会议审定,最后铅印40份,以中组部名义呈报中央政治局,并存档。
    12月,中组部成立中央考察组。考察组在当地一般待一个月左右。每考察一个人,都要全方位访谈二三十余人,对持反对意见的人则重点访谈。跟传统的干部考察有所不同,“第三梯队”的考察后来新增了民主推荐情况记录表,“在什么条件、多大规模下推荐的?同意推荐的占多少,反对的占多少?反对的理由是什么?”。贺龙侄孙青干局二处处长贺兴洲回忆,“对反对意见,会具体考察,搞清楚究竟是一般工作作风问题,还是个人恩怨,还是真的人品上有问题。 ”
    名单出炉
    1984年,“第三梯队”名单经过中央考察组考察、中组部部务会审议通过之后,陆续报送政治局。青干局常常收到胡耀邦的批示。如果写“文化大革命中未发现问题”,就会被胡耀邦打回来,认为是“推卸责任”。
    后来青干局考察组再去上海等地考察,在干部的文革表现一栏里,完全写事实,而且由调查人签字负责。
    如果写缺点是 “有点骄傲情绪”,胡耀邦就会批:“没点本事能骄傲吗?不听你老同志的就是骄傲吗?得说清楚哪些方面有骄傲情绪。”如果写有“急躁情绪”,他也会很不满意:“现在事情这么多不着急行吗?着急就是急躁情绪吗?”
    但“第三梯队名单”也招来了一些非议。香港有报刊称,选出的都是 “太子党”“秘书班子”等。1984年3月3日,中组部召开“干部子女座谈会”,参加的有陈云之子陈元、孔原之子孔丹、陈毅之子陈昊苏等人。开这次座谈会的目的,是讨论中组部受胡耀邦委托起草的 《关于对干部子女管理教育问题的通知》。与会者认为不应过分强调干部子女的特殊性,反对下发这样的文件。 1984年8月,关于第三梯队的研究报告由中组部上报中央。统计结果显示,名单中已经确定的632人中,干部子女33人。至1984年秋,首批名单确定,约1100人。
    “第三梯队”名单上的人都处于中央和中组部的注视之下。截至1985年5月,浙江、北京等15个省区市的领导班子做了调整。调整的重点,是党政一把手。年龄过线的 59名党政领导退了 44人,新进班子的65人多数出自第三梯队名单。 1985年、1986年、1987年,在1984年 “第三梯队”名单的基础上,分别推出了三个更新后的版本。
    多年后,名单开花结果。第十七、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除两位之外,皆是名单中人。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