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名学者论:吴建民为何被铭记
6月18日上午,原驻法大使、外交学院前院长吴建民在武汉遇车祸去世。6月19日,共识网举办活动,主题为“中国民间外交事业与吴建民大使外交遗产”,首部《中国民间外交报告2016》在北京首发,而据共识网总编辑周志兴所言,“吴建民先生作为主编之一会参加活动,事实上,这个时间是按照他的时间定的。下午他还会有个讲话”。
天有不测,研讨会变追思会。民间外交定义为何难下?当下民间外交过程中有哪些必须警惕的事情?怎么看待民间外交在中国外交活动中的定性?吴建民重视时代性,坚持反对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诸多学者围绕“民间外交”话题发表意见,对吴建民先生致以哀思的同时,就吴建民先生生前代表性观点进行探讨。
周志兴:吴建民敢于说自己的话
关于到底是否存在“民间外交”,共识网负责人周志兴认为与其争论民间外交有无、民间外交到底定义为何,不如“先做起来”,“只要做的事情对国家有好处,对人民之间交往有好处,不需要管是不是定义成民间外交。定义是以后再总结归纳的问题。”
“这两天一直在想这个问题,论职务有很多人比吴建民要高,论讲话、著作也有很多人比吴大使高,为什么吴大使在老百姓心目中,在知识分子心目中有今天这样的地位,就是因为他的勇敢,他敢于说出自己的观点。”
张胜军:吴建民是堂堂正正中国人
“‘民间外交’被时代误读了,或者说被忽视”,《民间外交报告》总论撰稿人、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张胜军认为与被误读的民间外交一样,对民族主义、民粹主义、大国主义等如果处理不得当,“这些时代的暗礁很有可能会让我们这条大船面临危险。”
张胜军认为曾作为官方外交的“拯救者”,却面临着自身需要被拯救的尴尬,其根由恰在于我们对时代的认知仍处于过去的国际体系时代,而忽略了全球化时代的伦理要求和全球性社会的道德标准。尤其值得我们警醒的是,对时代误读仍在继续遮蔽我们的视野,以为中国的崛起能够自然带来中国人的崛起。殊不知,与中国的崛起相比,中国人的崛起难度更大。没有人性的崛起,只有物质性崛起的崛起不是崛起。
张胜军认为民间外交在国内一直被看低,而吴建民大使在世时正是用个人言行做出民间外交的榜样,“他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
沈雁南:对吴大使误解的人可能专业性不够
中国欧洲学会副会长沈雁南表达对吴建民的追思,认可吴大使对专业问题的专业水平的争论、对不专业讨论的理性态度。“个人有个人的看法我觉得在这个社会上无可非议,但是我觉得我们争论事情,一定要有专业的基础,没有专业,完全靠激情,靠热血来讨论问题,那没法沟通。所以我觉得,吴大使在这点上做的非常好,他跟好多人的争论建立在专业知识基础上,也很理解吴大使对一些非专业争论的不回应。
“对吴大使误解的人可能专业性不够,这恐怕更应该引起我们大家的关注。”
宋以敏:能从世界看中国,吴建民很有勇气
中国著名国际问题、中共党史专家何方夫人宋以敏谈到何方对吴建民同志去世很惋惜,“(何方)最近看到他的一点争论,觉得恍然回到当年提出’和平发展’时期。他跟吴建民同志有很多共同的看法,而吴建民同志是现在很少能够坚持理性看待这个世界的老外交官之一。”
“从世界看中国,不要从中国看世界,吴建民同志也是提倡这个,但是这很不容易做到,我们过去老出错,就是只是从中国看世界,所以免不了有很多的教条,免不了有很多的偏见。虽然当时我们是基于政治需要来观察这个世界,这对世界不可能得到正确的认识,相反只能够曲解。”
宋以敏认为从中国看世界变成从世界看中国很不容易,吴建民能够做到从世界看中国,有很大的勇气。
资中筠:外交要知己知彼,吴建民强调的有意义
国际政治及美国研究专家资中筠认为近年来在解决国际问题的呼声上有不太健康的趋势,要警惕群众性的情绪对国家形象的影响,“讲到民间外交,需要警惕群众性的外交。”
资中筠引用外交官顾维钧经典语录,“作为个人可以‘宁为玉碎。不为瓦全’,但作为国家,是不能玉碎的,玉碎的话,这个国家就完了。”“这就是吴大使常常说的知己知彼,所谓‘知己知彼’,你要知道从力量对比上知己知彼,审时度势,不能够凭一时的兴致来了,大家群众一喊,咱们主战都是英雄,主和甚至于是汉奸或者卖国贼,这是非常有害的一种情绪。”
“在某种情况下,主张和平与主张战争,更需要勇气和英雄气概。”资中筠认为吴建民是少有的职业外交官里说普通常识,按常识说话,按人情说话,越到后来,他真的一再呼吁,反对民族主义和民粹主义。
资中筠对当下很多自称为“爱国”的观点予以批判,“甚至叫这些为民族主义话语都不太确切。”“现在很多自称爱国的言论实际非常虚伪,只是空喊些不负责任的口号,真正需要为民族做出贡献的时候他就跑了。
雷颐:民间外交缺乏表达民意的公共平台
学者雷颐认为真正的民间外交是改革开放之后才有能力产生,“有民间的产生,才可能有民间外交。”而当下民间发育并不够充分。
针对当下民间发育为何不够充分,雷颐指出非常重要一点在于民意产生缺乏自由流动的公共平台,缺乏一个让“各种不同的观点可以和平理性的表达”的公共平台,而唯有各自把自己观点最充分表达出来,才可能产生真正民意。
“真正的民意要有一个公共的空间,公共空间应该有报纸、媒体、论坛,像咖啡馆、茶馆,各种不同的观点可以在那里平等的讨论、争鸣、争辩,没有这个,所谓的民意是要打很大的折扣。”
周为民:别被风吹草动扰乱大局
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研部主任周为民从诚、明、勇三方面对吴建明大使致以哀思,并提出需要警惕当下尚存的中国与世界是对立对抗关系的看法。
“今天我们观察处理中国发展的一切重大问题,都必须有全球化思维,我们讲战略思维,战略思维提供一个要点就是全球化思维,这样才能够有清晰的方向,有良好的大局观,这是国际大局特点。”“反过来说,如果因为一些什么问题,因为一些什么风吹草动,或者一些什么心思,我们改变了或者说倒退了,那一定导致全局被动,一定到处出问题。”
梁云祥:儒雅外交官可贵,中国外交切忌义和团思想
“吴大使去世引起很多问题,这也是中国很有意思的现象,很多左右派的争论,都需要很多事件展现。坦率说我比较赞同吴大使外交的观点,我觉得我们真的需要反思中国的外交,实际上100多年以来,我觉得说的难听一点,中国的外交长进不大,有些甚至还有所倒退。”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梁云祥强调所谓外交,虽然与国家实力有关,但并非弱国就无外交,而是要懂得国际规则,利用这些规则尽可能维护国家利益。
“顾维钧时代其实有很多非常出色的外交官,反而现在的很多外交理念甚至有了倒退,多多少少有义和团的思想,尤其是我们民间,喊打喊杀声音非常强烈,甚至影响到了我们的外交官。有些外交官显得不像外交官,对中国的形象影响不好。在这种气氛之下,吴大使以这种儒雅、理性显得更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