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林蕴晖:对错误进行反思是政党履行自己的义务

发布时间:2016-06-28 21:03 作者:林蕴晖 浏览:164次

1978 年,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大 讨论,研讨当代中国史的人们都会记得。但它蕴 含的深意可能已被一些“学者”淡忘了,这就是人 们的认识与实践的辩证关系。毛泽东在《实践 论》中说:

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 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 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 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 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 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 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 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 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的 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 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认识运动中是没有完全解 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 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 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 的。......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 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 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 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 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应该是认识论底首 先的和基本的观点’,理由就在这个地方。”注 1

可见,人们的认识总是在不断纠错的过程中 逐步深化而接近真理的,与之相应,人们的社会 实践也总是在不断纠错的过程中前进和发展的。

成功和错误都是财富

但是,在历史研究中,往往有人动辄给严肃的、实事求是地研讨历史上错误(那种否定一切、 歪曲事实、故意夸大、恶意攻击不在此例)的书刊 和文章扣上所谓“历史虚无主义”的帽子。这就 提出一个怎样认识错误的问题。1988 年,邓小 平在一篇《总结历史是为了开辟未来》的谈话中 说:“总结历史,不要着眼个人功过,而是为了开 辟未来。过去的成功是我们的财富,过去的错误 也是我们的财富。”注 2 错误也是财富,这从 1978 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启动改革开放,经过 30 多年的摸索,闯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 历史,给了我们清晰而理性的回答。

大家知道,改革最先是从农村起步,这就是 包产到户,而首先开这个口子的是安徽。对此, 万里有过一段心酸的回忆,他说:“1977 年 6 月, 党中央派我到安徽去当第一书记。安徽是个农 业大省,又是‘左’倾错误的重灾区。‘四人帮’在 安徽的代理人推行‘学大寨’那一套‘左’的东西 特别积极,农村的问题特别严重,农民生活特别 困难,我又不熟悉农村工作,所以一到任就先下 去看农业、看农民,用三四个月的时间把全省大 部分地区都跑到了。我这个长期在城市工作的 干部,虽然不能说对农村的贫困毫无所闻,但是 到农村一具体接触,还是非常受刺激。原来农民 的生活水平这么低啊,吃不饱,穿不暖,住的房子 不像个房子的样子。淮北、皖东有些穷村,门、窗 都是泥土坯的,连桌子、凳子也是泥土坯的,找不 到一件木器家具,真是家徒四壁呀。我真没料 到,解放几十年了,不少农村还这么穷!我不能不 问自己,这是什么原因?这能算社会主义吗?”注 3 这就是万里对我们搞了 20 多年社会主义的最初 反思,是安徽率先实行包产到户的原始动因。

再看陈云是怎么说的,1978 年 12 月 10 日,陈 云在中央工作会议东北组的发言中说:“建国快 三十年了,现在还有讨饭的,怎么行呢?要放松 一头,不能让农民喘不过气来。如果老是不解决 这个问题,恐怕农民就会造反,支部书记会带队 进城要饭。”

正是有了领导人对此前历史的反思,在这以 后,包产到户才逐步为党内多数所认同。

对于十年文革造成的伤害,更有刻骨铭心的反思。1978 年 12 月 13 日,叶剑英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说:文化大革命“把许多老同志打倒, 把大批干部和群众打成‘走资派’、‘反革命’,进行残酷迫害。包括受牵连的在内,受害的有上亿人,占全国人口的九分之一。这个教训是极其惨痛的。”邓小平还说过:“‘文化大革命’十年浩劫, 中国吃了苦头。中国吃苦头不只十年,这以前, 从 1957 年下半年开始,我们就犯了‘左’的错 误 。”注 5

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所以邓小平指出:“我们根本否定‘文化大革命’,但应该说‘文化大革命’也有一‘功’,它提供了反面教训。没有‘文化大革命’的教训。就不可能制定十一届三全会以来的思想、政治、组织路线和一系列政 策 。”注 6

历史表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决定停止以 “阶级斗争为纲”,确定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 济工作上来,正是对十年动乱造成的严重后果和经验教训的反思、检讨结出的硕果。

对斯大林模式说“不”

如果说,以上列举的还是从政策层面的反思 和检讨。那么,从 1982 年的中共十二大开始,就 从什么是社会主义的战略层面开始反思了。

邓小平在十二大开幕词中说道:“无论是革 命还是建设,都要注意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但 是照抄照搬别国经验、别国模式,从来不能得到 成功。”中国要“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 的社会主义。”注 7

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怎么走,还远 远没有解决。从 1980 年代初开始,对改革开放 搞的是社会主义,还是走向了资本主义,一直是 党内外关注和争论的焦点。对什么是社会主义, 我们过去是怎么理解的呢?1953年,毛泽东在 提出过渡时期总路线时说,“要在十年到十五年 使资本主义绝种”。注 8 概括成一句话:社会主义就是消灭私有制。

对 1953 年之后近 30 年的社会主义实践, 1982 年 6 月,邓小平作了如下回顾,他说:“我们 干革命几十年,搞社会主义三十多年,截止一九 七八年工人的月平均工资只有四五十元,农村的 大多数地区仍处于贫困状态,这叫什么社会主义 优越性!”注 9 进而指出:“什么叫社会主义,什么叫 马克思主义?我们过去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不是 完 全 清 醒 的 。 ” 注 1 “0 社 会 主 义 是 什 么 , 马 克 思 主 义 是什么,过去我们并没有完全搞清楚。”他还说: “社会主义究竟是个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 也并没有完全搞清楚。可能列宁的思路比较好, 搞了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 了。”注 11

这就触及到了更深的层次,即按照此前 30 年搞的社会主义路子,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的原 则?邓小平明确而坚定地回答说:“社会主义的 第一个任务是要发展社会生产力。”注 12 他反复向 人们说明:“要坚持社会主义制度,最根本的是要 发展社会生产力,这个问题长期以来我们并没有 解决好。”注 1“3 搞社会主义,一定要使生产力发 达,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 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 须摆脱贫穷。现在虽说我们也在搞社会主义,但 事实上不够格。”注 14

按批“历史虚无主义”先生们的逻辑,邓小平 上述一系列评说,不是把建国 30 年来的社会主 义历史全否定了吗?请看 2003 年出版的《毛泽 东传》(1949~1976)是如何回答这个问题的,作者 写道:“党在过渡时期的总路线的实质,就是使生 产资料的社会主义所有制成为我国国家和社会 的唯一的经济基础......这是一个重要的理论观 点,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流行而并不确切的观 点。”“这个理论观点,代表了毛泽东和中国共产 党当时对社会主义的理解,对在中国这样一个经 济十分落后的国家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问题 所达到的认识水平。根本出发点是为了迅速发 展社会生产力,为了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为了 巩固人民政权。但是,认定只有使生产资料社会 主义所有制(即公有制)成为国家唯一的经济基 础,才能做到这一切,是不符合实际的,尤其不符 合中国这个经济十分落后的国家的实际。这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于社会主义的理解以及在中 国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些根本问题上的认识,还 很不成熟,还缺乏甚至没有实践经验。这个理论 观点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以后几十年建设社会主 义的一个指导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产 生了过于求‘纯’的消极影响。”注 15

这就从历史唯物主义认识论的角度向人们 说明,我们过去对社会主义的认知,不能不受到 当时历史条件的制约。社会主义就是消灭私有 制,这个“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中流行而并不确切 的观点”,对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在 1950 年代初 确有它难以超越的认识根源。实践证明:“这个 理论观点作为中国共产党在以后几十年建设社 会主义的一个指导思想,对于中国社会经济的发 展产生了过于求‘纯’的消极影响。”这确实是一 个严酷而不可无视的现实。

正是有了这样一步一步的深刻反思和检讨, 才有从承认包产到户合法、允许个体经营、允许 雇工不受数量的限制、确认私营经济是社会主义 经济的组成部分,到认同社会主义也要搞市场经 济。中国才最终从斯大林的社会主义陷阱中跳 了出来。

正确对待错误是郑重的党的标志

简单举以上几例,为的是说明,如果不对历 史上的错误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检讨,我们怎么能 走上欣欣向荣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共产党人应该怎样对待自己的错误,老祖宗 早有教导:

列宁说过:一个政党对自己的错误所抱的态 度,是衡量这个党是否郑重,是否真正履行它对 本阶级和劳动群众所负义务的一个最重要最可 靠的尺度。公开承认错误,揭露犯错误的原因, 分析产生错误的环境,仔细讨论改正错误的方法 ——这才是一个郑重的党的标志,这才是党履行 自己的义务,这才是教育和训练阶级,进而又教 育和训练群众。注 16

毛泽东在《论联合政府》讲党的三大作风一 节中说:

我们共产党人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 显著的标志,就是和最广大的人民群众取得最密切的联系。全心全意地为人民服务,一刻也不脱离群众;一切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而不是从个人或小集团的利益出发;向人民负责和向党的领导机关负责的一致性;这些就是我们的出发点。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坚持真理,因为任何真理都是符合于人民利益的;共产党人必须随时准备修正错误,因为任何错误都是不符合于人民利益 的。注 17

正是基于上述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1981 年中共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建国以来党 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在肯定取得已有成就 的同时,并没有回避错误,《决议》明确指出:开始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十年,“党的工作在指导方 针上有过严重失误,经历了曲折发展的过程”。 “‘文化大革命’的历史,证明毛泽东同志发动‘文 化大革命’的主要论点既不符合马克思列宁主 义,也不符合中国实际。这些论点对当时我国阶 级斗争形势以及党和国家政治状况的估计,是完 全错误的。”“历史已经判明,‘文化大革命’是一 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 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决议》 在充分肯定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 同时,郑重指出,毛泽东晚年犯了错误,强调:“因 为毛泽东同志晚年犯了错误,就企图否认毛泽东 思想的科学价值,否认毛泽东思想对我国革命和 建设的指导作用,这种态度是完全错误的。对毛 泽东同志的言论采取教条主义的态度,以为凡是 毛泽东同志说过的话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只能 照抄照搬,甚至不愿实事求是地承认毛泽东同志 晚年犯了错误,并且企图在新的实践中坚持这些 错误,这种态度也是完全错误的。”注 18

对只热衷于歌功颂德,不懂得反思和检讨错 误的历史教训。从 1956 年到 1989 年担任了 30 多年保加利亚共产党第一书记的日夫科夫在回 忆录中说:“我们有个弱点,就是记载下来的巨大 成就有时压抑了我们总结失利的原因和后果的 能力,从而也使我们对采取注意事物根源的方法 不感到必要。在新的形势下,事情越来越清楚, 失却这种新的方法不仅使我们面临困难,而且使 我们面临对社会主义本身命运攸关的非此即彼 的选择。最后导致的结果是,弄不清社会主义的 哪些地方需要改变,是应该改变还是更换。”注 19这就是日夫科夫总结的执政的共产党最终倒台 的重要原因之一。

历史研究的正确指导思想

如何通过历史研究,认真吸取历史的经验教 训,著名理论家、中共党史研究专家龚育之先生 曾有专文论述,他指出:

“对党的决策实施的得失成败,根据在实践 的结果,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对现有决策的坚持 和发展,根据变化了的形势,进行讨论性的探 索。这样的研究,不但‘非官方’可以进行,就是 ‘官方’也是应该进行的。不然,谈什么研究新情 况、解决新问题、总结新经验,谈什么决策的调整 和创新呢?”注 20

对此,又有人用邓小平说过“宜粗不宜细”的 话来辩解。诚如前引《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 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对毛泽东同志的言论采取 教条主义的态度,以为凡是毛泽东同志说过的话 都是不可移易的真理”是错误的一样。把 1980 年在起草《决议》的时候,邓小平针对决议起草小 组拟出的提纲内容说:“我看了起草小组的提纲, 感到铺得太宽了。要避免叙述性的写法,要写得 集中一些。对重要问题要加以论断,论断性语言 要多些,当然要准确。”“总起来说,对历史问题, 还是要粗一点、概括一点,不要搞得太细”注 21 这 就是邓小平“宜粗不宜细”一语的原意所指,《决 议》不是要叙述历史事件的具体情节,重要的是 对历史事件作出准确的论断。根本不是泛指历 史研究而言。现在拿邓小平这句话来作为历史 研究的指导思想,完全是对原意的曲解。

要进行批判性的反思,就必须对历史过程、 历史事件作过细的研究。龚育之在《读张泽石的 两本自述》一文中列举了上个世纪 50 年代前期 发生的志愿军归俘人员受到有不公正对待、扬帆 事件、潘汉年事件、胡风事件、广州的布鲁、陈坤 事件以后指出:

“总之,历史的经验教训值得注意,而历史的 经验教训,只有在深入了解和总结历史事件、历 史过程中才能为人们所把握。如果对这类历史 事件人们都没有具体了解,都淡忘了,淡化了,或 者根本就不知道,那么,历史的悲惨有什么把握能够避免重演呢?”注 22

2015 年 8 月 23 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第二十二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发去的贺信中说:“历史 研究是一切社会科学的基础,承担着‘究天人之 际,通古今之变’的使命。重视历史、研究历史、 借鉴历史,可以给人类带来很多了解昨天、把握 今天、开创明天的智慧。”可以认为,这既阐明了 历史工作者的使命和重任,也是历史研究所应遵 循的正确的指导思想。■

注解

注1 《毛泽东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 292-293 页。

注 2、注 6、注 7、注 9、注 10、注 11、注 12、注 13、注 14 《 邓 小 平 文 选 》第 3 卷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9 3 年 版 ,第 2 7 2 页 、第 272 页、第 2-3 页、第 11 页、第 63-64 页、第 139 页、第 227 页、 第148页、第225页。

注3 《万里谈农村改革是怎样搞起来的》,张广友韩 钢记录整理。《百年潮》1998 年第 3 期。

注 4 《陈云文选》第 3 卷,人民出版社 1995 年版,第 236 页。

注5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 269 页。

注 8 中 共 中 央 文 献 研 究 室 中 央 档 案 馆 主 办 :《 党 的 文 献》,2003 年第 4 期。

注 15 逄先知、金冲及主编:《毛泽东传》(1949~1976), 中央文献出版社 2003 年版,第 267-268 页

注 1 6 《 列 宁 全 集 》中 文 第 2 版 ,第 3 9 卷 ,人 民 出 版 社 1990 年版,第 37 页。

注 1 7 《 毛 泽 东 选 集 》第 3 卷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9 1 年 版 , 第 1093、1094-1095 页。

注 18 《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注 释本,人民出版社 1983 年版,第 20、28、29、60 页。

注19 《日夫科夫回忆录》,新华出版社1999年版,第 226-227 页。

注 2 0 龚 育 之 著 :《 党 史 札 记 二 集 》 , 浙 江 人 民 出 版 社 2004 年版,第 242 页。

注 2 1 《 邓 小 平 文 选 》第 2 卷 ,人 民 出 版 社 1 9 9 4 年 版 , 第 291、294 页。

注 22 龚育之著:《党史札记二集》,第 233 页。

(作者为历史学者)

(责任编辑 冯立三)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