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周志兴:农村改革的曲折:现在看起来顺理成章的事情,那时候却是难以想象的

发布时间:2023-09-26 16:47 作者:周志兴 浏览:469次

今天说的这本不算太旧,2012年山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我认识的杜润生》,因为杜老就是山西太谷人。

我一直认为杜老非常了不起。他的伟大被大大低估。有一句话说“民以食为天”,还有一句话“世界上什么问题最大,吃饭的问题最大”。很多年以来,中国人都是为了吃饭而忙活,以至于现在把“吃饭”引申为“生活”“工作”甚至是“活着”。看党史就知道,有一个时期的中共中央政治局的会议很重要议题就是粮食,1962年著名的七千人大会,具体的操办人邓小平最先想到的是这么多人到北京,要不要他们带粮食来。现在的年轻人当然体会不到这一点。很多人感谢袁隆平,他在解决稻种问题上立下了天大的功劳,但是我认为,杜润生也不应该被忘记。

就说一个具体的事情,从1962年到1986年,中央连续五个1号文件,就是每年的第一个文件,都是说农业问题,而杜老就是这五个文件的主要的起草人。

1953年完成土地改革以后,中央成立了农村工作部,邓子恢当部长,杜润生是秘书长,当时中国在搞农业互助组,并且试行以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初级合作社,探索中国农业规模经营的路子。农村工作部制定的是,先巩固初级社,使入社人员的收入逐步达到富裕中农的收入水平,然后再发展中级社和高级社。但是这个主张被最高领导批评为“像小脚女人走路”,犯了右倾机会主义错误。邓子恢和杜润生都被撤职。本来打算把杜润生下放到海南岛,后来因为最高领导念他在土地改革工作中有贡献也有能力,所以把他改派中国科学院,担任党组副书记和秘书长。在这里他干了20年。好处就是在这里读了很多的书。但是,他依然关心农村、农民和农业问题。

中国的改革起点是农村,安徽小岗村的“包产到户”,但是“包产到户”并不新鲜,早在多年前旧有人建议,但是,这是犯忌的。就是在改革之初,也有很多领导人反对,这本书里都讲到了这个过程。其中有一个事情很典型,就是“阳关道”和“独木桥”之争。

杜润生谈到这样一件事:1980年九月份,在各省市区第一书记的座谈会上,反对实行“包产到户”的有福建、江苏、黑龙江几个省的书记,支持的有贵州省委书记池必卿、内蒙古自治区党委书记周惠、辽宁省委书记任仲夷。黑龙江省委书记杨易辰说,黑龙江是全国机械化水平最高的地区,一搞“包产到户”,机械化发展就受到影响,生产会出大问题,是倒退。集体经济是阳光大道,不能退出。

就在杨易辰讲话时,池必卿插话说,你走你的阳关道,我走我的独木桥。我们贫困区就是独木桥也得过。

这样的一场党内高层的争论,在这本书里可以直呼其名,如实的叙述。类似这样的事情,这本书里非常非常多。

其实,现在看起来顺理成章的事情,那时候却是难以想象的。而常常在一念之差中,国家就会远离正轨,这里的关键在于人,在于领导人。

在农业问题上,杜润生主张向先进国家学习,例如日本。他非常重视日本经验,组织过很多人到日本访问。我认为非常难得的是,他还组织了县级官员去日本学习,那时候出国不容易,县级干部是农业一线的实际组织者,让他们学习先进经验,开阔眼界,非常重要。

杜润生(左一)与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田纪云


这本书是2013年,他的“徒子徒孙们”为庆贺他的100岁而组织的,写作者都不是一般人,都是农口的重要成员,也都是历史的亲历者,而“徒子徒孙”是他们的自称,因为他们从心底佩服和崇拜这位睿智长者。

记得一件往事,当年的改革四君子之一的翁永曦对我说的,他大学毕业后分配在《农民日报》工作,有一次,报社派他给农研室主任杜润生送文件,他送到后,杜润生问这个年轻后生,说,你认为农村改革最重要的是什么?翁永曦回答说,是让农民得到好处!

这个回答肯定给杜润生留下了印象,几天以后,翁永曦得到了调令,被调入农研室工作,从此,他在杜老手下大展身手。

有这样的领导,谁不愿意做“徒子徒孙”?

看这本书,不只是看情感,更重要的是读历史,而且是当事人的叙述,我们可以看到我们现在能够吃饱肚子是何等不易。

来源:新周说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