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庆全:谢晋与《芙蓉镇》的一波三折
按:我在“《姿三四郎》播出的曲折内情——荧屏、银幕背后的历史之一”中说过这个系列的来由:即根据我的题为《荧屏、银幕背后的历史与社会文化转型》的讲座录音整理而成。因是讲座,又惯例没有讲稿,基本上是口语化。有读者读了这个系列,觉得不足的是,我没有在整理时加上注释。其实,我也没有怎么整理,只是加上个小标题而已。若加上注释,一来费时间,二来与口语化的文体也不符合。但我可以负责地说,也许极个别的地方譬如时间点可能有误记,但讲的事都是有史料出处的。
这篇小文在前公号“八十年代”上发过,因谢晋百年诞辰,应读者要求略作修改。
电影《芙蓉镇》是根据古华的同名小说改编的。故事的大致梗概是:
1960年代初,湘西芙蓉镇上胡玉音(刘晓庆饰)同丈夫黎桂桂(刘利年饰)摆了个米豆腐摊子。胡玉音美貌如花,经营得当,生意兴隆,辛勤的劳动换得了一幢新瓦房,引起国营饮食部经理李国香(徐松子饰)的嫉妒。“四清”运动开始后,李国香担任“四清”工作组组长,“二流子”王秋赦成为运动依靠的对象。胡玉音家被划成新富农,新瓦房也被查封,黎桂桂自杀,胡玉音成为富农寡妇,备受欺凌。曾经帮助过胡玉音的粮站主任谷燕山(郑在石饰)、党支部书记黎满庚(张光北饰)都受牵连被审查。
1966年又一场运动开始后,李国香也成为运动对象,与胡玉音和被发配到这里劳动改造的右派秦书田(姜文饰)一起被批斗,王秋赦成为镇上的党支书,黎满庚成了他的秘书。不久,李国香重新又被结合进领导班子,王秋赦又成为她的打手和姘头。胡玉音和秦书田被罚扫街,产生了感情,不顾身份相爱了。胡玉音怀孕了,秦书田去申请结婚,却被道貌岸然的李国香阻拦,并被判刑十年,胡玉音被判刑三年,因怀孕监外执行。运动结束了,胡玉音终于盼到了秦书田的归来,米豆腐摊热闹如初。李国香又高升了。而专吃“运动饭”的王秋赦人也疯了,敲打的那面破锣叫喊:“运动了!”
故事跨度20年,写了两场至今都不好提的运动,电影《芙蓉镇》从拍摄到上映的曲曲折折,也就由此种下了。
古华闯出“茅盾文学奖”
古华的小说《芙蓉镇》,是他楞闯出了的名著。
1980年,写这部小说的古华还是个寂寂无名的业余作者,他在中国作协办的一个创作培训班学习。利用这段时间,他把在湖南开始写作的这部小说进行修改,只写完了小说的前三部分,最后一部分没写完,培训班就结束了。
“初生牛犊不怕虎”嘛,这个在文坛没有任何名气的“愣头青”,就带着没有写完的稿子直接闯进人民文学出版社。那时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可是被称之为“皇家”出版社的,一个作家的书能在这家出版社出版,是个了不起的大事,作者可以一夜成名的。
古华好运气,碰上了刘炜、彭沁阳、龙世辉等好编辑。他们慧眼识珠,觉得是一部好作品,就把古华留下,指导他继续修改完成。小说完成后,责任编辑刘炜推荐给大型文学刊物《当代》,在1981年《当代》第一期发表,立刻引起反响;接着,在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单行本,反响变成了轰动。1982年12月,《芙蓉镇》获得首届茅盾文学奖。一部作品,不仅奠定了古华作家的地位,也给他带来了官位——不久他就成为湖南省作协副主席。
北影厂被迫放弃
这么好的小说,电影界自然不会放过。
《芙蓉镇》获得茅盾文学奖后,北京电影制片厂就宣布,由北影厂改编拍摄,并确定由该厂当时很著名的女导演王好为执导,刘晓庆主演。可是,剧本报上去后,上级领导给毙了,说辞是剧本反映的这个题材重大,过于敏感。听说这个消息后,该厂老导演水华很着急,说不能丢掉这个题材。他凭着老资格找北影厂领导,说由我来拍摄,被领导直接给撅回去了。
话题到这里,插两句关于北影厂的话。
北影厂是老资格的厂子,又在皇城根下。老厂,管理体制上就必然陈旧。论资排辈的人事体系,让一批踌躇满志的初生牛犊找不到用武之地,他们或者跟在老导演屁股后面当副手,或者出去闯荡江湖。闯荡江湖的,后来很牛,成为第五代导演的群体。譬如,田壮壮的《猎场札撒》、《盗马贼》,陈凯歌的《黄土地》、《孩子王》等在国内外产生反响的作品,都是在别的厂闯出来的。这也使得横空出世的第五代导演,与北影厂擦肩而过。身居皇城,一些现实题材就不敢染指,只好走改编经典或者历史题材的路子。偶尔涉及现实题材,多是顶着帽子下来的,譬如,我在前面讲过的《迷人的乐队》。
北影厂这种状况,怎敢与上级较劲,去拍《芙蓉镇》呢。
谢晋接手
《芙蓉镇》在北影厂耽搁这么长时间,作者古华更着急。他去找老电影局局长陈荒煤。陈说:北影拍不了,你去找上影的谢晋,他能拍。
谢晋前边让《天云山传奇》给折腾了一段时间,现时正在拍《赤壁大战》。他说:水华能不能拍?他要能拍,就他拍。谢晋这样说,是对同行的尊重。水华导演在张罗这事,自己如果再插一手,好像是与水华争抢一样,不该那么做。水华当然不能拍,谢晋就接手了。
1985年9月,谢晋和编剧钟阿城邀请古华及一些中外专家、学者在长沙举行座谈会,围绕着如何写好剧本进行深入探讨。陈荒煤、徐桑楚、李陀、康濯、黄健中与会,这都是国内电影界有名的人士。同时,也邀请了国际的“大腕”,如美国的董鼎山、香港的许敦乐和许鞍华。会后,剧本开始进入生产流程。
1986年2月27日,上海电影总公司经过审定,通过《芙蓉镇》“文学剧本通过决定”。
3月3日,上海电影制片厂拿出“关于《芙蓉镇》剧本送审意见”。意见中说:电影剧本“深刻地批判了极‘左’路线对中国人民精神上巨大的摧残和心灵扭曲,对中国农村生产力的极大破坏,从而有力地歌颂了党的‘三中全会’拨乱反正的必要性和及时性,歌颂了党的三中全会的伟大”。
上影厂这个送审意见,是送给上海电影总公司审批的。可是,2月27日,也就是上影厂送审前,总公司已经有了通过《芙蓉镇》“文学剧本通过决定”,这是怎么回事?
这的确是个问题。可是,了解我们体制运作的人,又觉得这不是个问题。为什么?体制的运作方式是需要提前“勾兑”的。怎么“勾兑”呢?就是先把要做的事情向领导口头汇报,或者私下给领导写信汇报。领导觉得想法不错,或者事情可以做,就会说:你打个报告来,我批一下。这才有我们纸面上所能看到的正式报告。
具体到《芙蓉镇》,上影厂和总公司已经提前“勾兑”好了,所以,总公司先通过生产计划,上影厂补个“送审意见”。大家踏踏实实走完过场后,4月11日,总经理、著名导演吴贻弓签发,正式“列入八六年度生产计划”。
同日,《芙蓉镇》在湖南湘西风景秀丽的王村镇正式开机。
上影全力支持
从剧本通过到拍摄完成,谢晋用了十个月的时间。1986年1月27日,总公司领导观看了《芙蓉镇》对白双片。观看当然也是审查。11月3日,“上海电影总公司艺委会”出具了“总公司对《芙蓉镇》对白双片的意见”。
“意见”对影片高度肯定,说影片展示出“极左路线对人民身心的摧残,并对此作了辛辣的嘲讽”;这是谢晋继《牧马人》、《天云山传奇》之后“在思想上、艺术上都达到一个新的层次”影片,“今年是粉碎‘四人帮’十周年,把这段历史再次体现于银幕,具有极大的反思价值”。
就影片本身来说,“意见”也给予充分肯定:“表演和美工非常出色,演员很有典型性,而且人各有貌。美工外景具有浓郁的乡土气息,内景搭得也很好,是几年来少有的好景,希望影片结束后能做些总结”。
至于影片的不足,“意见”给出三条:一是建议从三个小时压缩到两小时四十分;二是配音不清楚;三是那个著名的“门”(不好意思,这个门的名字网络上不能出现)上的主席的背影,最好不要出现。
11月22日,总公司领导陪同上海市委宣传部审看“混录双片”。作为程序,也出具了“上海市委宣传部和上海电影总公司对《芙蓉镇》的混录双片的意见”,但这个意见与前引总公司的意见大同小异。
11月24日,上海电影总公司出具送上海市委宣传部和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影片送审报告单”。
《芙蓉镇》生不逢时
1987年2月25日,上海市电影局收到广播电影电视部电影局“关于《芙蓉镇》影片修改后可先在国内发行的通知”。这里提请注意“可先在国内发行”的说法,这是内外有别。
不多不少,这部影片整整被审查了三个月,要“修改后”才能发行,而且还加上了“国内发行”的框子。
不过,对于谢晋和上影厂来说,已属万幸了!因为要枪毙这部影片的意见,曾经一度占了上风。
说《芙蓉镇》生不逢时,是从当年国内大势来说的。
就在《芙蓉镇》送审不久,1986年各地学校的各种情况,引起了中央的高度警惕,准备酝酿一场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了。1987年1月28日,中央发出“关于当前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若干问题的通知”,全国形势陡然大变。同一天,朱厚泽卸任中宣部,王忍之上任,题材重大且敏感的《芙蓉镇》,就被中央主管意识形态的领导邓力群等划在“化”内了,要坐以待毙了。
高层局势的变动,也增强了普通观众的“政治意识”。
大概在1987年元旦下午,上影厂举行了一次“试映”,给观众发票,也发“征求意见表”。观众大致是上海市职工影视评论协会的成员。
这里插几句。在1980年代,上海市的职工影视评论非常活跃,职工的参与度极高,官方扶持力度也很大。到了1984年,上海市成立了职工影视评论协会,担任名誉会长的是上海市电影局局长张骏祥,任会长的是上海市总工会副主席陈秀凤。
职工们观看了影片,虽然肯定这是一部思想性和艺术性“都不差的电影”,但感受到当年的国内局势,很多人有些担心电影的“社会效果”,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副作用”。
譬如,上海沪东工人影视评论小组的一份反馈意见说:看了影片后,“从剧场到电车上听到是社会效果都不太理想”。有个个体户说:影片对他来说是“清醒剂”,因为这才知道我们的政策是多变的。有人说:说过去是极左。我们革命胜利就是靠阶级斗争,把阶级斗争说得一无是处,可昨天的元旦社论又提阶级斗争了。这份意见说:从观众反映出来的真心话看,此片的副作用很大。
在北京上层,意识形态主管部门也是从“社会效果”看待《芙蓉镇》的,要不是曾经主管意识形态的老领导胡乔木给影片解围。这部影片就被毙了。
胡乔木?对,你没有听错,就是他。一般说来,胡乔木和邓力群一向被人们归为其声相同的老朋友,但这一次,胡乔木却和邓力群观点不一致。他给时任文化部长的王蒙打电话,要王给他提供有关《芙》从小说到电影的一些背景材料。胡在电话里说:“我要为《芙蓉镇》辩护!”王蒙说,他的音调里颇有几分打抱不平的英雄气概。
胡乔木“辩护”成功了。邓力群同意公映,但提出了一系列的修改意见。
邓力群的修改意见
一:影片中的谷燕山,为新中国浴血奋战,被打坏了生殖器。在“四淸”、那十年的运动中,他做梦也没有想到,他拿鲜血和男人的命根换来的社会,竟是这样一个社会。在李国香勾引他遭拒后,诬蔑他与胡玉音有一腿时,这个没了男人的“命根”的人,连自己的尊严都捍卫不了。邓力群要谢晋删去有关这位老兵的这样一组镜头:老兵在处境艰难时回想起当年冲锋陷阵的战斗场面,画外音是“我们的战士浴血奋战而迎来的新中国,竟是这些人的天下。”
谢晋接受,删去了这句话。
二:李国香两性关系上“偷鸡摸狗”却一脸正经,不但阻止秦书田和胡玉音结婚,甚至将两人判刑。粉碎“四人帮”后,却升了官,调到了省城。邓力群下令删去这一情节。
谢晋自有办法应对。他把这一情节含蓄了一下:被李国香整进监狱的秦书田,出狱时在渡轮上遇见她,她是坐着豪华轿车来的。秦问她:“还没有结婚吧?”李回答:“回省城就结婚。”
三:电影结尾处到了1979年,生活恢复了正常,出现了影片开头时的场面:许多人围着米豆腐摊吃米豆腐。笑声正酣,蓬头垢面的王秋赦敲着那面他运动中威风的破铜锣,口中念念有词:“运动啦!运动还要来,七八年一次!”他疯了,众人顿时毛骨悚然。邓力群要求删去这一情节。
1979年加8年,正是1987年,也就是邓力群主持反自由化的当年。邓力群是何等人物,对“运动还要来,七八年一次!”的台词焉能不高度敏感?
谢晋作了变通:王秋赦这个疯子出场情节保留,只留下他喊的“运动啦!”这一句,但给他一个动作:他一边说“晚饭后集合,运动啦!”一边伸手做出“八”的近乎特写的手势。
观众当然也不是傻子。对“八”这个手势,当年有心的观众也会作“1979+8”这道算术题。所以,看到这个细节,不由得、油然而生的会心笑了。走出电影院相互议论时,一边打着“八”的手势,一边夸张地念着样板戏《智取威虎山》那句著名的台词:“八年了,别提他了”。然后,都伸出大拇指:牛!恭恭敬敬地佩服谢导一道。
“首映式”出师不利
影片修改后,上影厂准备首映式。首映式定在上海著名的美琪大戏院,并提前告知观众:主要演员刘晓庆和姜文要从北京飞过来跟观众见面。
这下就轰动了。1980年代是个全国“粉”电影的时代,能亲自看到主要演员和主创人员,那是特别值得津津乐道的一件事。更重要的是,关于《芙蓉镇》审片过程中的种种曲折,已经不胫而走了,提前酝酿了观众的观影情绪,吊足了观众的胃口——担心以后影片被下架看不到了。
首映式的票是早上七点开始卖的。影迷和观众早早地排队等候,卖票开始就乱了,挤得售票处的玻璃窗都全部被打碎了。
结果,刘晓庆和姜文却没有到现场。接着,各种小道消息就弥漫在影院。说:这个影片北京那里争论很激烈,能不能公映还是一个问题,所以北京不让他们俩来。
观众当场就哄了。谢晋只好上台解释说:刘晓庆和姜文没来,是没有买到飞机票。谢晋还给大家鞠了个躬表示歉意。他信誓旦旦地跟观众说:“你们把票根留着,我们还要举行一次,电影明星还要来一次。再来,你们不用买票了,这张票根就可以再看。”其实,谢晋自己也不知道,这下次是什么时候。后来,即使电影获得了三奖,谢晋似乎也没有兑现对观众的承诺。
评奖过程的顶牛
电影继续在国内上映着,观众好评如潮着,主管意识形态的人也继续注视着。而且,观众越是好评如潮,主管意识形态的人就越担心。只是他们现在担心的重点,不再是“社会效果”和“副作用”了,而是“导向性”问题了。因为中国电影的“百花奖”和“金鸡奖”都要把奖项给《芙蓉镇》了。
1986年,中国电影界有权威的三大奖:百花奖、金鸡奖和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说到这三个大奖,就啰嗦几句,介绍一下:
“百花奖”资格老,1962年周恩来总理提议创办的,两年一评。除了运动中断到1986年,是第十届了。这个奖的评奖形式是体现观众的意见,即通过《大众电影》杂志,全国范围内印发选票,观众自主参与,统计票数,公开宣布,得票最高者当选。
“金鸡奖”年轻,1981年创立,一年一评。评委是由电影界和文学界的专家组成,因而有“电影界权威、专业的电影奖”之称。评委秉承的是专业、学术、独立宗旨。当然,这个宗旨是我根据1980年代的评奖情况总结出来的,不要误认为是金鸡奖自己宣布的。
“百花奖”和“金鸡奖”评选时间一先一后,但一起公布奖项。
“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是1985年确定的,但前身是“文化部优秀影片奖”,1957年就开始评奖,一年一届。后来,改为政府“华表奖”,直到今天还评着呢。
三个大奖,都很权威,但职责不同。这个不用我多说,“你懂得的”。
话说到了1987年3月《芙蓉镇》,“百花奖”的票数就统计出来了。三部最佳故事片,《芙蓉镇》遥遥领先,另两部《血战台儿庄》和《孙中山》。最佳男演员姜文,最佳女演员刘晓庆,最佳男配角祝士彬,就是疯子王秋赦的扮演者,都是《芙蓉镇》里的演员。这一届的百花奖几乎被《芙蓉镇》垄断了。
这个结果,让上边有点急,观众的思维和领导的思维“差距咋就那么大呢”?但也没有办法,只好用“研究研究”先挡一下。这一研究就拖下来了。
这厢的“金鸡奖”也在评选着,结果虽然没有公布,但有关方面或预料到或消息灵通知道了结果:《芙蓉镇》也独拔头筹。为此,有关方面对这届金鸡奖的评选,按下了暂停键。
两大权威奖都如此,“导向性”就出问题了。小邓的作风一向强硬,这么对着干,如何是好?这还是问题的一面。另一面更为严重。
三大权威奖,两大奖给了《芙蓉镇》,让“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情何以堪?你若不给,更加凸显了“差距咋就那么大呢”的意蕴;你若给了,“导向性”上就有问题啦。不仅如此,你若给了,小邓这一关就过不去。
像前边我讲过的《野山》一样,又顶牛了。
《野山》是金鸡奖和领导顶牛,现在,是百花奖和金鸡奖两奖与领导顶牛。怎么办?小邓也不好办。虽然他一向强硬,但面对着投票选出来的百花奖,好像也一时无计可施。
有关部门得给小邓解难啊,想出了一条计策:索性把金鸡奖、百花奖合二为一,就一个电影评奖,这样《芙蓉镇》客观上就得了一个奖,得奖的影响也多少能消解一些。
可是,金鸡奖是专家评的啊,他们根本不同意!当时的影协书记罗艺军和张清两人联合、个人署名给有关部门写了一封信,表示反对意见。有关部门还不死心,又去征求有关单位的意见,也没多少人支持,只好作罢。
小邓也在思谋计策,寻求更大的支持。
1987年北戴河办公。小邓请赵领导等人看《芙蓉镇》。赵领导明确地说:“我们‘看’电影,不‘审查’电影。如果要我们‘指示’,我们只好从此不看电影。”
小邓悻悻,此路又不通了!主管部门又只好再想招数,替领导解难。
1987年入秋的一天,影协书记罗艺军家里来了一位“有交往但不密切的朋友”,是主管部门的人。他看似来和老朋友聊聊天。来人说:百花奖评选结束都半年了,结果一直没有公布。《大众电影》大批读者来信质问,不好答复。金鸡奖评选,也不能启动,电影界许多人在打听原因,外界也在议论纷纷。怎么办?这么顶牛也不是办法啊。老这么下去容易被动啊。他建议说:如果影协书记处给主管部门打个报告,说,1987年金鸡奖、百花奖的评选今年暂停一年,领导马上就会批复同意的。
这一做法,就是去前面提到的那个词:“勾兑”。罗艺军一听,就明白了。“这是个啥狗屁方案啊。我怎么能去做这样的事。”接受我采访时,罗先生对我哈哈大笑地说。
罗对来客说:金鸡奖、百花奖是老一代电影人经过多年努力才创建起来的,是留给中国电影家协会的宝贵文化财富。影协书记处有责任把双奖办得更好,却无权申请停办,哪怕只停办一年。我想影协书记处成员,大概没有一个人会同意这个方案的。来人悻悻而去。几天后,罗在影协书记处会议上讲了这件事,大家都同意他的立场。
双方越顶越僵!小邓就越来越强势。
1987年9月19日,为了加强对影协工作的领导,主管部门部成立中国电影家协会党的临时领导小组,刚卸任的电影局局长石方禹为组长,苏云为副组长。这就有点敲山震虎了,你们再这么有组织无纪律,什么百花奖,什么金鸡奖,统统收归领导。
可是,这也不管用。都已经八十年代中后期了,人们的思想都解放了,怎么还来强迫命令这一套?而且,小邓可以强势,手下的人干这种活是要挨骂的。所以,这个新成立的党的临时领导小组,也不管啥用。
落选,僵局打破
双方顶牛到11 月底,中国影协突然接到上级通知,《芙蓉镇》评奖问题解禁了,百花奖评选结果可以如实公布,金鸡奖评选也不设禁区,爱咋咋评。
什么会有如此戏剧性呢?罗艺军2003年接受我的采访时有个回忆:
后来我听说,新任党的赵领导接见国际友人韩素音,韩女士说,看了《芙蓉镇》非常感动。她从中看到了两个激动人心的形象,一个是关注特定苦难时代人民命运的人道主义者的形象,再一个是银幕后面的中国共产党的形象,因为共产党能够允许揭露过去的失误。韩素音的看法,显然对赵产生了影响。赵放行了。这样金鸡奖工作小组开足马力,快马加鞭,完成各项复杂的筹备工作,争取在1987 年12 月31日,这个年度的最后一天,在京郊卧佛寺饭店召开第七届金鸡奖评委会。
我当时很相信这种说法,但后来我梳理电影与社会文化转型的史料时,我觉得,这段回忆有些对不上。
第一,翻看有关资料,赵见韩素音,在1987年似乎仅一次,即4月25日。这次谈到《芙蓉镇》也有可能,但时间跨度有点长。
第二,其实,赵在北戴河已经表明了对影片的态度:不审查。这个“不审查”不就等于告诉小邓,我不支持你的意见嘛!
可是为啥会有这个戏剧性的转变呢?我觉得根本上是小邓落选了。
1987年10月25日至11月1日,十三大召开。接着,小邓一路落选,甚至连顾委也没选上,啥职务也没有了。顶牛的僵局就被打破了。有关人士知道赵的态度,放行《芙蓉镇》的评奖也就很正常了。
第七届金鸡奖评委会是该奖迄今为止的唯一一次跨年度评奖。被压抑了那么久,重启后的评委会成员,个个意气风发,畅所欲言。《芙蓉镇》获得最佳故事片奖、最佳女主角奖(刘晓庆)、最佳女配角奖(徐宁,扮演五爪辣)、最佳美术奖。
《芙蓉镇》双奖双喜,“广播电影电视部优秀影片奖”咋办?也好办,没有了羁绊,这些评委们也不是浪得虚名的,也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水平的,《芙蓉镇》也被评委最佳故事片奖。所不同的是,本来一年一度的评奖活动,变为两年一次。这是此前所没有的。
开篇我说,《芙蓉镇》是历史与社会转型期间最有代表性的一部片子,看到这些曲折,各位看官意下如何?
来源: 徐庆全与八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