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粱现端 :赵文欣:起草一号文件前无休止争吵

发布时间:2024-04-11 15:10 作者:粱现端 浏览:318次

赵文欣(1935-2020),江苏吴县人,1954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59年考入中国人民大学国际政治系,1986年11月至1995年8月任中共四川省委农村政策研究室主任、四川省委、省政府农村工作委员会主任,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1995 年9月后任四川省人民政府顾问。

1981年秋天,时年46岁的赵文欣第一次走进北京西郊八大处。

与他一同到来的,还有10余位来自国家农委和安徽、黑龙江、浙江等农业大省负责农村政策研究的同志,任务是为当时正在进行的全国农村工作会议起草文件。

就是在这次会议上,赵文欣第一次见到了杜润生。当时杜润生已年近古稀,但名气没有后来那么大,那之前,赵文欣没有接触过杜,但第一次见面就给他留下来非常深刻的印象。

“总体感觉是思路清晰,站位很高,信息来源广。”赵文欣说:“用现在的话来讲,是一个典型的学者型领导。”

同样是在这次会议上,赵文欣将四川广汉等地的巨大变化,及总结出来的经验全盘托出。这在会上引起了极大反响。“感觉很长脸”。

还有意外的收获。会议闭幕之前,杜润生的助手刘堪找到了赵文欣,要他留下来,参加1982年中央“一号文件”的起草工作。“四川的做法和经验很重要,杜主任很看重。”几天后,赵文欣自己带了一个背包,带了几件衣服,坐飞机就去了北京。

就是这次会议,开启了赵文欣和杜润生此后30多年的交往的序曲。后来他才知道,起草组20多个成员中,来自省级层面只有四个,分别来自山西、广东、四川和江苏。

从1982年开始,赵文欣每年都会在北京待上一段时间。其间,他参与起草了1982—1986年指导我国农村改革和发展的五个中央“一号文件”的调查研究和起草工作,此外,还参与了1987年中央5号文件《把农村改革引向深入》和1988年《关于夺取农业丰收的决定》的起草工作。前后累计七年时间,每年大概一个月左右,加起来真正在北京待的时间有七八个月,而这段时间,不仅是杜润生人生中最光辉的篇章,也是赵文欣人生中最难忘的一段时光。

参与“一号文件”的起草的整个过程,大约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基层调研,第二个阶段是集中讨论确定提纲,第三个阶段是起草写作,10月前后,各个调研小组回到北京,集中在位于西黄城根南街九号院的“中共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也就是杜润生当年的办公地进行讨论,而这正是整个起草工作中最具吸引力的一段。

“最深刻的记忆就是无休止的争吵。”赵文欣说,争吵主要集中在调研中发现的一些问题上:允不允许私人买拖拉机和汽车?允不允许私人跑长途运输?允不允许合伙入股修鱼池,按股分红?共产党员能不能雇工?雇多少?万元户有了,十万元户可不可以有?百万元户呢……主题千奇百怪却有鲜活十足。

“杜老喜欢看我们吵,调研回来坐在一起吵上个七八天,最激烈的争吵经常发生在老干部和年轻人之间。”当时40出头的赵文欣在其中算是青壮年,说到激动处,他经常会忍不住狠拍桌子大声说:“你们都没在基层去干过,这些在机关里的想法根本行不通!”这种时候,杜润生就在一边高深莫测地微笑,却很少打断,更不以位置高低去压制他们的声音。

阅读、思考、到农村去,收集最真实的细节,杜润生则总是重复毛泽东那句著名的“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后来他们发现,正是这种开放包容的氛围,这种思想的自由碰撞,奠定了几个一号文件在中国农村改革历程中不可撼动的地位,也正是这种氛围,在一定程度上塑造了后来这批在中国舞台上活跃多年的明星人物。

1985年,那一年,杜润生72岁,赵文欣曾陪同他到四川调研,整个过程前后持续十多天。成都、乐山、九寨沟、黄龙、阿坝州……调研组的足迹遍布到巴山蜀水。

一路上,杜润生从来不提任何要求,坚持轻车简从,粗茶淡饭,亲切平和得像个邻家大爷,赵文欣还记得,每天早上,杜润生都起得很早,早饭前,都要到户外去活动一下筋骨,锻炼身体。

一路上,杜润生调研的对象就没有离开过农业和农村。1985年,改革开放的第七个年头,农业生产力得到充分释放,但新的问题也随即而来。粮食产得太多,但由于深加工和购销体制改革没有跟上,“卖粮难”的问题非常突出。

看到各地粮站前长长的队伍和农民焦灼的眼神,杜润生非常着急,他一方面建议基层党委政府要尽量多收购农民的粮食,同时他也建议,农业生产要调整结构,适当减少粮食种植面积,搞多种经营,同时,要加快改革粮食购销体制,尽快废除统购统销,此外,他还建议,要加快推进粮食深加工,延伸产业链,破解卖粮难,因为在当时,四川连饼干都生产不出来。

“他是从更高的层面在思考卖粮难的问题,是全链条的。”赵文欣说,不同于一般人见子打子的思路,杜润生的视野很开阔,观点具有前瞻性。

杜润生非常喜欢黄龙风景区,但不停留于一般的游山玩水,事实上,杜润生说,乡村旅游也是三农的一部分。当时,杜润生就提出建议,那些生活在山上的村民,建议进行生态移民。参照如今龙泉驿的生态移民的成功实践,足以可以见证他当时的远见。

事实上,经过记者查阅资料发现,这次长时间的调研后的一年,即1986年,杜润生因为出席在成都开幕的全国“星火计划”工作会再次来到了四川,在这次会议上,他做了重要的讲话,其中的核心观点是,农村要腾飞,就必须要求科学技术的进步。改革进入深入阶段,除了产品市场外,要有一个生产要素市场,就是资金、劳动、科技这类生产要素能够自由流动,具体就是劳动力和人才的流动。把这两条搞起来,农村的改革就进了一步。

他还说,对知识分子下乡搞承包,说不定从此产生飞跃。多少年来,我们对知识分子与工农结合没有找到一条路子,现在出现了承包。下乡人员的主要后顾之忧怕泥饭碗摔不上,铁饭碗又丢了,没有饭碗了。城市改革的进一步发展,就是要打破一切人的铁饭碗。社会主义国家大家都有饭碗,但不是铁饭碗,与铁饭碗有联系的那一套都要改变。

“这实际上就是统筹城乡的思路。”赵文欣说,在一定程度上,杜润生的观点是四川统筹城乡的启蒙。

进入90年代后,随着年龄的增长,杜润生逐步退出了历史舞台。但赵文欣和他的交往却没有中断,每到北京开会出差,他总不忘去看望一下杜老。

2008年,赵文欣到北京去看望杜老,尽管当时他已经95岁,行动已经不便,但头脑依然清晰,一进门,杜老就伸手过来,轻轻抚摸摸着赵文欣的脸,轻轻对他说“北京你来得太少了。”

在这之前的一次,杜老还送给赵文欣一本他主持编写关于中国农村改革的书。特别之处在于,送别人的书都是盖一个图章,但送给赵文欣的那一本却是杜老亲笔签名。“那是唯一一本亲笔签名的书。”采访中,赵文欣给记者现场展示了这本由杜老亲笔签名的书籍,可见杜老对赵文欣的特别感情。

2013年,杜老100岁生日,正好是赵文欣和爱人的金婚纪念日。赵文欣再去看他,老人家已经住进了医院,躺在病床上,一句话也不能说,神智也有些不清晰了,但见到赵文欣,他的身体还是微微动了一下,眼睛里似乎也闪现了一种光芒。“他肯定是认出我了。”坐在病床边上,赵文欣紧紧握住杜老的手,轻轻给他讲话,那一刻,他再也忍不住自己的泪水。

而那一年,当年风华正茂的赵文欣也是78岁,之前一个人在京蓉之间穿行的他现在连飞登机牌都不会换了。两个相处了30多年的老伙计,清楚地知道,他们再见的机会不多了。

10月9日,得知杜老病逝的消息,当着川报观察记者的面,赵文欣再次流下眼泪。整个采访过程中,他的手脚一直在颤抖,他告诉记者,这次他不去北京参加杜老的葬礼了。“内心受不了。”

今后的再见,只有在梦里。

来源:原文载于《川报观察》2015年10月10日版。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