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改革守望者吴敬琏最新致辞

发布时间:2025-08-22 14:33 作者: 浏览:68次

20258月,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推出的《吴敬琏集》面世。据介绍,《吴敬琏集》力图完整呈现经济学家吴敬琏的思想脉络和学术成果,收录著作与文章均按新的体例规范编辑,并经吴敬琏亲自审定,补充完善引文、注释、索引等,兼具理论价值和史料价值。

816日,在由东方出版中心主办的《吴敬琏集》新书分享会上,95岁高龄的吴敬琏以视频致辞方式介绍了《吴敬琏集》相关书籍的创作情况。

他介绍道,《吴敬琏集》共六册,大致可划分为三类。

第一类包括两本,其一是1988年撰写、199112月出版的《论竞争性市场体制》,其二是19928月出版的《通向市场经济之路》。这两部著作主要回顾并反思了改革初期对于改革目标的体制模式和对改革战略的选择等重要议题。

第二类同样包含两本书,分别探讨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两大关键问题。一是1994年出版的《现代公司与企业改革》,聚焦于大中型企业的公司化改革;二是2005年推出的《中国增长模式抉择》,对中国经济增长路径作出深入剖析。

第三类也由两本组成,一是1999年首次出版、后经多次修订与增补的《当代中国经济改革》;二是为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于2018年撰写、在2023年再度修订的《中国经济改革进程》。这两本书时间跨度更长、覆盖内容也更为广泛,可视为对中国前四十年改革历程的回忆与反思。

文集的编纂是一项视野宏大的工程,吴敬琏谈道,在决定重新编辑和再版旧作之初,他首先思考的是:在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年后,许多历史事件已渐行渐远,此时重新发表这些基于历史事件的分析与论述,是否仍对研究当前问题具有现实意义?“早在2011年,中信出版集团曾提议将我的三部旧作整合为‘中国改革三部曲’并征求我的意见,彼时我便深入思考过这一问题。”

吴敬琏的结论是,尽管这些著作所依托的具体背景已成为历史,但正如历史学家所言“一切真历史都是当代史”。历史的意义往往需借助当代视角予以发掘和诠释。当前改革所取得的成就以及尚存的不足,皆非一日之寒,而是长期历史变迁所积淀的结果。因此,若不理解历史,便难以真正读懂当下。

吴敬琏谈道,正如马克·吐温所言:“历史不会重复,但经常压着相同的韵脚。”历史细节因环境与观念变迁而不尽相同,但其背后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规律与本质属性却具有常住性。因而在回顾过去时,不应止步于对现象的表层描述,更应深入分析其折射出的本质与规律,从而汲取有益启示。

以第一类两本书为例,吴敬琏指出,它们聚焦于两大核心问题:改革目标模式与改革战略的选择。当时各方提出的方向与方案观点纷呈,令人目不暇接,但从本质来看大致可归为两类,2013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精准归纳其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即在资源配置中,究竟由市场起决定性作用,还是由政府起决定性作用。各类方案的争论与博弈,实则都是在这两种路线之间展开。

《论竞争性市场体制》一书首先用一章阐述了为何选择市场经济作为改革目标,随后用三章分别讨论了1985年“七五”计划提出的三项关键改革: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制度;构建竞争性市场体系;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调控机制。这三项改革是构建并运转市场经济体系的基石,其根本目的是实现资源有效配置。

吴敬琏表示,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够实现这一点,正是借助自由竞争形成的价格机制——价格由供求关系决定,即“物以稀为贵”,从而在交易中引导资源向高效率领域流动,实现供需平衡,同时对企业形成激励与约束,推动优胜劣汰。

他指出,唯有从经济学学理层面展开对具体方案的辨析,才能真正厘清不同方案的优劣与疑点,而非停留于意识形态口号的争论。

“我想提醒各位学友注意的是,我自己是在旧体制下成长起来的经济学家,即使参与到改革开放大潮,旧的影响并不是一天就消除的,所以这六本书前后的论述、论点、论断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吴敬琏称,文集坚持的编辑原则是保留文本的历史原貌。这或许会使读者产生“作者何以前后不一致”的疑问,但另一方面,它也真实呈现了作者思想的演变轨迹与心路历程。或许也能为有心研究的学者提供一点启示。

来源:CEI企业研究所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