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

朱永杰:透明度是财政文明的基本标尺

发布时间:2013-04-19 21:32 作者:朱永杰 浏览:7次
 财政信息全面公开,“三公经费”自然明了。近日,上海财经大学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起草的《2013中国财政透明度报告》撰写完毕。报告撰写人、上海财经大学副教授温娇秀认为,与前几年调查的情况相比,无论是单个省还是省级部门,在部门预算支出经济分类信息的公开上都没有进步。(4月18日《中国青年报》)

课题组评估的31个省级政府的部门预算公开,虽然同处一个财政体系,但部门预算公开程度差别很大,有的省份已经公开了较多信息,还有5个省级政府没有公布任何信息。在经济分类信息的“类款项”中,基本都是到“类”为止,鲜有到“款”的,更谈不上“项”的信息。结果就是作为纳税人,根本不能“判断每一笔钱该不该花、花费的规模和结构是否适当”。如果部门预算经济分类信息能够公布到款级科目,预算透明度就达到相当高的程度了,但目前无论是中央部门还是省一级政府的部门预算公开,距离这个目标都还很远。

“其他支出”的荒唐已经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央和地方部门预算公开的第一张表格,即当年收支预算总表中,除了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之外,都会有一项“其他支出”。某省体育局公开2013年部门预算是一张简单的预算收支总表。在2013年预算支出36936.64万元中,“其他支出”33335.00万元,占到了该部门预算支出的九成,但整个报表中对此没有任何文字说明。这种一看就猫腻多多的“其他支出”,除了荒唐还有什么?

就连“三公经费”的公开,我们也正在一个误区中行进。原来,从信息公开的顶层设计上来看,完全没有必要专门公开“三公经费”,只要将整个财政信息公开了,人们自然就会知道真正的“三公经费”是多少,现在专门去公开本来在政府收支分类科目上没有的“三公经费”,并且为了公开还专门去设置这些科目,其结果不仅不能让真正的“三公经费”被公开,反而有可能被其他科目遮掩起来而看不清楚。

“一个国家的财政史是惊心动魄的”。如果政府财政信息公开的结果不能让纳税人明白自己的钱是怎么花掉的,判断不出“每一笔钱该不该花、花费的规模和结构是否适当”,那么这样的财政就难免涉嫌“腐败”和“黑暗”,不具公信力。没有监督的财政支出,是经不起阳光照射的,极有可能“见光死”。我们期待有价值的管用的财政信息透明快快到来,财政文明的美好时代快快到来。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