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永年:中国共产党意识形态的当代转型
意识形态历来被视为是所有共产主义政权最难以改革和转型的领域。但是,中国共产党在改革开放以来,意识形态成功转型。这种转型为什么成功?转型的动力在哪里?如何获得成功的?
在众多的因素中,全球化和物质利益是两个最重要的因素。
开放之后,中国领导人竭尽全力推进全球化进程。把中国融入全球体系看作是中国成为强大民族国家的必经之路。显然,他们从毛泽东时代学到了太多的教训,把国家孤立在国际共同体之外,只会导致国家的贫穷和落后。尽管上层领导人之间常常发生痛苦的政治斗争,但是全球化过程却从来没有延缓下来。
面临全球化,中国在意识形态和制度两个层面上都对自身进行了调整,表现出非凡的灵活性。这与那种认为共产主义制度是僵硬的传统看法相比,完全不同。中国的案例似乎显示,共产主义制度可以改革,可以通过为适应全球化进行的不断调整而实现自身的转型。
但全球化的真正挑战是对中国共产党本身,而不是对国家政府而言。中国共产党付出了极大努力试图容纳全球化,如变革其意识形态标准以及吸收企业主入党,但是党如何让自己遵从法制,以实现国家的全面制度化,至今仍是一个根本性挑战。而且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它所带来的挑战的清单也变得越来越长。
新全球主义心态从何而来
全球化,尤其是中国周边包括日本和“亚洲四小龙”在内的经济体的全球化,给中共领导人带来了巨大的压力。但全球化不会自动地影响国家体系。国家体系如何变革,还取决于领导人对全球化的感知和认知,也取决于他们对自身权力的考虑,即某种改革措施会削弱还是增强执政党的权力。
从思想层面看,全球化可以理解为中国向国际社会尤其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学习过程。但学习不是全盘照抄,中国领导人是有选择地输入思想的过程。因此,在政治领导人决定输入之前,首先他们必须愿意这样做,然后必须考虑他们如何来为自身和公众论证这种输入的正当性。这种心态是动态的,它依据政治领导人的代际交替而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