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小恩:抗战救亡热血青年--孟庆珍
“黄河之滨,集合着一群中华民族优秀子孙。人类解放,救国的责任,全靠我们自己来担承,同学们,努力学习,团结,紧张,严肃,活泼......”一曲铿锵有力热血沸腾的"抗大"校歌,激励着从全国各地奔赴延安献身革命的知识青年,孟庆珍就是其中的一员。
孟庆珍(1916一1991),鲁山县赵村镇赵村街人。1933年随其父亲孟宪堂(杨虎城将军部队中校副官)在西安省立二中就读,由于他思想激进,热心爱国,品学兼优,被推选为学长。1935年,日本侵略者魔掌再次伸向祖国华北,引起全国各地青年学生极大愤概,消息传到西安,二中学生群情激愤,义愤填膺,抗战救亡情绪迅速高涨。10月,西安二中学生救国会成立,推举孟庆珍为救国会主席。12月9日,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北平爱国学生运动爆发,国民党政府对爱国青年学生进行了血腥镇压,致使大批爱国学生被捕和受伤,北平学联派代表到西安串联,组织声援,孟庆珍等人代表西安学生与他们接洽,谋划组织声援活动。
据陕西《新秦日报》1935年12月26日以“西安市各中等学校学生,反对自治运动,昨赴省府请愿"为标题报道:本市各中等学校学生,鉴于国是日非,汉奸误国,伪组织相继而起,前曾通电中央及北平当局,反对自治运动,已志前报。昨(二十五日)为云南起义纪念日,而华北局势依然混乱不堪言状,本市各中等学校学生乃群起联合请愿,散发传单,反对伪组织,并援助北平同学。下午三时,一中、二中、西安师范及女子师范等四校学生四千余人在革命公园集合后,首由总代表,二中孟庆珍登台报告请愿意义及游行路线,并宣读标语及口号,当场士气异常激昂,旋即整队出发,女师先行,一中、二中、西师鱼贯随行。即循新城东门大街至民乐园折而下转东大街,经过钟楼、鼓楼、至北院省政府大门前,每校公推两名代表:女师代表王玉兰,刘淑贞,一中代表王彦亭,刘希贤,二中代表孟庆珍,张溥,西安师范代表赵坡,邵德宣,各校学生极为肃静,当由学生代表孟庆珍、刘淑贞等八人持请愿书入省政府,声述意见,并呈递请愿书。受到省政府邵力子主席的亲切接见,对学生爱国行动表示无限的兴奋和安慰,对"请愿书"所提要求,政府完全支持,决定电请中央采纳,尤其是第二点,派代表赴京请愿一事,更要向中央特别请示,以便促进等。全体学生均认为结果甚为圆满,即整队向教育厅游行请愿。全体学生至教育厅后,仍由代表孟庆珍、刘淑贞等八人谒周学昌厅长呈"请愿书″后,周厅长即对全体学生训话,对青年爱国学生行动表示完全支持,对"请愿书"所提要求,即电请教育部王部长等。此次游行请愿活动使西安各界民众看到了对抗战救亡的希望。
为救济北平“一二、九”被难同学,孟庆珍组织二中学生救国会开展募捐活动,在刘尚达老师及张平,赵文杰,冠家毕等同学的积极参与下,自排历史剧目《巡按》,于1936年1月11日在阿房宫隆重募捐公演,印制西安二中学生救国会救济北平被难同学募捐公演"特种入场券″,票价一元。票价虽然昂贵,但西安各界民众被学生爱国行动所感染,纷纷勇跃购票,本场座无虚席,剧场外还有很多没有买到票的观众。二中学生救国会又在乡下组织了多场募捐公演,为北平被难同学筹集了募捐款,有力支持和声援了北平“一二、九”爱国学生运动。
1936年初,全国爱国学生抗战救亡运动日益强烈,南京政府迫于压力,批准全国派学生代表赴京请愿,孟庆珍被推选为西安学生代表赴京。全国学生代表云集南京,抗战救亡声势强烈,国民党总裁蒋介石亲自接见并讲话,大意是:抗战是政府的事,学生要安心在学校读书,攘外必先安内等,学生代表们很不满,现场不断出现唏嘘声,会场秩序混乱。
从南京返回西安后,在一次二中学校纪念周会议上,孟庆珍上台报告赴南京请愿经过,他抨击南京政府"安内攘外"反动政策,高声朗诵在南京中山陵拍摄照片背面提写的爱国诗篇,学校国民党会议主持人极为不满,强令他停止演讲,他被迫走下讲台,仍高呼抗战救亡口号,使在座的国民党人感到难堪,而学生们鼓掌致意。不久,孟庆珍被国民党西安当局以"受红色分子蛊惑,煽动青年暴乱"罪名逮捕入狱。在狱中面对严刑拷打,他坚贞不屈,坚持爱国无罪。由于他年轻气盛,缺乏革命斗争经验,对国民党政府镇压爱国学生运动极为愤概,不幸患上脑疾,后被其父亲孟宪堂从中活动,将他保释出狱。
1981年3月31日,时任陕西省长安县政协主席李志中与孟庆珍取得联系后来信写道:“怀念你我在西安二中同班上学时,你那时觉悟早,对我经常热情帮助,使我终于走上了革命道路。"
1982年1月11日,时任西安市教委主任张平与孟庆珍取得联系后来信写道:回忆1935年前后,西安二中同一块学习、生活、救亡、宣传,你给我留下的印象太深刻了,特别是三五年十月,西安二中学生救国会成立,你任救国会主席阶段,我们还有史毕杰同学在刘尚达老师主持下公演“巡按″,为北平“一二.九”被难同学募捐那段活动,好像是昨天的事。回想起二中学生救国会成立.活动、每走一步都有坎坷,有意思的是一件小事,今天都能成为我们极有意义的追念。三六年,你从南京开会回西安送给我一张游中山陵的照片,背面你亲笔提写一句话,"烈士哟,你们的血不会白流″,最后终于是人民的历史胜利了!
1937年,全国抗战已经打响,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疯狂进攻,妄图彻底征服中华民族,危难时刻,中国共产党高举统一战线旗帜,在革命圣地延安举办“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使一批又一批热血青年响应中国共产党的号召,跨越万水千山,冲破层层封锁,来到延安寻求抗日救国的真理。
孟庆珍出狱后,其西安二中学籍已被注销,只有回到父亲身边疗疾,但他仍心系革命,在得知延安举办"抗大"消息后,征得父亲同意,持西安二中学生救国会介绍信,只身跋山涉水,绕过国民党军队的重重封锁,奔赴革命圣地延安追求抗日救国真理。
孟庆珍到达延安"抗大″后,教育长冯文彬接待了他,填写了学员基本情况登记表,即参加"抗大"第三期学习。由于国民党政府的封锁,“抗大"的办学条件很简陋,因窑洞潮湿光线暗,学员上课都在室外操场上,背包当凳子,膝盖当桌子,没有教科书,讲义都是印在又粗又黄的土纸上,或废旧的传单背面。生活也很艰苦,学员每天只有三分钱的菜金,有时一连几天吃不到盐。食堂粮食不足时,学员们得步行百里之外背粮食,有时一天只能吃两顿饭。晚上休息,学员们都挤在大铺上,想翻个身,都得相互打个招呼。军政训练非常严格,学员们带军帽,打裹腿,军服虽有补丁,但干净整洁。官兵平等,心情舒畅。学员们始终保持着旺盛精力,刻苦学习军政知识,时刻准备奔赴抗战前线杀敌保国。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张闻天等中央领导在百忙中安排时间到校给学员们上课,作报告,校长林彪也安排时间到校作报告,学校到处呈现出一派民主、文明、祥和、朝气蓬勃的解放区新气象。孟庆珍以崇高的无产阶级革命信念,坚韧的毅力,树立自己的人生观,革命观,经受了"抗大"的艰苦革命磨练,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年仅22岁的胡耀邦时任"抗大″政治部副主任兼党总书部书记,分管思想政治及发展党员工作,因他是"抗大"最年轻的领导,没有领导架子,善于深入学员中做思想政治工作,所以学员们都喜欢给他交流思想。由于孟庆珍文化基础扎实,接受能力快,又有西安二中爱国运动经历,受到胡耀邦的赏识。"抗大"第三期结业,大部分学员分赴抗战前线,孟庆珍被组织分配留校工作。
1938年,随着全国爱国青年奔赴延安要求参加"抗大"学习的不断涌入,党中央决定举办"抗大"第四期,胡耀邦调任“抗大″一大队政委,苏振华任大队长,胡耀邦亲选孟庆珍到一大队工作,任胡,苏的文书兼秘书。由于第四期学员达四千多人,延安本校已容纳不下,中央决定由胡耀邦,苏振华率一大队300名学员进驻瓦窑堡办学。大队部只有四人,胡耀邦、苏振华、孟庆珍和一名警卫员,大队部简陋的三间房子即是办公室也是住室,胡、苏分住两头两间,孟庆珍和警卫员住在正中一间,他们同在一处办公。一大队入住瓦窑堡当月,在胡耀邦、苏振华的倡导下,轰轰烈烈开展了"斯达汉诺夫学习活动”,即学习苏联煤矿工人斯达汉诺夫掌握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运动,大大调动了学员们工作、学习积极性,大家目标明确,奋发向上,生龙活虎,工作有声有色。罗端卿副校长把该经验给毛主席汇报后,毛主席高度赞赏,不久,"抗大″全校都开展了这项活动。
由于抗战国共合作期间,瓦窑堡既属共产党管理区域,也属国民党安定县管辖,县长田杰生是个"摩擦专家",不断挑起事端,排斥"抗大″学员,破坏统一抗战,一大队在胡耀邦、苏振华的领导下,既要坚持国共统一战线政治大局,又要不断处理国共冲突,掌握分寸尺度,巧妙灵活地同国民党县长田杰生进行既联合,又斗争的策略,措败国民党政府破坏抗战的阴谋。孟庆珍身为胡、苏的文秘,尽最大努力完成各项准备工作,为领导决策提供有力依据。在一年工作中,孟庆珍与胡耀邦、苏振华一起同吃、同住、同工作,建立了非常深厚的无产阶级革命友谊。
1939年初,由于工作劳累,药品短缺,致使孟庆珍的脑疾复发,不能坚持战地工作,经胡、苏批准他请假返乡疗疾。
1961年7月11日,时任团中央书记的胡耀邦在给孟庆珍和团鲁山县委的信中写道:延安时期的庆珍同志,我记得很清楚,我不会忘却这样一个很诚实、很刻苦、很努力工作的青年。
孟庆珍从延安返乡后、疗疾不忘组织工作,1940年,中共临汝地委书记兼鲁山县委书记王舟平指示他参加赵村党小组组织生活,在赵村小学任教,以教师身份作掩护,继续为党做地下革命工作。1947年鲁山获得解放,当时的伊鲁嵩县政府任命孟庆珍为赵村小学校长,后仍因脑疾主动辞去校长职务,退为一般教师,1980离休,1991年病世,享年七十五岁。
来源:作者赐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