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镇西:从“走狗”到“伟人”:还原一个真实的晏阳初
一
对于我这个年龄的人来说,晏阳初这个名字曾经遥远而陌生。他真正走进我的视野,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准确地说,是1985年。
那是我工作的第四年,正痴迷于陶行知和苏霍姆林斯基。有一天,我从《人民日报》上看到一则消息:晏阳初回国了!这位离开祖国36年的老人,受到了时任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的接见。
“晏阳初”是谁?我赶紧去图书馆查资料。当我读到晏阳初在定县的那些事迹时,我被深深震撼了。原来,在中国现代教育史上,他和陶行知并称“南陶北晏”。在河北定县整整工作了十年,他让一个县成为全国唯一的无文盲县……
从那以后,和陶行知、苏霍姆林斯基一样,晏阳初也成为我的精神导师。
二
现在知道晏阳初的人越来越多了。但我发现对晏阳初先生的评价存在着两个极端:或者“黑色化”或者“红色化”——前者因为晏阳初解放时离开大陆去了台湾,后来又去了美国,便被说成是"反共分子""美帝走狗";后者说他从事的平民教育是听从党的指示,甚至有人说他是没有入党的“共产主义战士”。
这是真实的晏阳初吗?
2025年10月26日,是晏阳初先生诞辰135周年纪念日。实事求是,才是对一个历史人物最好的纪念;尊重历史,才能对晏阳初做出最真实的评价。
晏阳初,1890年10月26日出生于四川巴中一个普通家庭。1916年考入美国耶鲁大学,主修政治经济学。1919年又入普林斯顿大学研究院,攻读历史学,获硕士学位。
1920年,晏阳初回到中国。他没有选择在大学里当教授,也没有选择在政府里当官员,而是选择了一条在当时看来"不可理喻"的道路——到民间去,到最底层的劳苦大众中去,从事平民教育。
一个耶鲁大学、普林斯顿大学的高材生,放弃优越的生活,选择到最贫困的农村去,和目不识丁的农民打成一片。这是怎样一种勇气?在我看来,这就是真正的知识分子的良知和担当。
1923年8月26日,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在北京成立,晏阳初任总干事。1926年,平教会选定河北定县为实验县,开始了著名的"定县实验"。1929年,晏阳初携家属迁居定县,全力从事"彻底的、集中的、整个的县单位实验"。
晏阳初认为中国的大患是民众的"贫、愚、弱、私"四大病。他主张通过"四大教育"来医治:文艺教育救"愚",生计教育治"贫",卫生教育救"弱",公民教育救"私"。
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晏阳初实实在在的行动。到1936年,定县全县472个村共办起平民学校470所。晏阳初和他的团队编写了600余种平民读物,进行农业科学研究,改良品种,组织合作社,创建农村医药卫生制度。1934年,全县建成村设保健员、联村设保健所、县设保健院的卫生体系。
定县实验的成果是显著的。据1980年代初河北省的材料,由于平教会当年的工作,定州(即定县)是河北省内唯一一个无文盲县;当年引入的良种猪、优质白杨和良种苹果仍然享誉河北。更值得一提的是,1970年代普及中国农村的"赤脚医生"及相关培养计划,就承袭自晏阳初在定县的实验内容。
这就是在那个中国积弱积贫、风雨如磐的年代,晏阳初对中国教育最伟大的贡献。
三
说到晏阳初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必须承认,晏阳初并非共产党员,与共产党也没有任何组织上的联系,但他与共产党有过真诚的合作。
1937年8月,蒋介石邀请毛泽东等党派领袖和晏阳初、梁漱溟、胡适等社会名流共16人组成国家最高参议会,商议联合抗日。会议期间,晏阳初专程拜访中共代表周恩来,两人相谈甚欢。周恩来邀请晏阳初到陕北指导,说:"你的'四大教育'模式,我们正在借鉴。"
1938年8月,毛泽东在延安接见晏阳初派去的代表堵述初,表示"共产党愿做平教会的朋友",对晏阳初"以宗教家的精神努力平教运动,深致敬佩"。
没有史料表明晏阳初接受过共产党的直接领导,但当年定县实验区涌入了大量中共党员开展革命活动。到1931年,定县全县已建有党支部14个,发展共产党员183名。1932年3月12日,中共定县委员会成立。著名的《松花江上》作者张寒晖等共产党员,就是利用平教会工作人员身份为掩护,开展地下革命宣传活动的。
这说明共产党对晏阳初的平民教育事业是认可的,是支持的;也说明晏阳初对共产党是友好的,为共产党员提供了工作的平台。
否认晏阳初与共产党的良好关系,不符合历史;过分夸大这种关系,也违背事实。因为晏阳初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
晏阳初从不依附任何一个党派,不参与任何党争,始终保持着自己的独立性。他多次拒绝国民政府和蒋介石的任职邀请。他的政治立场是改良主义,主张通过非革命的教育和乡村建设实现"强国救国"。晏阳初既不是国民党员,也不是共产党人,而是有着强烈社会责任感的知识分子,是一个独立的平民教育家。
四
1949年11月19日,去台湾参加农复会工作会议的晏阳初与卢作孚同机从重庆飞往香港。继而去了台湾,后来去了美国,建立国际平民教育运动委员会。就在晏阳初飞离重庆不久后的12月,重庆市军管会解散了"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称其"为美帝国主义服务",晏阳初所从事的平民教育事业被否定。
晏阳初为什么没有留在大陆?
这是一个复杂的历史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用今天的眼光去评判当年的选择。1949年前后,许多知识分子都面临着去留的抉择。有人留下了,有人离开了。这与每个人的经历、处境、对未来的判断都有关系。晏阳初当时担任中美农村复兴联合委员会委员,与美国有工作联系,这可能是他离开的原因之一。
但是,离开大陆,不等于背叛祖国,更不等于反共。
晏阳初离开大陆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被批判为"帝国主义的走狗""反共分子"。但事实上,他从未参与任何反共活动,而是继续在世界各地从事平民教育运动。他在菲律宾创建国际乡村改造学院,在南美洲、非洲、东南亚推广平民教育,为世界上最贫困地区的人民服务,为人类的进步事业做出了巨大贡献。1987年,美国总统里根为其颁发"杜绝饥饿终身成就奖"。
这样一个为中国、为世界做出了卓越贡献的教育家,如果因为他1949年离开了大陆,就要被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这显然极不公平。
然而,晏阳初在1949年以后很长一段时间里,确实在大陆被批判。原因很简单:他离开了大陆,他去了台湾,他后来又去了美国,他的平教会经费主要来自美国。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凡是离开大陆的,凡是去了台湾的,凡是与美国有联系的,都被视为"反动派""走狗"。
五
但是,历史终究会还原真相。
1978年,中国开始了改革开放,学术界开始重新审视晏阳初,开始客观公正地探讨他的平民教育理念与实践。
1979年1月底,邓小平访问美国时,专门向美国友人打听了晏阳初的消息,托人带去祖国人民对他的深切思念。
1985年8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周谷城亲笔写信邀请晏阳初回国访问,考察中国农村改革和教育发展情况。
1985年8月,95岁高龄的晏阳初回到了阔别36年的祖国。他受到了时任全国政协主席邓颖超、国务院副总理万里的亲切接见。
我至今还记得当时媒体的报道。那些报道中,晏阳初不再是"走狗",不再是"反动派",而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平民教育家、乡村改造运动的倡导者和实践家",赞扬他是中国农民的"真正朋友",说他"心中只有农民,他的一言一行都是为了农民的利益"。
1987年,晏阳初再次回国访问,被聘为欧美同学会名誉会长。
1990年,他最后一次回到祖国,回到他的家乡成都。
1990年1月17日,晏阳初在美国纽约逝世,终年100岁。中国政府给予了他高度评价。
2017年12月,习近平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指出:"我在河北正定县工作时,对晏阳初的试验就做了深入了解。晏阳初在乡村开办平民学校、推广合作组织、创建实验农场、传授农业科技、改良动植物品种、改善公共卫生等,取得了一些积极效果。"
习近平的这段话,是对晏阳初最权威、最公正的评价。
中国,终于还了晏阳初一个公道。
从"走狗"到"伟人",从"反动派"到"真正朋友"……这当中包含了多少辛酸!不过,历史终究还原了真相,实事求是终究战胜了偏见。
六
说到“伟人”,熟悉晏阳初的人很容易想到1943年由美国、加拿大、南美各国及墨西哥的几百所大学和高等学术机构发起的“全美纪念哥白尼逝世400周年大会”上,晏阳初被评为“现代世界最具革命性贡献的十大伟人”之一的结果。
其实,关于这次评选一直存在着不同的看法,至少其权威性是有争议的。
但我想说的是,凭晏阳初毕生从事平民教育以及在全球推动数十个国家乡村改造运动所取得的巨大成功,他因此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聘其为终身顾问,其理论在多个国家得到应用推广。即使没有1943年的所谓“十大伟人”的评选,晏阳初也无愧“伟人”这两个字。
辞书对“伟人”的定义是:“功绩卓著,受人尊敬的人。伟人,是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在某个领域或几个领域,通过自身和团队的奋斗,做出了普通人不能做出的伟大业绩。这些业绩对当时或者后世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对国家、民族乃至于全人类有益的。”
以此解释,称晏阳初为“伟人”一点问题都没有。
七
当然,我们也不能无限拔高晏阳初,将其“红色化”。无论是曾经的“黑色化”还是现在的"红色化",其根源都在于一种思维方式——极左思维。
什么是极左思维?就是非黑即白、非此即彼的简单化思维,就是以政治立场代替历史评价的教条主义思维,就是对知识分子独立性缺乏理解和尊重的狭隘思维,就是不承认人的复杂性,不承认历史的复杂性,不承认社会的复杂性,而把一切都简单化、标签化、政治化。
但是,真实的历史是复杂的,真实的人是复杂的。
晏阳初就是一个复杂的人。他有他的理想,有他的局限;他有他的贡献,也有他的遗憾。他不是完人,但他是一个真诚的、有担当的教育家。
我们要承认:晏阳初不是共产党员,但他为中国平民教育做出了卓越贡献,这与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的宗旨是完全一致的。
我们要承认:晏阳初离开了大陆,但他平民教育的初心未变,因而继续在最落后的地区为人类奉献自己的爱与智慧。
我们要承认:晏阳初接受了美国的资助,但他用这些资助为东南亚、非洲和拉丁美洲最贫困的人民服务。
我们要承认:晏阳初有他的时代局限,但他的教育思想的精华至今闪烁着真理的光芒,且仍有现实意义。
尤其是我们今天的教育依然面临着许多问题:城乡教育差距依然存在,教育公平依然是我们追求的目标……在这样的背景下,晏阳初的平民教育思想,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价值。
七
因此,在纪念晏阳初先生诞辰135周年的今天,我们必须拂去他身上的种种“迷雾”与“尘埃”,还晏阳初先生以真实和清白,更要多宣传晏阳初先生,让更多的教师知道这位伟大的教育家。
几年前,我曾怀着对晏阳初先生无比敬仰之情,写下《勿忘晏阳初》一文,结尾写道——
从传承优秀教育思想的意义上说,我们都是晏阳初先生的精神后代。当年先生曾这样说:“我对生我养我的土地起誓:我将用我的双手和灵魂投入工作,直至打碎将我们的人民束缚在贫困、无知、疾病和自私之中的锁链。”
今天,我愿意与每一个有良知和责任感的教育者这样共勉:“我对深爱我和我深爱的学生起誓:我将用我的双手和灵魂投入工作,让每一个孩子都成为善良、正直、清醒、睿智的中国人!”
今天,我依然这样想,这样说。
2025年10月18日
来源:镇西茶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