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应时代潮流的软实力
危及世界各国的金融海啸似乎已经悄然退潮,世界经济秩序由此安全了吗?如果这一问题没有令人信服的解答,或者没有水落石出的事实出来说话,我想我们每个人这个心就始终不能平静。这个问题就是,在防范这次金融海啸的活动中,几乎所有的经济大国都在大量印刷钞票。以大量印刷钞票的流动性希望遏制金融海啸,这个如果成功,就是现代经济学划时代的突破。如果成功只是一时的,甚至是一种假像,那么我们还要做多方面的准备。
民营企业如何发展,我认为不应就企业论企业。我想谈谈我们都在谈论的软实力,我们江苏的苏锡常的经济发展和这个地区的软实力和企业的软实力都是有密切关系的,苏南地区尤其如此。
软实力的构成
人类进入二十一世纪,究竟应该如何思考自己的命运?如何审视人们新的生活方式和生产方式?这些问题已引起各国人民越来越多的思考。我认为人类应该用博爱智慧的人文精神与经济、自然对话,与自己的心灵和社会对话,并在有共同认识的基础上树立各自的软实力。我认为这就是中国二十一世纪最重要的时代主题。
人类发展是有限的,因为地球的资源是有限的。因此节约资源应该成为最严格的尺度,无论何时何地,都应该成为各国政府和人民的共识和要求。
只要人文精神和当前科技对话,又会发现人类科技的发展是无限的,因为科技的发展将不断发现取之不尽的再生能源,或把人类带上宇宙太空寻找新的资源。科学家在实验室中发现了自然界的秘密,企业家组织各种生产要素,把这种秘密以大量商品的形式卖出去,人类社会才有源源不断的利润和积累。企业家的注意力应该体现在科技含量不断提高,资源成本不断降低的新进程中。只要人文精神和宗教对话,我们会发现,宗教产生的一些密码我们到现在还不能解释,整个人类还在为此苦恼。
发展经济的目的既然是为了人,那么我们的经济学为什么不能成为一种快乐的经济学呢?近几年,世界有些地方提出的幸福指数告诉我们,我们的经济生活是紧张的,很多方面是令人疲劳和苦恼的,只要人文精神和自然对话,我们就不能不回忆古老中国哲学的天人合一的说法。这是庄子的观念。大自然产生了人类,有情有性的人类在无情的破坏大自然,这是不合理的。
只要人文精神和自己的心灵对话,我们就会发现,每个脆弱的心灵都求一个利字。只利己,不利人,世界的斗争就不会安宁。真正的利益所在,是既利己又利人,这是光彩事业的一个原则。我们现在要既利己又利人,又利他,这是陈平先生讲的。他说的非常好。什么是利他呢,利他就是包括利山、利水、利多样化的物种,利人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
只要人文精神和各种不公正的社会现象对话,我们就会发现,贫富分化、城乡二元结构的对立、金融虚拟经济和实体经济的博弈是何等荒谬。你可以用阶级斗争的理论解释,也可以用不同的利益群众的矛盾进行解释。消除这一现象是长期的,但是这不能成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无所作为的理由。
以上所述都是软实力的构成部分。这个不是偶然的,是时代经济催生的具有朴实意义的文化现象。如果我们的民营企业在这方面有更多的学习和提高,在未来三十年中必会有更惊人的发展,会得到社会更普遍的认同。民营企业只有依靠社会主义的民主法制政体建设。未来的三十年,如果民营企业在此精神指导下,在三个问题上发挥作用,那么政府的宏观政策和民间资本就会形成巨大的合力,中国的改革就会进入一个新境界,中国的民营企业会更加成熟。这三个问题就是中国的城镇化问题,中国的绿色经济问题,中国的科技产业发展问题。
中国城镇化问题
城镇化离不开土地,工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农田向种田能手集中,土地是国家所有的,农村的土地是集体所有的,除政府按照国家指标征用集体土地和农业用地之外,一切非农经济建设用地,都应放手流转使用权进入市场,使农村的资产转化为原始资本,让农民自办经济实体,这就是城乡统筹的做法。这样会使我们的整个经济发生一个极大的变化。
现在除了国家的指标和农业用地之外,所有的土地直接进入市场,政府不再插手。或政府按照市场征用农民土地,使失地的农民获得城市居民身份,享受城镇的各种社保、福利,这就是我们常州的做法。他们的宅基地国家征收以后,所得的每平方米的报酬比买商品房还要高。这是继土地承包以后又一创举,在全国推广的过程中,得到民营企业的积极参与和推动,我国的改革不但转变了我们的经济体制,发展了巨大的经济总量,而且中国人民也在自己创造性的实践中,对社会主义的争议有了批判性的认识。
中国绿色经济问题
绿色经济包括低碳经济、再生能源等等方面的开发,绿色经济的发展将大大遏制温室气体的产生,造福人民,各国在这方面减少温室气体的办法有两种。一是减少碳经济和碳排放的存量,这方面西方国家作出了不少贡献,他们许多的先进技术和碳减排、碳储存、煤炭的脱硫发电和清洁利用等等,还有发展核电、水电、风电、太阳能等等,我国民营经济进入再生能源、清洁能源的门槛已经打破,而且一些企业在太阳能、风电方面还处于世界生产的领先地位,这种利国利民的产业我们民营企业更应该积极进入。
中国科技产业发展问题
中国现在是世界工厂,但不能长期两头在外,大进大出。我国经济究竟立足于内需还是外需,这个问题好象解决了,但是我觉得决心还是不够。尤其最近,世界上有55个国家都对中国的产品提出了反倾销,这个应该让我们更加清醒内需的地位和世界交往的关系,究竟是提高我国产品的科学含量和附加值,还是继续扩大加工代工的生产产能,是注重企业的专业化还是降低成本的盲目扩张,还是低成本的盲目扩张,这些方面的决策已经到了痛下决心的时候了。美欧和日本、韩国,包括中国台湾地区等,都产生了一批知名企业,这些企业都是以那个时代的最新科技最新发明起来的。我们还没有这样的企业进入世界五百强之列。第一,企业家的创新和科学家的创新都很重要。科学家的创新反映在成果上,企业家是把成果变成商品。其二,革新旧的加工流程。其三,开拓新的市场。企业家每一次的创新都会吸收科学家大量的成功科研成果,没有企业家的努力,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命题就很难成立。
最近一位前国家最高领导人阐述了这样一个观点,对我很有启发,他说产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是突破核心技术,提升创新能力。许多时候不是我们没有跨越的潜力,而是缺乏创新的胆识。很多事情不是我们没有突破的可能,而是缺乏必胜的信心。我国在经济建设的战略决策上,需要创新的胆识、必胜的信心,这也是一个软实力。毛泽东同志说过,在一定条件下要敢于决战敢于胜利。领导人需要这种能动性,企业家也需要这种能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