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在纪念曹雪芹逝世25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研讨会上的致辞

发布时间:2014-03-31 23:14 作者:胡德平 浏览:159次

 

各位专家!各位朋友,大家上午好!

我经常在想,现在这么丰富的历史,过了五百年之后,不也就是一页纸!几行字的记录吗? 不过话又说回来,曹雪芹逝世了250年,为什么人们对曹雪芹还有说不完的话,还有说不完的感情想表达呢? 他的书为什么还和现代很多问题互相联系呢? 我觉得文化确实是一个民族的基因,一个民族总有着无法割舍的传承#我认为我们欣赏《红楼梦》,研究曹雪芹,和我们民族和我们国家的文化息息相关,有一种东方文化的情愫存在#在此我想讲四个问题。

第一,        百年红学。

百年红学更精确地说是红学的一百年,当然,对《红楼梦》的评论已经远远超过一百年,但从王国维先生的《红楼梦评论》开始,用一个新的观点来解读《红楼梦》,也就是一百零九年吧。一百零九年,随着我们近代史到现代史、当代史,我们对《红楼梦》的认识,对曹雪芹的研究,真是越发掘,收获越多。这和物质生产是两回事。我们生产钢铁,生产煤炭,是在消耗资源,是越消耗资源越少。但是文化财富不同,是越发掘越消费成果越多。

一百多年来,有过1954年、1975年、1980年等重要年头,还有1983年中国曹雪芹研究会成立。我们经常面临这样的问题:既然我们热爱文学,热爱曹雪芹,那么我们怎么面对现实,我觉得我们应该想想,现在的年轻人,8090后的人群,对我们的传统文化有多少感情,愿意花费多少时间去阅读经典?是“红学”、“曹学”成为将要死亡的绝学了呢,还是我们的土作太脱离现实?

1120腾讯公司举办了一个颁奖会,对过去一年来公开发表的文章进行了评选。整个活动也是年轻人组织的。没有想到,我的一篇关十改革的文章也被评上奖了。发言的时一候我说了几句话:80后的年轻人不仅对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改革有兴趣,而且还组织评奖活动。这样的活动,让我打消掉了或多或少的一些寂寞感,我原以为和当代的80后对话是很困难的,但现在发现尽管我是七十岁的人了,可是我们的一些意见,80后也关心。”当时主持会议的杨锦麟也说到,他也有这种或多或少的寂寞感。既然对话是可以的,交流是相通的,那么百年红学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怎样面对现在的年轻人,顺应时一代的潮流,如何采用一些新的方法,用一些新的形式,用一些新的思维去普及红学、曹学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任务。

再比如说11月初,两场《红楼梦》的昆曲折子戏,在北大演出时几乎爆满;昆曲《续琵琶》昨天在苏州上演时一也是爆满。所以我们还是要多做工作,我们要相信未来,相信《红楼梦》和曹雪芹的力量。我觉得过十焦急,所谓人心不古,世风日下,过十忧虑,对有些很繁琐的问题耿耿于怀,这些都不可取。我觉得我们还是要用更开阔的眼界看未来。

第二,百科全书。

毛泽东同志也是《红楼梦》的研究者,他的观点也能自成一说。他说《红楼梦》是一部百科全书。既然是百科全书,我觉得就是应该进行跨学科的研究。不但是令家、学者,就是干部、军人、企业家现在也加入了。方方面面的人,都可以结合自己的令业、兴趣进行跨学科的研究。

比如说:在《红楼梦》书中爱情当然是主题,写年轻一代怎么反对礼教,成为封建社会的叛逆。但是《红楼梦》中对商人的描写,也是跨学科中的一个领域。从冷子兴开始,一直写了那么多商人,薛蟠是皇商;倪二、蒋玉涵、柳湘莲是民间商人,商家和官家是猫鼠同眠的关系,就是一个很好的话题。再比如说《红楼梦》成书的程甲本、程乙本,程伟元的贡献就相当大。他就是商人,他是书商,没有他的努力和配合,活字本的书就出不来,这就是商人的力量。

说到清代的商人,有位年轻的作者罗三洋写过《当中国的商人主宰地球时》,我觉得文章写得很好。他写到1814年,那是鸦片战争前26年,广东十三行的总会长潘有度,一位和英国等欧洲国家做贸易的商人,写过一首诗。反映了他听到拿破仑退位下台之后的欢悦的心情,这让我们很惊讶。毫无疑问,那时中国的商人就在关心欧洲的战局,就关心拿破仑的命运。他的诗是这样写的:

“廿年角胜日论兵”。二十多年,每天都关心着某个地方的战争,每天都研究战争的形势。

“望断遐方结好盟”,这个地方是个很远的地方,遥望这片地方,翘望结盟的好友胜败如何。

“海水不扬依画日”,现在战争结束了,海波很平静了,我们可以依旧画葫芦似的重整商业买卖;画日,有人称为皇帝的旨意。

“玉门春到自输平”,春风又重回玉门关,海上的丝绸茶叶、贸易又可以重新开展了。

广东十三行与曹雪芹家的姻亲李世祯家有密切关系。如果能作为时代背景与《红楼梦》结合起来,那么对于曹雪芹所处的时代,对书中说的洋货,对海外贸易就会产生更深刻的理解。

第三,如何看待百家争鸣。

我觉得我们现在学术风气不好,学风不好对社会风气、对党风也是不利的。我觉得在真理面前要摆事实、辨是非、争自由。现在《红楼梦》这本书己经有了37名作者,这种情况到底是应该争鸣呢,还是不值得来争鸣呢?我认为在没有很有力的证据之前,争鸣都没有必要。但是我们曹雪芹学会应该有个明确态度。如果他真是有新的史料、事实发现,那我们就应该认真开展研究。而绝不能仅凭一两首含意不清、暧昧不明的诗,再加上自己猜想,就很狂妄地推翻曹雪芹著书之说。这证明我们的学术学风不好啊。我们要百家争鸣,但不要没有学术价值的大鸣大放!

不管是清理复建“曹雪芹西山故里”也好,还是对曹雪芹家世的研究也好:第一,我们应秉承一定要有真实的文化遗存,供人纪念凭吊,搞的文化遗存都是假的,那是骗人;第二,一定要有真正的文物文献,以供令家考证研究;第三,一定要有文化产品以供社会消费。我觉得老在书斋里面皓首穷经,对我们的研究和普及工作也是不利的。真正的文化产品,像与“曹”和“红”有关系的文化产品,应该大力开发,以供社会消费。另外也要有一定的文化活动,让群众喜闻乐见,愿意参加。最后一点是要积极开展学术活动。我们敢于上台,不怕别人来打假。

第四,百川入海。

现在一个学术团体,到底是一个小河、小湖泊还是汪洋大海呢?我觉得还是要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现在曹雪芹学会愿意与各种研究《红楼梦》的学会都成为好朋友。我们认为红学和曹学的关系,说句不甚恰当的话,就像音乐创造的“对位法”,就是两个以上的旋律,能够演奏起来形成对应的和声,形成相辅相成的不同乐部,这个乐章才算形成。只有一个旋律,只有一种声音,没有对位法的合奏,那只是无伴奏乐的独唱!

另外我对十曹雪芹和《红楼梦》研究,这种文化活动是充满信心的。我觉得曹雪芹本人也是充满信心的。他的书《红楼梦》也叫《石头记》。《石头记》中说到三生石。什么是三生石呢?这块石头的前世是女娲补天弃而不用的一块顽石,以后降落在荣国府化为贾宝玉,然后演绎成一部感人肺腑的小说。他的后世,就是石头又回归青埂峰,萧然而卧躺在大荒山下,石头刻有他历历在目的人生记录,永远矗立人世。什么叫现世呢?现在,我们的读者谁在捧读《红楼梦》,石兄就生活在谁的身边。曹雪芹对自己的事业,对自己的创作,充满这样的信心,有这样的坚信,我觉得他对人生、对文学、对历史,是一个有坚定的信念,热爱生活的人。

最后我希望,各位老一代的令家和新一代的继承人,把我们的学会、学术事业完成得更好。我就说到这里,谢谢各位!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