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德平:二答紫虬先生——实事求是研究问题的一个最基本的起点
紫虬先生,现在可否进行《十问》中的第一个问题的互问互答、辩驳说难工作了。
在第一个问题中,我提出的问题是:德文的“消灭”一词是有多种语义,还是只有“消灭”一种语义?你可以简明回答:是前者不是后者,或者是后者不是前者,何必又扯出我“‘偏爱’和‘保护私有制’的动机”;什么“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态度,重在掌握立场、观点和方法”;什么“高度重视文本翻译,本来是一种学术严谨的表现,但如果片面理解……则是一种病态学风”;什么“似乎只要有了您的这个发现就可以……各取所需地为巩固和发展私有制而辩护了?”。你的这些回答,没有任何说理的价值,对研究问题缺少一个起码的实事求是的起点。至于你说的“这种消灭,是历史的必然,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何曾讳言过国家和政党走向消灭”?你的引言固然勇敢,在此我要提醒先生注意,正确的表达应是“人到老年就要死亡,党也是这样。阶级消灭了,作为阶级斗争工具的一切东西,政党和国家机器,将因其丧失作用,没有需要,逐步地衰亡下去,完成自己的历史使命,而走到更高的人类社会。”(《毛泽东选集》——“论人民民主专政”)。毛泽东在这里说的是在“人民民主专政下”,政党、国家机器衰亡是一个过程,犹如人之死亡,也要服从客观规律,衰亡是事物自身发展规律所决定的,而非外力、暴力所消灭的。毛泽东当时可能知道也可能不知道扬弃的哲学概念,但他确有这种扬弃的辩证思维,应不是妄测,没问题吧?
紫虬先生,你千万不要因为现在我国存在着民有经济,就大动肝火,你究竟要把民有经济的“消灭”和“国家政党走向消灭”类比等同起来呢?还是要把两者的命运都归结为扬弃的过程呢?在党中央领导全党、全民的情况下,你侃侃而谈党的“消灭”,是何种外力能起到这种作用呢?
感谢你将2000年李桐的文章介绍给我。他在文章中写到:“在语义上,Aufhebung根本不含‘消灭’的意义。”他写道:
据我国权威出版社商务印书馆和上海译文出版社出版的两部《德汉词典》,查Aufhebung所有汉语释义共五条十四个(如捡起、保留、取消、废除、终止、抵消、[旧]逮捕、[哲]扬弃等等)不含“消灭”的意思。再查国际通行的《凯塞林德英词典》,其全部释义五条四十个……同样没有“消灭”之义。
请问紫虬先生,李桐先生的Aufhebung释义,你同意吗?你爱写长篇大论,总不会否认理论研究中的学术逻辑和语言作为思想的载体,是实事求是研究问题的一个最基本的起点吧。学术逻辑即指在专业学科中,研究问题要有正确的思维方法,还要有合理的推断能力。语言学是人们思想对事物的口述和文字的表达能力。争论的双方,或各方都需共同的语言规范、规则。希望先生千万不要把自己观点在起步之时,就偏离争论规则,道理又说得那么绝对,致使自己毫无存身的立锥之地。
2023.9.6
来源:胡耀邦史料信息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