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明钢:胡耀邦—读书到生命最后一息
胡耀邦同志只上了初中一年级,就参加了革命,但他勤于学习,酷爱读书。在半个多世纪的革命生涯中,无论何时何地,都是孜孜不倦地勤奋读书,靠着自学掌握了马克思主义理论,也获得了渊博的科学文化知识。
胡耀邦从小就聪明好学,勤奋刻苦,无论读小学、中学,成绩都很优秀,考试名居榜首。他在里仁学堂虽然只读到高二 ( 相当于小年五年级 ) ,却给老师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里仁学堂的老师甘恩锡老先生说 : “我在里仁学堂教了二十几年书,所见最为好学的学生莫过胡耀邦。当年他在班上的年龄最小,可是他的功课成绩却名列前茅。一个高小学生能写出长篇大论的文章,这在当时已属寥寥,若在今日,可断言更是凤毛麟角也 ! ”
胡耀邦 14 岁就参加革命。踏上革命征程后,他在读书学习方面更加自觉,更有毅力。在战争年代,戎马控惚,胡耀邦总能抓住点滴时间读书学习。据说,在马背上,战壕里,在枪炮声中,他也能手不释卷。
进入抗日军政大学,对胡耀邦来说,更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他倍加珍惜,抓紧时间广泛阅读,刻苦钻研。 1937 年 9 月,毛泽东在陕北瓦窑堡曾经表扬胡耀邦的刻苦学习精神,并根据他提供的抗大学员的思想状况材料,写出了著名的文章《反对自由主义》。
解放以后,无论是在担负繁重的领导工作期间,还是在被林彪和“四人帮”反革命集团迫害的年代,胡耀邦始终坚持读书学习。
1987 年初,胡耀邦辞去总书记一职后。除偶尔去外地旅行外,大量的时间是在家潜心读书。所读书籍,除马列经典著作,还有史学著作、文艺作品等,此外,他还潜心于社会主义理论的研究。直到他逝世前,还在阅读《周恩来传》,从全书的第一章《童年》到书末的“编后话”,都有他阅读时划下的红线。他不分年节假,抓紧一切时间读书,甚至连上厕所都手不释卷。家里人劝他饭后稍事休息,他却说“我觉得时间不够用。”一个已经年逾七十、辞职在家的老人,仍然勤奋苦读不已,这种精神真是感人至深。
关于读书,胡耀邦曾向一位老战友的孩子说 : “我和你爸爸没念过大学,但自信超过了大学水平了 ! 凭什么 ? 凭拼劲 ! 我读《楚辞》,不要带注释的,就靠《辞源》,啃了两个月,啃下来了 ! ”凡是熟悉胡耀邦的人,对于他的刻苦读书的事迹与精神,无不交口称赞。
他的家人和身边的工作人员说,他太爱学习了,读书是他最大的嗜好。在他身边工作过的严如平说“耀邦同志好学深思在我们党内是罕见的,他不愧是全党同志学习的楷模 . 他好学深思的事迹和对我的谆谆教诲,是鼓励和鞭策我活到老学到老的最好的教科书。
与胡耀邦有很深的诗交的李锐说;“耀邦是一个非常喜欢读书而且博览群书的人。他的丰富学识,完全是长期自学和独立思考积累起来的。几年接触中,我深感他的学识才华,来自勤奋、广交、乐群和深思。’
胡耀邦的老战友谭启龙说 : “据我所知,耀邦同志夜孜不倦的学习精神和手不释卷的读书习惯,在陕北曾受到毛主席的表扬,并且一直保持到他去世,在党内是出了名的。”
胡耀邦读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真可以说是坚持不懈读了一辈子。他曾回忆早年阅读马列经典著作的情况 : 从湘赣特委调到中央苏区后,可以从图书馆借到马列著作了,就一本一本地借来读。那时虽然才十七八岁,书上许多道理觉得很深奥,有些译文的词句也挺拗口,但是自己还是硬着头皮读,有些书里的警句留下的印象也就特别探。他还回忆说,读书最多的时期要数在延安的八九年,先在抗大、后来在总政治部,可以读到的书很多,自己也越读越来劲了。
胡耀邦的勤读好学,在延安就颇有名气。
胡耀邦对毛泽东思想理解得十分深刻,《毛泽东选集》已经数不清读了多少遍 . 他的书柜和案头,有好几套毛选,每本都有他读过的记录甲 -- 单杠杠、双杠杠、被纹线,还有眉注。他学习毛主席著作,二有看特殊的亲切的感情。他回忆说, 1937 年在延安抗大学习时,毛主席是校长,他亲自来给我们高级班讲哲学课,《实践论》、《矛盾论》就是那个时候的讲稿。他说,毛主席讲课有一个特点,每讲一次就让大家讨论一次,而且他亲自主持讨论,有时点名要我站起来发言,迫使。自己把思考条理得清楚一些。这些讨论使自己对一些基本观点理解得更深刻了,因为毛主席还对大家的发言给予分析和点评。可以说唯物论和辩证法这两个法宝,就是在那里打下基础的。
文革期间,他受批判,下放到干校劳动。尽管每天都干比较重的活,但仍然坚持读书。黄湖的夏天酷热难当,蚊虫叮咬。年过半百的胡耀邦躲在蚊帐里,点着煤油灯,仍然坚持读书。他最爱读的是“三部四卷” ( 马恩选集四卷、列宁选集四卷、毛选四卷 ) ,并作了大量的读书笔记。
胡耀邦对毛泽东思想理解得十分深刻,牢牢地抓住了精髓。
1977 年 12 月,当中共中央党校在编写一份关于中共党史材料时,胡雄邦提出两条非常鲜明的编写要求 :
一是“完整准确地运用毛泽东思想”。
二是“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胡耀邦所提出的这两条要求,第一条是邓小平的话,第二条是毛泽东的话。然而,胡耀邦把这两句话连结在一起,却体现了一种新的含义,那就是不能搞“两个凡是”。其实,早在 40 年前,他就已经掌握了实践第一这个基本原理,他所提出的编写要求,不过是在拨乱反正的历史转折时期的运用与发挥罢了。从这里可以看出,胡耀邦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毛泽东思想的理解和运用,具有多么高超的水平。
胡耀邦很重樱阅读古文,读中外历史和文学名著。他多次说过,历史典籍和文学名著是人类宝贵的文化财富,可以帮助我们拓宽视野,启发思维,增强表达能力,充实自己的知识。他主、张名篇名段名句应当背诵下来,在反复背诵中加深理解 . 韩、柳的许多名篇和李、杜等人的一些诗词,他都能背诵如流。 50 年代中期,他利用工作之余阅读二十四史。那时还没有出带标点新版本,他从中国青年出版社图书资料室借来了解放前开明书店影印的二十四史,字号很小,竖排,没有标点,行距也密,读起来很吃力,可是他一本一本地读下去。
关于读书学习,有一次,他说“要读马恩列斯的全集,要读四书五经,要读完古今的文学名著,要读完二十四史 . ”“这些书一共有 5000 万字,即使一个人一天能读书一万字,要读完这些书,至少也得要 14 年。 20 岁的干部按照这个方向去努力,到了 40 岁左右,可以成为一个学者了 . ”
胡耀邦古文功底很扎实,并能够运用自如。
1963 年,胡耀邦带职下放到湖南湘潭,担任地委书记。他来到响塘区南谷乡公社视察,看到公社年轻干部龚国仁的宿舍里贴着一幅对联 : 弃燕雀之小志慕鸿鸽之翱翔。
胡耀邦问 : “你知道这两句的出处在哪里吗 ? 懂得它的意思吗 ? ”
龚国仁回答“不知道,我是看《湖南日报》上有这么两句,觉得有意思,就抄了下来。”胡耀邦告诉他,这两句话出自《史记·陈涉世家》,并且说,一个人要有志向,要树立远大的革命志向。
文革期间,胡耀邦被下放到干校。 1972 年末,干校清查“五一六”分子,在干校劳动的年轻人武如春也被怀疑受审查,觉得很委屈,有些沉不住气,便去找胡耀邦。胡耀邦安慰他说,不要因此泄气,年轻人应该学会坐冷板凳,也不怕坐牢、杀头。他念了《后汉书》上的几句话来勉励他。武如春听不大懂,胡耀邦就拿起圆珠笔,在一张纸上,急速地写下两行字 :
以天下为量者,不计细耻;
以四海为任者,不顾小节。
这位年轻人把这张纸视为珍宝,收藏起来,并久久思考着坐冷板凳的话,心情渐渐开朗起来。后来,他的问题也得到澄清。
1977 年 12 月,中共中央任命胡耀邦为中央组织部部长。胡耀邦走马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全力以赴地抓冤假错案的平反工作。他引用《曹操集译注》上的一个故事来教育干部。他说,曹操是个了不起的人。他比较懂得如何解决历史遗留问题。曹操手下的一个大官徐宣,揪住了另一个有才干的官员陈矫的历史问题不放,排斥他,打击他。为此,曹操特地下了一条手令,叫《为徐宣议陈矫下令》,说“丧乱以来,风教凋薄,谤议之言,难用褒贬。自建安五年以前,一切勿论,其以断前诽议者,以其罪罪之。”讲完这个故事,胡耀邦很有感慨地说,“ 1700 多年前的一个封建主,出于本阶级的利益,都晓得如何正确处理历史遗留问题。难道我们自称要解放全人类的共产党员,连这一点本事都没有吗 ? ”“没有广博的知识就做不好工作”。
全国解放后,胡耀邦反复强调,若要使我们祖国富强起来,还要跨过两条大河,一条是贫困之河,一条是愚昧之河。青年是祖国的未来,青年涉过愚昧之河,自然应当注意读书学习。他曾明确指出,列宁说过,、青年团是一所大学校,主要任务是学习,这应当成为共青团工作的座右铭。
站在这样的高度,胡耀邦身体力行,大力在全团和广大青年中提倡读书学习之风。他广泛阅读各种书籍,包括数理化及科普知识读物,尤其是注意阅读现实工作需要的知识书籍,如凯洛夫的《教育学》和心理学方面的书籍。有一段时间还读起了土壤学等农业科技方面的书。别人问他,怎么对土壤学感兴趣 ? 他回答说 : 中国地域广大,不同地区的土壤结构不相同,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林牧副业生产,大有讲究。
在他的影响下,团中央机关的同志,刻苦读书学习,蔚然成风。
1957 年,社会上出现一些“左”的风气,对于埋头钻研业务的人,动辄就扣上“不问政治”的大帽子。针对这种情况,胡耀邦在一次讲话中说,有人说现在许多青年埋头钻研业务,不问政治,我说这句话也要加以分析,不要一般地批判。现在国内主要矛盾已基本解决,今后更长的时期是同自然界作斗争,这就需要自然科学,需要钻研业务,怎么办呢 ? 他风趣地说,可以概括为两句话, 12 个字 : “埋头钻研业务,抬头了望政治。”他又说,这样做就合人心,顺趋势了。
1985 年 11 月,在与参加共青团全体代表会议的新老干部进行座谈时,胡耀邦再次强调,青年主要任务是学习,为国家发展多做贡献。他还说,通过学习,可以坚定对社会主义事业的信念,坚定对共产主义理想的信念;提高认识和分析事物的能力,提高解决问题和组织领导能力,提高抵制错误思想侵蚀的能力。
“博览群书”,是胡耀邦晚年给一个刊物题写的刊名,而他自己正是一生孜孜不倦地这样做的。通过锲而不舍地读书学习,他由一个初中生变成了大学问家,并且进而走上了党和国家的领导岗位。
胡耀邦不愧是全党学习的楷模,他真正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