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余振奎:光照千秋 爱泽万民

——重读胡耀邦同志生前给家乡党组织的一封信
发布时间:2015-12-31 19:45 作者:余振奎 浏览:115次

秋收时节暮云沉,罗霄山中在沸腾,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热潮中,在反腐斗争不断深入,力度不断加大的形势下,前来浏阳中和镇胡耀邦故居瞻仰的人川流不息,游客和憨厚朴实的众乡亲自发地以各种形势纪念中国人民的伟大儿子胡耀邦同志逝世25周年,诞辰99周年。纪念他,情依依,泪纷纷!此时此刻,龚光繁同志将耀邦同志1961112写给他及家乡党组织的一封信再次展现在人们眼前,以飨读者。在深化改革开放的路上,我们重读这封信,浮想联翩、感慨万千,缅怀、敬重之情溢于言表。

耀邦同志15岁离开家乡投身革命,除19632月回过一次家乡外,一直远离家乡,走南闯北,出生入死,献身革命事业。他对孕育他成人,鼓舞他走上革命道路的故土和亲人有着特殊的热恋,家乡

父老乡亲也总是惦念、敬重这位引以为自豪的光荣儿子。全国解放后,耀邦同志多次给家乡党组织写信,以极大的热情关注家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耀邦同志的亲属和家乡党政领导也曾多次写信向他汇报家乡的情况或上京看望他。

1960 年前后,由于大跃进和“反右倾”的错误,加上连年的自然灾害,我国国民经济发生了严重困难。为了克服暂时困难,1960年冬,党中央开始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并且制定了“调整、巩固、充实、提高”方针,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调整。党制定了一系列的正确政策,主要是加强农业生产,缩短基本建设战线,在农村坚决纠正“共产风、命令风、浮夸风、瞎指挥风、干部特殊化风”;在城市,减少城镇人口、精减职工、节省财政开支。

19607月,耀邦同志老家所在的中和大队曾托人给他送去一点家乡的土特产。这年12月,当时耀邦同志老家群力公社(相当原文家市区)金星大队(辖苍坊、和平、三元、中和、阳谷5个村)修

建了一座小型水库,欲农田灌溉的同时进行水力发电。由于当年物资供应特别紧张,县市省都买不到发电机等器材,大队就委托耀邦的胞兄耀福和堂兄耀简上京求助耀邦同志为集体购买发电机等器材。耀福带着儿子德滋顺便去探望在京养老的母亲和耀邦一家。去看望老母和弟弟一家,又是求耀邦办公事,总不好两手空空上门呀,于是大队部就按照家乡的传统习俗让耀福、耀简捎带了一些老人家和耀邦爱吃的冬笋、芋头等家乡土特产表示家乡父老乡亲的一点微薄心意。大队党总支还向耀邦同志写去一封信,一方面向他汇报家乡的工作,也向他表示家乡人民对他的良好祝愿。

耀福和耀简去了耀邦家,直截了当地讲了家乡大队领导的托付和请求。耀邦认为修水库发电是造福百姓的大好事,同意帮忙买发电机,但是对于他们用公款作路费以及送来一些土特产这两件事却十分生气。他趁耀简、耀福先后回乡之际,就上述这些一般人认为是合乎礼仪的平常小事,提笔给金星大队党总支书记龚光繁同志以及大队党总支分别写了一封长信和一张便条,托耀简、耀福先后带回。信及便条

中,耀邦同志语重心长地给家乡党组织讲道理,提希望,充分表现了他那廉洁奉公、正直无私的崇高品质和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的伟大胸怀。

时任中共中央委员、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的耀邦同志严于律己,身体力行,模范地执行党中央的方针政策。对中和大队、金星大队先后送去的两批土特产,对耀福等其他亲属的北京之行,耀邦同志都从

高度的党性原则出发作出了严格的解剖和处置。

在交耀简带给家乡党组织的长信中,耀邦同志一再恳请家乡党组织做好他亲属的工作,要求家乡党组织坚决劝止亲属去他那里。指出

他亲属常去那里,一来“要妨碍生产和工作”,二来“要浪费路费”,“这次他们来的路费,听说又是大队出的。这就更不对了。中央曾三番五令要求各地坚决纠正‘共产风’,坚决严格财政管理制度,你们怎么可以用公共积累给某些干部和社员外出作路费呢?这是违反中央政策的啊!如果社员要追查这些事,你们是负不起这种责任的。请你们党支部认真议议这件事!一切违反财政开支的事,万万做不得。做了,就是犯了政治错误。”

耀邦同志对家乡给他送来土特产一事表示出异乎寻常的“愤慨”, 他在信中既严肃而又言辞恳切地说:“今后再不许送什么东西来了。如再送,我得向你们县委写信,说你们犯了法。” “送来的冬笋和芋头,这又是社员用劳动生产出来的东西,特别是现在困难时期,大家要拿来顶粮食,你们送给我也做得不对。但是已经送来了,退回去又不方便。只好按你们那里的价值退回二十四元钱,交耀简带回去,请偿还生产这些东西的社员。在这里,我一万次地请求你们,今后再也不许送什么东西来了。”

趁耀福回乡,耀邦同志又向家乡党组织写了一张便条,并按当年的市场价退回了19607月中和大队送给他的土特产的价款。耀邦同志身居要职,对家乡送给他一些不足挂齿的土特产便深感不安,过了七个月,仍折款如数退还,并列出了清单和价款,便条末尾写明“已交胡耀福带回,务必退还公社”。充分表现出他廉洁自律、一尘不染、公私分明、坦荡无私的崇高品质。

胞兄耀福带儿子德滋上京,本想让德滋在耀邦身边上学,以后好凭当大官的叔叔的面子安排个好工作。但耀邦同志明确向哥哥和家乡

党组织表示拒绝:“不能留”。耀福不服气,一再请老母向耀邦说情,耀邦晓之以理,动之以情,纵然老母一再劝说他还是不答应侄儿留下,但他又担心侄儿的学业,在给家乡党组织的信中写道:“我哥哥带

来的德滋,我这里也不能留。因为一切城市都在压缩人口回农村,这也是中央的政策。我们这些人更应该以身作则,遵守这个政策。但耀福说,由于小学不健全,德滋在家里读不成书,希望迁到文市去上学。因为德滋年纪还小,我倒同情他能上学,如果在大队里的小学读不成,如果有可能去文市小学上学,就请你们加以解决。”

耀邦同志十分关心家乡的革命和建设,他在信中写道:家乡的“生产搞不好,不但社员生活不能扭转,连我们这些在外工作的干部,脸上也感到不光彩。”他恳切地希望家乡党组织“不要虚夸”,“不要隐瞒”,经常向他通报家乡的情况,希望一年内分三次“把你们的实际情况写信告诉我一下。”。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