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赫胥白 :胡耀邦,有一个人性联盟

发布时间:2025-08-19 14:25 作者:赫胥白 浏览:28次

原题:文人桐城派救了谢晋

 

1

谢晋的《天云山传奇》被称为改革开放之始中国第一部悲剧正片,让许多人泣泪不已。

这部片子的出台相当不易,惊动了许多人,上至中央高层,下至平头百姓,几派力量激烈胶着,又与近百万的右派命运紧紧相连。

事情得从头说起,19785月,随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讨论在全国展开,冲破两个凡是僵化教条已呈不可阻挡之势。

此时,谢晋敏锐地察觉到电影界的春天正在到来,他是上海电影制片厂的大牌,文革前在电影界就已声名赫赫,曾经执导过《红色娘子军》《舞台姐妹》等多部影片。

《舞台姐妹》在文哥中是电影界中的头牌毒草,被批为资产阶级人性论的典型代表,只要批17年封资修文艺路线,这部电影必然上榜,为此谢晋可受大苦了。

抗战时他为统一战线创作话剧进行抗战宣传,也被批为是国民党残余军官,漏网之鱼,伺机而动。

他本人被押上十万人批斗大会批斗,其父母也在此期间因不堪折磨,先后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此刻,他偶然翻阅杂志,看到安徽作家鲁彦周的中篇小说《天云山传奇》,内心突然被深深触动。

这是一部讲述反右题材的小说,如同穿破禁忌的一束光,将时间的车轮拉回到1957年。

这年5月,一场整风运动方兴未艾,鼓励知识分子和民主党派人士对党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68日,人民日报忽然发表社论《这是为什么?》,反右斗争在全国展开。大批知识分子、爱国民主人士和少数党员干部被打成右派,公开数字显示,人数达55万,实际人数可能远超55万,有人估计达到了200多万。他们有的被剥夺公职,有的被流放劳改……

当时的人们都认为,被打成右派这辈子基本就会永远沉在没有希望的黑暗中了,其中的绝望没有经历过的人是无法体会的。

时年51岁的鲁彦周首次触碰反右题材,伏案躬耕20多天完成了《天云山传奇》这部作品。

当时,安徽省文联正在筹办大型文学刊物《清明》,主编陈登科将《天云山传奇》作为一篇重量级作品在创刊号上推出。

这部小说主要讲:20世纪50年代,天云山考察队政委罗群受诬陷被打成右派分子,其女友宋薇迫于压力,与他分手,并嫁给了特区党委领导吴遥。宋薇的同学冯晴岚毅然与罗群结为夫妻。文化大革命结束后,宋薇决心为罗群平反,却遭丈夫反对,两人感情破裂。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罗群终获平反,而饱受磨难的冯晴岚却与世长辞。

197910月小说问世。这是第一部对反右扩大化进行反思的文艺作品。此前这一领域极为敏感,绝不能碰,此篇一出,引起的震动可想而知。

实际上,《天云山传奇》尚未公开发表时,上海电影制片厂副厂长石方禹就看中了这部作品,他敦促鲁彦周尽快改编成电影剧本推上荧幕。上影厂曾征求鲁彦周意见由谁来导演,他毫不犹豫地首推谢晋。

谢晋的确是当时拍摄这种题材最合适的人选。他在反右中岌岌可危,差一点就被打成右派,又在文G中几乎家破人亡,对极左狂潮对整个民族的伤害感受极深。

1977年,电影导演彭宁与何孔周为了创作电影剧本《瞬间》,专门去上海巨鹿路的空军招待所体验生活。创作之余,他们带着景仰的心情去看望谢晋,大家一起到上海历史最悠久的法式西餐馆红房子吃饭小酌。

那时候谢晋刚刚从文革压抑中解放出来,与彭宁、何孔周一起漫谈了电影界的现状以及下一步应当怎么办。

谢晋谈他想用一部电影来振聋发聩,拨乱反正,助推思想解放,为改革事业来一次破冰

2

1980年,《天云山传奇》开拍。拍摄过程中遇到很大阻力,剧组取景所在地的很多长官都是1957反右后上来的,决不能容忍拍摄这样题材的电影,明里暗里进行阻挠。

国内上下,反对的声音不断。有人说是为右派份子鸣冤叫屈,还有人说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大毒草等等。

拍摄前及过程中,谢晋需反复与相关部门沟通剧本方向,部分情节因触及反思历史的深度,面临修改甚至删减的要求,例如对主角罗群被错划右派后遭遇的细节呈现,需在反思力度政策尺度间寻找平衡,避免被判定为否定历史

保守势力的强大让剧组的演员们也人心惶惶、无所适从。

影片需要演员呈现复杂的历史语境下的人性挣扎,部分演员因担心角色涉及敏感历史背景而不敢接演。

同时,当时影视表演仍残留高大全的模式化痕迹,谢晋需引导演员突破固有风格,塑造更真实、多面的人物(如宋薇的内心矛盾、冯晴岚的坚韧),这一转变在初期面临演员适应和外界理解的双重困难。

电影到底还能不能拍?亲朋好友都劝谢晋放弃拍摄。到底该怎么办呢?谢晋感到异常的焦灼与烦闷。

在这关键时刻,有一个人起到振臂一呼的作用,他就是安徽桐城文人后裔何孔周。

3

中国作家协会机关报《文艺报》复刊后,主编冯牧立即将青年理论家何孔周调到该报负责理论工作。

现在《文艺报》名声不张,那时可是名声显赫,与《光明日报》、《人民日报》,并称为三大理论杠杆。

50年代就更厉害了,经常作为文界第一利器,发表文章,点第一把火,然后燃向全国……

1954 年李希凡、蓝翎两位小人物批判俞平伯《红楼梦》研究。毛泽东认为李、蓝二人的文章值得重视,希望《人民日报》转载以引发对资产阶级唯心论的批判。江青向《人民日报》传达毛泽东的意见后,周扬等以 党报不是自由讨论的场所等理由表示反对,最终商定由《文艺报》对其进行转载,引燃了全国性的批判。

1958 1 月,毛泽东致信《文艺报》主编张光年等人,对他们编撰的《再批判》特辑的按语提出批评,称其较沉闷,政治性不足”“文也不足等。1 26 日《文艺报》第 2 期刊出经毛泽东修改后的《再批判》特辑内容。

何孔周这位桐城派掌管了这个重要刊物的理论阵地后踌躇满志。

他读完《天云山传奇》小说后,觉得这是一部与胡耀邦坚决平反右派态度不谋而合的及时之作。

何孔周跟胡耀邦很熟悉,对这位中组部部长公正无私的行事风格非常感念。

一个基层书生,一个国家重臣,两个人怎么交集的?

事得从头说起:何孔周和著名导演、红二代彭宁是患难之交。

彭宁与何孔周自高中时代就结下袍泽之谊,文革期间,彭宁被关进监狱,彭加伦差点被关进牛棚,何孔周亲历了那患难时光里的点点滴滴,与彭家人结下了生死之谊。

巧的是,彭加伦与胡耀邦是老战友。1939年在延安时,胡耀邦担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组织部副部长,彭加伦担任中央军委总政治部宣传部副部长,两人平级,在朱毛眼里都是红小鬼,在延安整风的风风雨雨里结下深厚情谊。

老红军彭加伦待何孔周如同自己的儿女,胡耀邦也很喜欢老战友的孩子,愿意与何孔周交流讨论,并亲切地称呼他孔周,把他看成有思想的小朋友。

于是,早在文哥中,彭宁与何孔周就曾多次到北京东城区富强胡同6号探望胡耀邦。那时团中央被取缔,胡耀邦被批斗幽闭在家,十分苦闷,他们就时局和文化现象进行过多次谈话。谈到那时的文艺作品,何孔周说,这些按高大全塑造的英雄人物完全背离了文艺创作反映真实人性这第一原则。

胡耀邦在那时肯定不好公开表示反对江青的文艺路线,但几年后的1978年,他担任中宣部部长期间,强调文艺界根本不存在 文艺黑线专政论,批判林彪、四人帮为文艺界设置了清规戒律、把文艺界办成了 管教所

从中可以看到当时他们谈话的主要精神指向,这时成了指导文艺工作的思想了。

1978年,《光明日报》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之后,时任中共中央组织部部长的胡耀邦与何孔周进行过一次长谈。

在谈话中,胡耀邦提到问题成堆,积重难返,冤案如山,错案如山,必须进行彻底平反……

当时,何孔周并不知道电影《天云山传奇》的拍摄遇到了困境,因为有过与胡耀邦几次长谈的经历,他知道中央的政策就是要为右派彻底平反。

待知道谢晋的困境后,他挺身而出主动给小说《天云山传奇》写了文学评论。

在特殊的历史环境下,一支笔往往能够迸发巨大的撼动力。19801月,何孔周将刚刚完成的《历史的潮流阻挡不住——谈〈天云山传奇〉中的吴遥形象》初稿给了《人民日报》。

当时《人民日报》总编胡绩伟一直为思想解放运动鼓与呼,文艺部主任袁鹰和副主任缪俊杰思也都敏锐开放。何孔周这篇文章当然很受欢迎,况且他又是《人民日报》的老作者,文章发表在198026日报纸的5版。

文章的开篇这样写道:你见过激流中的顽石吗?它或明或暗地躺在河床中央,阻挡着江河前进的方向。但江河总是阻挡不住的,滚滚潮流总要把顽石冲走,或者冲毁,为自己开拓一条坦荡如砥、一泻千里的道路。读了鲁彦周的中篇小说《天云山传奇》(载《清明》创刊号),吴遥这个形象,就自然地使我想起了那种阻挡着历史潮流的顽石。

当时陷入困境与迷惘的谢晋见到《人民日报》的发文,大喜过望,如释重负,马上组织剧组的同志传阅,以抚定人心浮动的剧组。

这篇文章不仅有力推动了给右派彻底平反,也为谢晋的电影拍摄解围脱困。很多原先反对给右派平反的人看到《人民日报》都发文了,攻击声音小了许多,电影得以冲破层层重压,继续拍摄下去。

4

《天云山传奇》确实拍得很艰难,主角之一宋薇的饰演者王馥荔后来回忆说:

上海电影制片厂厂长徐桑楚曾几次三番赶到我们拍摄的外景地,反复给谢导做工作,说上头通不过,不改剧本就不让拍下去。

谢导很苦恼,我们个个儿都顶着压力,边拍边改剧本,心里一点底儿都没有,不知道片子拍完了能不能上映,好几次差点没了《天云山传奇》。

正是这种忐忑、郁闷甚至绝望的情绪在剧组中弥漫,才愈发显得孔周文学评论的珍贵,就像一场从天而降的及时雨,一下子铺洒在干涸的土地上。

罗群的饰演者石维坚读到何孔周的文章也非常感动。以前他虽然演过许多电影,但是《天云山传奇》给了他第一次饰演第一主角的机会,如果丢掉这次宝贵的机会,甚是可惜。

正是因为这次出演,他的电影生涯自此开始腾飞,后来成了中国著名演员、中央实验话剧院院长。

石维坚与何孔周早就相识,1977年,何孔周在长春电影制片厂写作《瞬间》剧本时,石维坚应长影导演李前宽邀请,在《熊迹》中饰演侦察科长李欣,这也是石维坚个人的首部电影,他与何孔周在长影小白楼经常结伴而行。

当时小白楼条件很艰苦,石维坚说:孔周,我来请你,咱俩到外面找个地方吃点东西,补充点营养。

他们找来找去,最后在一个卖卤货的地方找了个路边摊,打一下牙祭。

许多年后,何孔周去中央实验话剧院见石维坚。老朋友透露当年拍摄《天云山传奇》的心境:

我们当时都不知道怎么办好,不知道电影还能不能往下拍,非常焦虑,压力非常大。他也表达了谢晋的感激:孔周,你的一篇文章救了谢晋,救了我们这个影片,也救了我。

的确,《人民日报》的文章一言九鼎,一下扭转了局面。

1981年,这部影片上映后,好评如潮,先后获得第一届中国电影金鸡奖和第四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等多个奖项,石维坚也凭借该片提名了第四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男演员奖。

不久,胡耀邦坐镇的中组部下发了为绝大多数右派平反昭雪的通知。这两件事不知是否关联配合了,不好说,但大家都认为是的。

在此之后,谢晋的电影生涯一发不可收拾,1982年,他将张贤亮的小说《灵与肉》拍成了剧情电影《牧马人》,由此引发了何孔周对同样打成右派的张贤亮的格外关注,在198457日的《人民日报》发表文学评论《引人深思的〈绿化树〉》,深化了为右派平反的文学主题。

谢晋的《高山下的花环》(1984)《芙蓉镇》(1986),接次而出,这位大导演的声誉在中国大地上扎实就铸。

5

关于《天云山传奇》的评论发表后没多久,鲁彦周来北京出差,与何孔周一块去医院看望冯牧。两人在路上再次聊到这部作品。

何孔周:老鲁啊,虽然《天云山传奇》打响了,但是为文学的创新与改革提出了一个应当更加深入探索的课题:人性。你作品中有一些描述,但是还很不够。这种人性深处的东西究竟是什么呢?

鲁彦周:你说的这些让我想起了并不久远的战争年代存在很多分配婚姻。比如文工团的女演员、女护士突然被首长看上后,就直接分配了。有的人原来有对象,但也很无奈地分手了。这就为他们的一生种下了爱情的纠葛和遗憾。

这番话让何孔周想起了一位男演员的悲情遭遇。这位男演员原先在某军区的文工团工作,与一位女演员互生情愫,成为恋人。然而没多久,这位女孩就被调走,分配给某位首长做了秘书。

不久,中央戏剧学院实验话剧院搞了一个由苏联专家执教的话剧演员培训班,男演员也从某军区政治部文工团保送到这个培训班,毕业后留在了那里。从此,两人连各自的去向都无从知晓,无奈地中断了联系。

许多年后,这名男演员正在一个剧院演戏,有一位首长偕夫人前来看戏。男演员惊异地发现那位首长夫人竟然是他曾经的初恋。

她脸色变了,颤颤微微地问:你还好吗?他沉默了很久,嘴唇微微嗫嚅着,说了一句话:还好,就是这样吧……”

接着,她被随从人员簇拥到了前台观看节目。从此两人再也没有见过面,相互都带着无尽的遗憾走向人生远处。

如果你喜欢,你就来写。我从理论上再来深度挖潜人性,你用文学创作的方式将这种人性的复杂性、多面性开掘出来。

孔周把这个生动的题材给鲁彦周。但他后来是否完成了这份作品孔周并未看到。虽然时过境迁,何孔周在人性问题的研究上却毫不懈怠。

也正是这种在人性问题上的激情,他与忘年交胡耀邦有过多次共鸣。

那篇评赞《天云山传奇》的文章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同年同月,胡耀邦当选为中共中央总书记。他日理万机之时也看到了这篇文章引起的轰动,专门让秘书给孔周打来电话问候。

这篇文章对他的平反右派和冤假错案的大举措也有促进作用。

人性是他们经常性的话题,或许在他施政中也体现了出来。

伤痕文学引发争议时,胡耀邦推动对周恩来《在文艺工作座谈会和故事片创作会议上的讲话》的重新学习与讨论,让文艺能够表现复杂经历、刻画多元情感,体现人性丰富的面向。

这位总书记因为孔周知道了谢晋正在拍的电影,知道了鲁彦周、冯牧、李存葆等作家。

他们心中都被人性这条丝线缠绕串联。

1984年谢晋执导的《高山下的花环》公映前也引起争议,胡耀邦自费购买 2000 册李存葆的同名小说赠送给云南老山前线的将士,表示支持。

种种举动都表现出这位总书记对大导谢晋的看重,对写人性的作家的看重,对前方将士的看重,对人民性和人性丰富多姿的看重。

这也证明了他对与何孔周从文哥当中就开始的关于人性讨论的看重!

他们这些人实际形成了一个探讨和歌颂人性的无形联盟。

正像何孔周一次在《文艺报》举办的新时期人性论研讨会上的发言所说:人性,如一缕穿透幽暗的光芒……”

来源:忆土金君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