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宝祥:胡耀邦与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的理论动态
1978年12月召开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实现了建国以来我们党历史上的一次伟大转折。这个转折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一个从渐进到突进的历史过程,是1976年10月粉碎“四人帮”以来两年多时间中,在艰难中推进拨乱反正而实现的一个飞跃,是中国历史在徘徊中向前进发展的必然结果。
在临近历史转折的关头,胡耀邦更重视发挥《理论动态》这个刊物的作用。
胡耀邦在参加中央工作会议和三中全会期间,挤出不少时间和精力来指导理论动态组同志撰写文章。他多次集体或个别找理论动态组同志谈话布置任务。对一些文章,他不但一再审阅提出修改意见,还亲自动手大加修改。
从
以上列举的文章,有些我在前面的回忆中已经讲了,这里着重讲关于思想路线和重新学习的两篇文章。
一篇是:《伟大的实践论指引我们夺取现代化建设的胜利》。这篇文章总结了半年多来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进一步阐明了党的思想路线。
这篇文章经过再三修改。
我在若水同志的修改的基础上,又作了较大的修改,主要是把第二部分作了较大的修改,主要是把第二部分改缓和了。请排印出。送人民日报和我再仔细斟酌一下。
从这个批语可以看出耀邦对这篇文章的重视程度和慎重态度,也反映出当时我们的工作节奏是很快的。
《伟大的实践论指引我们夺取现代化建设的胜利——毛泽东同志诞生八十五周年》一文,发表在《理论动态》第105期(
这篇文章依据邓小平在中央工作会议闭幕会上发表的重要讲话精神,总结了半年多来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着重阐述了党的思想路线。文章说,半年多来关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以及与此相联系的民主和法制问题的讨论,是对林彪、“四人帮”的假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的一次总清算,也是一次新的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教育运动,“它的重大意义,就是解放了全党和全国人民的思想,从根本上端正了辩证唯物论的思想路线,把我们的一切事业重新引导到毛泽东思想的轨道上来,为实现历史性的伟大转变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
文章对当时存在的背离马克思主义思想路线的各种表现和观点,主要是天才论和特权论,作了深入的剖析。
关于天才论,文章说,“在他们看来,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不是人民群众的实践,而是少数几个‘天才’的头脑。天才头脑里面想的,一说出来就是真理,不但不要拿到实践中去检验,反而要求千百万人民的实践去服从它,人民的声音一旦同少数“天才”唱的调子不同,立刻视为异端。”
关于特权论,文章指出,就是看谁的权力大,职务高,谁的话就是真理,就应当服从谁。“他们眼里看的不是客观真理,而是个别上级手中的权力,拿上级的权力当作自己的‘理论’靠山。写了文章,不注意听听群众的意见,只要送到上级那里画过圈圈,就成了权威的真理,不管对不对,都要照登照办。”
以上这些,是对思想理论领域多年存在的时弊所作的深入剖析
文章提出,我们必须在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指引下,实事求是地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集中人民群众在新的实践中提供的大量、丰富的经验,加以科学的总结,提升到理论的高度,再经过实践的反复检验,在思想理论上有所创造,有所前进。文章在最后强调,依靠人民的智慧、人民的力量,必须充分发扬人民民主。没有人民民主,人民就不能解放思想,开动脑筋。这样,我们也就不可能集中人民的意见,不可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很有意思的是,几乎在同一时间,在北京,还有另一篇阐述《实践论》的大块文章。当时的《红旗》杂志社,在中央主管思想理论工作的那位副主席和中宣传部长的支持指导下,从这年的7月起,就在撰写一篇题为《重温<实践论>》的文章,准备在12月的《红旗》发表,也是作为纪念毛泽东诞生八十五周年的文章。他们撰写这篇文章的指导思想和目的是,根据全国对于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个问题的讨论材料,强调讲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的指导作用,“要像列宁写《唯批》那样批一些错误观点“。(《唯批》,即列宁写的《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列宁在书中对论敌的批判很尖锐)这说明,他们是很有针对性的。
这篇文章将当时正在进行的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称之为“重温《实践论》,坚持实践标准的学习和讨论“。这样的定名当然是有他们的根据的。当时那位宣传部长针对真理标准问题讨论说,只讲一句话不行,要学习《实践论》,全面领会《实践论》的精神。很明显,《重温<实践论>》是一篇纠偏的文章,是要纠真理标准问题讨论的偏,实际上是同真理标准问题讨论对着干。
《重温<实践论>=写了大概有六稿,由那位副主席汪东兴和宣传部长张平化、《红旗》主编熊复等人在人民大会堂集体审稿。这篇由二万三千字压缩为一万二千字的文章,强调“文化大革命“的“伟大成绩“,强调要从“四人帮“在政治上思想上的假左真右的精神枷锁中解放出来,小心翼翼地为“两个凡是“辩护。文章东拉西扯,不必在此一一论析,仅举两例,就足以说明问题:(一)文章用一大段论“实践标准的二重性”。从学术角度看,这个问题当然可以研究探讨,但这篇文章却不是要探讨什么学术问题。他们从三个方面讲述“实践标准的相对性和不确定性”,显然是冲着“唯一标准”而来的,是要从根本上否定这个讨论。(二)文章提出,对革命导师著作中的“词句”应采取具体分析态度。在前几稿中,用的是“片言只语”,后来才改为“词句”,其实,二者并没有实质的区别。文章说:“我们应该肯定,革命导师著作中的词句是重要的,有的时候个别词句甚至是关系重大的,我们只有通过认真钻研他们著作中的词句,才能领会其精神实质,这是不言而喻的。”这真是妙论!大家知道,在延安整风中,毛泽东反复阐明,学习马列主义应当学它的精神实质,掌握它的立场、观点、方法。毛泽东尖锐批评教条主义者只知背诵若干词句,以片言只语吓唬人,或者到处乱套。毛泽东讲的“片言只语”、“个别词句”,就是教条主义的同义语。特别是,邓小平针对“两个凡是”,指出毛泽东思想是一个思想体系,不能够从个别词句来理解毛泽东思想。而《重温<实践论>》却大讲学对马克思主义要钻研马克思主义著作中的词句。这是公然提倡搞教条主义,实质是为“两个凡是”辩护。以上两点足以说明,所谓“重温”《实践论》,实际上是重温“两个凡是”。从这里也可看出,胡耀邦组织撰写学习《实践论》文章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
《重温<实践论>》当然不可能发表,只好悄悄收起。
另一篇是;《伟大转变和重新学习》。
在
王聚武日夜奋力,很快写出了《论重新学习》一文初稿。
我认为可以,请好好走走群众路线,邓副主席讲话要提到这个问题。
耀邦要求我们多听取意见,特别注意邓小平将要发表的讲话精神。作者又作了修改,再报送耀邦。他审阅后很快退回,并写了如下批语:
这篇东西可发。(如果还有稿子就迟发一期)但要同各报刊打个招呼,暂不要转载。要等三中全会公报发了后才能转。
这篇文章在《理论动态》第103期(
文章共三个部分,第三部分的小标题是:“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在这一部分,从南郭先生的故事讲起,联系到现代化建设,强调我们的干部要有扎扎实实的真知识,真本领,要勤勤恳恳地学,老老实实地学,不要不懂装懂,不要做南郭先生。这一部分只有1700多字,立意好,文字也好,被收进了教育部编的高中语文课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