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王一鸣:胡耀邦与《青年论坛》二三事

发布时间:2023-11-20 16:38 作者:王一鸣 浏览:50次

《青年论坛》作为中国改革开放初期涌现的全国第一份青年理论学术刊物,它的“红色背景”从创刊之初一直到现在都是人们津津乐道之处。人们都说《青年论坛》跟当时的党中央总书记胡耀邦有关系,但又都找不到任何外在的表现。它与胡耀邦到底有怎样的联系?

今年以来,在整理《青年论坛》往事的过程中,有两三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浮出历史的水面,使胡耀邦和《青年论坛》的联系渐为清晰。作为当事人之一,笔者在此首次披露这些珍贵的史料,是本着还原历史真面目的本意,客观的记述事实,提供一个历史的入点,以供后来者研究。

尽管《青年论坛》的命运确实与胡耀邦紧密相连,就在总书记辞职的当月,《青年论坛》就被要求停刊。但胡耀邦与《青年论坛》的联系并不像人们以往认为的那样直接和明显。《青年论坛》的所有工作人员没有一个见过总书记。至今追忆起来,这都是一件令人惋惜的事情。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总书记是见过并支持《青年论坛》的。

从大的背景来说,《青年论坛》是青年人创办、青年人写、青年人读的理论刊物,而胡耀邦总书记是一贯支持青年人的事业的。他 14 岁就加入了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曾长期担任团中央书记处书记、第一书记等青年工作领导人。在他的一生中,从事青年工作的时间长达 20 余年。他始终信赖青年,对青年的事业充满了热情。他曾满腔热忱地指出,“青年一代总会强过我们”,“青年是民族的未来,人类的希望,国家命运和前途的未来主宰者”,“青年人犯错,上帝都会原谅。”总书记逝世后,他的骨灰都安葬在青山绿林之中的共青城——这个令热血沸腾的青年向往所在,也是他本人寄予了巨大关怀和热切期望之所在。因此,在改革大潮中风起水涌的这份青年刊物不可能不得到总书记的支持。

从具体史实来看,当时派到武汉的中央整党联络小组负责人胡德平,是中央总书记胡耀邦之子,亦是一位有思想、有理论修养、有抱负的领导人。武汉当时出现的很多新事物,他都给予了支持。如“中国东湖智力开发联合公司”(这是一个旨在开发东湖周边大学的智力资源的创新举动),自然也包括《青年论坛》。事实上,胡德平曾两次告诉笔者,他对《青年论坛》的兴趣要比对东湖公司大。以他为纽带,胡耀邦总书记的一些思想我们有幸地展现在刊物中。

早在 1984 年 6 月 18 日,笔者和后来担任杂志主编的 L 先生就创刊设想第一次去拜访胡德平时,他就说道:“你们可以先做点实际的事,比如就现实问题提出些有见解的意见,整理成文章就很好。”并倡议就股票问题组织一个由专家参加的小型讨论会。1984 年 6 月24 日,由专家参加的关于股票问题的小型讨论会如期举行,胡德平也参加了。随后杂志社在座谈会的基础上编写而成《股票基本知识与实践》一书,这是中国最早的一本关于股票的书。当时主管意识形态的湖北省委副书记钱运录还专门作了序。此书后来以增刊形式出版,是《青年论坛》在创刊之前的第一次漂亮的亮相。股票问题也成为《青年论坛》创刊初期的重要话题之一。

尽管这些活动不一定就是胡耀邦授意胡德平在湖北开展的,但 1984 年 7 月——几乎与在武汉举行的股票问题讨论会同时——胡耀邦在接见一名日本记者时谈到“中国可以发行股票,建立股票交易所”,《参考消息》对此作了报道。可见,早在 1984 年,胡耀邦总书记就提出了实行股份经济、建立股票证券市场的问题,这比上海证券交易所的成立早了 8 年,而笔者个人作为中国第一代证券从业者加入湖北证券公司也是在八年之后。作为当时党的最高领导人,总书记对中国的经济改革和社会制度完善的深谋远虑和远见卓识都让人佩服。

1984 年年底,胡德平同当地领导人一起陪同胡耀邦总书记视察湖南、湖北、江西三地。总书记参观了岳阳楼、黄鹤楼和腾王阁,生发了一番感慨。他对《岳阳楼记》好在何处做了议论,并让胡德平就此写文章。这就是后来胡德平发表在《青年论坛》1985 年第二期上的《谈<岳阳楼>兼为<黄鹤楼记>征文倡议》一文。

胡德平的文章赞扬了“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情操;又议论到“滕子京不避谪官,谪官仍励精图治。”“范、滕二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均不屑于去国怀乡,忧谗畏讥的心境,也不醉于宠辱皆忘,把酒临风的陶情。这就是历史上改革家范仲淹那种更张求治的胸襟与卓识。”有了前面的背景,我们自然可以说文章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胡耀邦总书记的思想。

在当时《青年论坛》创刊号引起轰动,相比之下第二期则较为单薄平淡的背景下,1985年 1 月 19 日,胡德平来到编辑部,与我们讨论了这个情况。我们建议发表《<黄鹤楼记>征文倡议》,这篇可能经总书记看过的文章。

文章在《青年论坛》发表后,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当时武汉市的第一大报《长江日报》以头版头条予以了转载,而且先于《青年论坛》刊出。这也是当时由于《青年论坛》文章有巨大影响,但周期又过长,导致很多报纸包括《人民日报》拿到清样就抢先于杂志刊载的一个有趣的历史现象。

胡耀邦确实见过《青年论坛》。就在胡德平陪同父亲视察湘鄂赣三地之后不久,1984年 12 月 15 日,胡德平打来电话,要我们去他的住处。这一天,笔者从他口中得知,总书记见过这个刊物。他还说,中央宣传工作会议提到了《青年论坛》,有关部门准备给我们提供帮助。因此,根据这个情况,杂志社从创刊号起,就给中央书记处的 8 位领导每人按期邮寄一份刊物,直到其中的一人迫令其停刊为止。

最值得一提的是一篇文章《论开放》,这也是这几个月来我们在整理史料的过程中一个重大考证成果,它直接证明了胡耀邦与《青年论坛》的笔墨交道。胡耀邦史料信息网上有一篇耀邦同志对德平同志《谈开放》一文的批示手迹,其中提到“那个刊物登一登,我也不反对”,并询问其秘书郑必坚的意见。细心的者会发现在胡耀邦的批示中,“那个期刊”前面原本写了一个书名号,后来又圈掉了。那么这究竟是“那”对“哪”字的笔误,还是确有所指;如
果确有所指,他所指的又是那一本期刊呢?

今年以来笔者在整理有关资料时,看到笔迹觉得特别眼熟,就回去查阅了旧书信。于是,一段尘封多年的历史终于浮出水面。原来,二十年前胡德平曾写信将《谈开放》手迹原稿和一份谈该文的意见书原件交给《青年论坛》。德平同志(当时)直到现在对此也没说明。作为主要负责人,笔者当时也不知道意见书出自谁手,只能判断应该是一位重要人物。如今仔细对照网站上胡耀邦的笔迹,感觉很像,尽管网上的笔迹显得更流畅些。前不久德平转告我们,《论开放一文意见书》是一位工作人员所写。

斯人已故,斯物不再。笔者重新翻开这些史料的时候,真是百感交集。当 20 多年前的往事又一次活灵活现的呈到眼前时,没有人是不为之动容的,尤其是亲身亲历之人。

当年的情景历历在目,笔者在 1986 年 1 月 14 日的日记里这样记道:“李德复(《书刊导报》的主编)打来电话,非找笔者和 L 先生不可,说是胡德平带了东西给我们。”

笔者和陈兵力(《青年论坛》的编辑)去了《书刊导报》。李,这位作家、总编显得很神秘,问谁是 L 先生,笔者说明了自己的身份,他的注意力马上转向笔者,握手、让座,很是客气。“德平嘱咐我一定要把东西交到你们两人手里。他对刊物很关心,一再提到、介绍你们。你给我打个收条,现在就给德平写封信,写上他的信箱,我明天挂号发出去。”笔者不假思索便写开了。刚写完,L 便拿出了《书刊导报》的信封。“德平同志写了篇《谈开放》,要在河北发,希望我们报和你们刊配合一下,这些情况他在信里头都写了。”

胡德平带来的材料一共三份:一封信,一篇《谈开放》,附页。所附三张纸,一张是《谈开放》手迹原稿,那上面有某人铅笔改的文字;另两张是一篇《对<谈开放>一文的初步印象》。

胡德平在信里说:“寄给你们一篇文章,但你们务必不要发表。因为我在华北工作,当地领导已让我发表在一份报上了。务必不要发表,只是请你们看看,希望你们能展开再写一篇比我的更好的文章。有关马列的论述我给你们摘录如下,仅供参考。”下面列举了《马恩全集》、《列宁全集》、《斯大林全集》的相关卷册和页码。信的末尾他又说:“要说形势嘛,社会主义不可逆转,改革不可逆转,开放不可逆转。1986 年步伐可能要稳一些,但是这是为了消化、巩固,更好的存利除弊。”他又强调:“另附三页纸,请你们务必保存,这是最珍贵的。原稿我已改写,请务必不要刊登为盼。”

这封信写于 1986 年 1 月 9 日。从落款看,《谈开放》原稿写于 1985 年 12 月 9 日;胡耀邦的批示是在 1986 年 1 月 6 日。他是这样说的:“必坚:这是德平的小文章,这一篇倒有一点点可取之处。那个期刊登一登这样的东西(题目不妥),我也不反对。你看如何?胡耀邦 1.6”同一张纸上郑必坚的批示写于 1 月 7 日:“赞成。请德平同志阅。1.7”郑必坚请德平阅的应该就是指的那份意见书。可见,随后两天里,胡德平就按照总书记批示和意见书做了修改,并将原稿和意见书一并交给了《青年论坛》。由此可知,胡耀邦所指的“那个刊物”应该就是指《青年论坛》无疑。

《青年论坛》很快就按照胡德平的要求组织了两篇文章,发表在 1986 年的 3 月号上。一篇是《青年论坛》评论员写的《论对资本主义世界的开放》,一篇是自由来稿,署名王庆五的《论全面开放》。

不久,主编和笔者就去了一趟北京,并和胡德平见面了。那天是 1986 年 1 月 23 日,在大都饭店,我们加季思聪(当时《青年论坛》北京记者站的记者)一行四人和胡德平谈了两个多小时。笔者记得德平是兴奋的。他重申了写给我们信中的观点,提到《谈开放》一文已在《北京日报》20 日以《恩格斯关于中国铁路开放的一段论述》为题,署名古言发表。他提到在给女儿辅导功课时,读安徒生的一则童话,说铁路将修到中国的万里长城,比恩格斯预言还早 25 年,实在是很伟大。中国不坚持对外开放是没有出路的。他说,改革的形势会越来越好,“有点困难没有什么了不起。去年的失控不是已经控制住了,证明我们还是有承受力的嘛。现在整党的形势也在好转。他说,过去我们看不到什么问题,那是在黑暗之中,现在能看到问题是在光明之中。黑暗下到处都是问题当然看不见,光明下有一点黑暗就看得特别显眼。这是好事。他举了一个例子,保定一个县,旧体制下干部侵占国家资产 50 万,这次整党大家在很短的时间内就心甘情愿的退出了 41 万。旧体制下侵吞国家资产,新体制下很快地退回钱财,这便是一个巨大变化,证明农村生产责任制使大家手头宽裕了。

1月26日下午,在于光远家里,胡德平在和胡绩伟、秦川、张显扬及我们谈话时,又一次谈到了开放问题。

弄清了事件的来龙去脉后,再来重温《对<谈开放>一文的初步印象》一文,对它的历史意义会有更深刻的感触。意见书共四点,谈的很中肯,也很有深度。文章虽然不是胡耀邦同志亲笔撰写,但不能否认它反映了耀邦同志对开放问题的思索。

改革开放作为中国的基本国策,胡耀邦同志一直都特别重视,并为推进这一进程倾注了大量心血。他认真研读马列经典原著,并一直苦苦思索马列原著如何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践联系起来的问题,致力于相关研究。从他嘱人修改《谈开放》一文,提出自己的想法,还建议相关刊物刊登,可见一斑。我们由此感知,胡耀邦同志作为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是特别重视对马列主义的研究、应用和发展的。从一个研究者的眼光来看,他不愧是一个标准的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

然而就在《谈开放》发表一年后,他被迫辞职。政治风云的变幻使人感慨。但历史人物的功过自在人心。1989 年胡耀邦逝世时,中央的悼词里肯定他是“久经考验的忠诚的共产主义的战士,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政治家,我军杰出的政治工作者,长期担任党的重要领导职务的卓越领导人”,并指出“胡耀邦同志作为马克思主义者,他的一生是光辉的”。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 90 周年的纪念活动中,中央对他的崇高评价只字未改。

胡耀邦同志与《青年论坛》的二三事,只是无数历史截片中的冰山一角。我们偶尔发现,并形诸文字,是为了纪念,表达我们由衷的敬意;也是为了后人在追随和发扬马克思主义的道路上更好地走下去。历史不曾言说,事实本身便有力量。

相关简介:

1.《青年论坛》

创刊于 1984 年 11 月 5 日,是新中国成立后第一家为青年人主办的社会科学综合性理论刊物。它由一群青年科研人员发起,湖北省社会科学院主办,以其敢于触及敏感政治问题的战斗风貌、清新活泼的爽利文风为特点。

1984 年 11 月,《青年论坛》创刊号面世,32 开本,160 页,栏目有“前辈寄语”、“改革前线的报告”、“改革研究”、“中西文化比较”、“史坛新论”、“反弹琵琶”、“箭响林”、“他山石”、“嘤鸣园”、“院校专页”等。

该刊上发表的文章如《论一九五七年》、《理论创新与当代中国》、《人的现代化》、《对富裕与公平的思索》、《我国行政机构庞大与非改不可的原因》、《来自垄断的威胁》、《特区货币应该缓行》、《一代思考的文学》,或着眼于寻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方向和道路,或着眼于人的思想观念的改造和更新,或从历史经验教训中开辟新航道,或从现实的生活进程中预示大趋势。文风一改八股腔,活泼犀利、清新酣畅。到 1986 年该刊征订数突破4 万份,这在当时是很难得的。

有不少老前辈为《青年论坛》撰写文章,其中有于光远、王若水、李泽厚、白桦、刘宾雁、周韶华、章开沅、董辅礽、刘道玉等等。而当年的优秀青年学者如胡平、远志明、陈子明、黎鸣、梁治平、房西苑、邓晓芒、黄克剑、许苏民、冯天瑜等曾是该刊的重要作者。

值得一提的是,《青年论坛》曾刊登胡耀邦之子胡德平的《为自由鸣炮》而备受瞩目。该文随后被《世界经济导报》转载,与当时邓朴方鼓吹人道主义的文章一道,相互呼应,在 1984年底的中国思想解放初期充当了领军者的角色。

当时的《青年论坛》具有比较激进的政治倾向,曾召开过“关于‘文化大革命’的再认识座谈会”和“《论言论自由》座谈会”,在理论界及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但是,1986 年底,几个大城市里发生了学潮。风云突变,广播里、报刊上,“宽松和谐”的字眼立刻被“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的字眼取代。而当时《人民日报》评论员的文章已经把提倡“全盘西化”提升到就是全盘否定社会主义的高度。1987 年 1 月 16 日胡耀邦在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上因反“资产阶级自由化”不力而被迫辞去总书记职务。形势进一步严重。湖北省委 1 月 22 日、27 日两次召开常委会,决定对《青年论坛》杂志社进行清理整顿。

于是,在 1987 年初的反资产阶级自由化运动中,受到来自各方面政治压力的《青年论坛》被通知停刊检查。刚印刷出版的 1987 第 1 期刊物被封存。至今没有结果

后来,原《青年论坛》社长王一鸣说:“布哈林说‘苏维埃旗帜上有我的一滴血’, 在中国
改革开放的征程中有我们流过的汗!”

可以说,《青年论坛》,她代表的不仅是那一群热血青年的峥嵘岁月,也见证着我们这个民族走向新生的那一段青涩岁月。

2.一些老同志给《青年论坛》的来信:

庞朴(我国著名学者,《历史研究》前主编):“青年作者创办园地是造福于民族的大好事。你们举起一面旗帜,可谓中国福音。我愿作一个老读者,盼望从你们手里得到养份。”

李锐(前中顾委委员、中组部前副部长):“我给官正同志的信中说:这个刊物是一位老同志介绍的,十一月出差广西时,借到几本不及细看,当好好一读。年轻同志思想解放、观察敏锐,也敢于发表意见,这些都是老年人应当学习的。我这绝不是客气话。历史、事物的发展,必然后来者居上。希望你们经常以你们的优势来补充我们的弱点,鼓舞我们前进。”

李铁映(前电子工业部部长):“青年历来是世代的先锋、号角,风尚如此,艺术如此,许多科学突破也是如此。社会的革命者,改革也不乏其人,那么在理论研究中如何呢?自然科学的理论大师爱因斯坦,创相对论二十几岁,马克思、恩格斯写共产党宣言二十几岁,可以说,几乎在所有领域中青年都是大有作为的,大有贡献。青年是未来是希望。民族的兴旺看青年一代的精神风貌。”

3,楚之杰(作者笔名):经济学博士,1984 年 11 月至 1987 年 6 月,《青年论坛》
主要负责人之一,现任武汉东湖时代科技发展公司总经理。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1031182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