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平:《胡耀邦与经济改革一百讲》序
今年是耀邦同志诞辰110周年,人们更加怀念他不世的业绩和永恒的人生。关于他在解放思想、拨乱反正、平反冤假错案方面的事迹,至今镌刻在人们的心碑,而他在经济改革方面的功业和贡献,则少有触碰,一个很大的历史性缺陷,就是十分缺少他在这方面的言行、文献与史料。本百讲则是一个以文献史料为主,有关这方面的系列事迹叙述。
《胡耀邦经济年谱(1975--1989)》是一部记述胡耀邦从“文化大革命”后期复出到他逝世这15年间,在经济领域的思想和业绩的编年体著作。年谱是在选用胡耀邦同志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并通过相关人物和事件背景的佐证,以时间为经,以活动、事迹和思想发展历程为纬,详实准确地记述了胡耀邦自1975年至1989年期间在经济领域的主要活动,充分反映了他在领导探索科学技术是生产力、组织领导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领导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领导发动农村改革、推动经济特区和经济改革等重大问题上的决策和实施过程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胡耀邦对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改革开放道路、对马克思主义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性飞跃进行了艰苦的探索,作出了重要贡献。年谱如实地反映了这一复杂而曲折的探索过程,记述了胡耀邦具有重要历史价值的经济思想、决策及所取得的成就。从这部年谱中,还可以了解胡耀邦在这一期间的工作和生活情况。
胡耀邦是20世纪80年代前期和中期党和国家的主要领导人和决策者,因此这部年谱在很多方面反映了这一时期党和国家的社会、经济进程,再现了中国这一时期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体现了胡耀邦领导中国拨乱反正、改革开放、探索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道路、实现中国现代化历史性飞跃而作出的重大贡献。
以胡耀邦组织写作和发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为开端,在全国掀起冲破僵化教条的思想解放运动,彻底将“以阶级斗争为纲”扭转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为中国的改革开放发展开拓出新的路径。其深远的意义在于,正是由此发轫,冲破长期被奉若神明的“计划经济”这个禁锢生产力发展的束缚牢笼,深化开展社会主义生产目的讨论,率先提出“打破体制垄断”和发展“商品经济”,从鼓励农村包产到户开始,推动农村发展多种经营、商品经济,又积极把农村改革经验引入工业领域,从此在全国各行各业掀起深化改革热潮。一些经济学家在回顾我国的改革史时,都认为胡耀邦作为思想解放的奠基者、经济改革的先驱者之一,历史贡献彪炳史册。
据当年在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工作的老同志回忆:上世纪八十年代,在胡耀邦担任总书记期间,共制定颁发二十余个启动农村改革进入翻天覆地辉煌进程的系列中央农村工作文件,胡耀邦在决策层发挥了关键的中枢作用,尤其是具有首开先河重要性的8个中央文件,即:标志包产到户政策初步突破的1980年75号文件;突破过去“以粮为纲”的僵化政策,倡导农村开展多种经营的1981年13号文件;标志包产到户政策全面根本突破的1982年1号文件,随后直到1986年连续发出五个中央1号文件; 原来也是准备作为1号文件发出的1987年的5号文件,也是胡耀邦领导了文件起草全过程,但由于突发去职事件,延后发出时改变了文号。正是由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经营制的全面推行,极大促进了我国农业的恢复和发展,推动农村发生了巨大变化:1985年农村总产值较之1978年增长了近3倍,1984年中国粮食总产量达到创纪录的40731万吨,比1978年增长33.6%。随着农业发展,农村产业结构日趋合理,林、牧、副、渔以及农村工商业产值均有所提升,农民收入也有了大幅度增长。1984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5元,比1980年增长85.5%。1978—1990年的12年间,国内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4.6%,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9.92%。这些增长是在国企基本变化不大,由之外的增量所贡献,其中主要归功于农村的包产到户与多种经营贡献巨大。而这恰恰是在国企“扩大企业自主权”的“体制内改革”未能取得成功的情况下,由胡耀邦发动和力推,通过“农村包围城市”另辟蹊径,引领和走活了推动全国经济改革的“一盘棋”。
中国著名经济学家、8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最初蓝图设计者薛暮桥同志,在总结中国经济改革进程时曾指出:
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在起步阶段,有两件事做得是很成功的。第一,在起步的最初几年(1979~1982年),我们把经济体制改革的重点放在农业方面,这一改革打破了农业长期停滞的局面,对整个国民经济的调整和体制改革,起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在当时形势下,首先重点抓农业的改革,是很正确的。第二,我们在推行国营经济体制改革试点的同时,加快集体所有制经济的发展,并允许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以及“三资”企业适当成长,发挥它们的补充作用,较快地形成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新格局。这对于社会主义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发育成长,起了重要作用,避免了改革过程中可能发生的经济萎缩或动荡,促进了整个国民经济在改革过程中蓬勃发展,日益繁荣。
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则指出:“文革”后经济体制改革是从扩大国有企业自主权开始的。在扩大企业自主权试验不成功、国有经济改革停顿不前的情况下,胡耀邦、万里在推动农村包产到户、多种经营、发展商品经济方面,通过一些变革性的制度安排,使民营经济得以破土而出和逐渐发展壮大,成为中国新的经济增长点。吴敬琏把这种改革战略叫做增量改革战略或边缘性、体制外改革,或叫薄弱环节突破。80年代、90年代中国经济改革和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与这一新的改革战略有很大的关系。
他们讲到的这些,恰如其分的彰显出胡耀邦在这些方面作出的绝无仅有的巨大贡献。本文《胡耀邦与经济改革一百讲》,即是对两位经济学家上述分析的详尽诠释和具体呼应。
另外需要特别说明的是,本百讲中有多篇文献是取材于中央党校内刊《理论动态》首发的文章。这是因为,自1977年3月耀邦同志受中央委托来中央党校主持工作之初,就在全党面临历史转折的重大关口,高瞻远瞩,着手中央党校的复校工作。他意识到,从思想上、理论上,政治上把被颠倒了的是非再颠倒过来,是一项十分迫切而重要的任务。他经过再三思考,决定在复校开学前首先创办一个内部刊物《理论动态》,供党内各级领导干部阅读,进行思想启蒙。按照这样的设想,耀邦同志挑选出几位有水平的同志,组建成精干的写作班子——“理论动态组”。在他的领导下,《理论动态》于1977年7月15日创刊。耀邦同志调离中央党校后,仍然直接领导这个刊物,直到1982年。
据《理论动态》组组长王聚武回忆:理论动态组,实际上是胡耀邦主持下的一个写作组。每五天出一期《理论动态》,每期刊登一篇理论文章,公历逢五逢十出版,风雨无阻。胡耀邦办这个刊物原因很复杂,如果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为了拨乱反正,推倒“两个凡是”,把“文革”中被颠倒的思想是非、理论是非、政治是非颠倒过来!
曾任理论动态组副组长、组长的吴振坤回忆:为了办好《理论动态》这个刊物,他在繁忙的工作中,为《理论动态》出了许多重要的文章选题,还出思想,指导文章写作,并亲自审阅定稿。后来,他在调离中央党校后的一段时间之内,大部分重要文章仍送他审阅定稿。《理论动态》刊登的文章,由于是在耀邦指导下写作的,很快就在党内外引起了强烈的反响。对于经济上的拨乱反正,耀邦是从农村工作抓起的,按他出的题目和思想写成的一组纠正有关农业和农村工作“左”的错误的文章,以“端正经济工作的指导思想”。1979年3月15日《理论动态》刊发的,也是按他出题目和思想写成的关于把计划经济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的一文,更是理论界较早提出“市场经济”概念的一篇重要文章。
理论动态组成员沈宝祥老师回忆:
《理论动态》刊登的文章,主要是胡耀邦同志亲自出题目,定下来了,由大家分工,分头写文稿。胡耀邦同志审阅批改文稿后,再经理论动态组集体讨论修改,逐句逐字斟酌定稿。可以说,不管哪个题目,谁写的文稿,其最终成果都是胡耀邦同志指导下的集体智慧的产物。他后来还特别对我们说:等我死了以后,你们可一定要替我记上一笔,胡耀邦,生前办过《理论动态》。
据理论动态组成员于吉楠回忆:理论动态组是胡耀邦同志于1977年6月组建的,工作上一直是耀邦同志直接领导和具体指导的。王聚武兼理论动态组的组长,吴振坤是副组长,成员还有沈宝祥、易之等同志。
2025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