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盛平:胡耀邦指导农委起草《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胡耀邦与经济改革(之二)

发布时间:2025-09-25 14:02 作者:盛平 浏览:42次

1981319日,胡耀邦指导国家农委起草并精心修改的《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完成并呈送中央。《报告》阐述了开展多种经营的客观需要及广阔前景,分析了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关系。指出我们的方针是: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开展多种经营;要发挥集体和个人两个积极性。

此前,198012月上旬,在湖南、江西两省调研农村多种经营的情况。《红旗》杂志198121日出版的第3期,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发表《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一文,全文9000余字,详细论述了农村发展多种经营的思路和具体措施。据红旗杂志编审同志著文披露,该文实际上是胡耀邦在视察湖南、江西两省,沿途调研、推动农村开展多种经营情况的谈话。[ 见《红旗》杂志第三期本刊特约评论员:《积极发展农村的多种经营》。即胡耀邦1980123日—10日在湖南、江西沿途关于多种经营的谈话,又见苗作斌《胡耀邦与《红旗》杂志》,《党史博览》2007-02-01]谈话指出:粮食生产要抓紧,同时必须狠抓多种经营。这应当作为一个发展农业生产的基本方针来提出。他的这些思想在32日的中央书记处第88次会议上提出后,得到很多人的赞同。会议讨论了国家农委起草的《关于多种经营问题的汇报提纲》,而该《汇报提纲》则是根据他的沿途谈话《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提供的思路和实践措施,梳理而成。会议决定:向全国发一个文件,以推动多种经营的发展。该谈话对国家农委《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的起草和形成,同样提供了基本思路和政策建议。

对国家农委起草的报告甚为满意,精心修改后,提交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获得通过;同时得到国务院总理赵紫阳的同意,决定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的名义,正式发布这个文件。330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因地制宜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通知》正式发出,同时转发国家农委《关于积极发展农村多种经营的报告》。[ 参见张定、严如平、唐非、李公天:《胡耀邦传1976-1989》第3卷(北京:征求意见稿,2008)。]

中央《通知》明确指出:搞好多种经营是发展商品经济的关键环节。没有充分发展的社会主义的商品生产,我国的农业不但不能实现现代化,就是摆脱困境也是不可能的。

《报告》指出:关于农村多种经营的发展情况,三中全会以来,随着纠正农业战线上“左”的错误和落实各项农村经济政策,农业生产出现了建国以来少有的好形势。粮食生产有了较大增长,一些主要经济作物和林、牧、副、渔也有可喜的发展。1980年棉花产量预计5300万担,比1978年增长22.3%;油料产量1.433亿多担,比1978年增长37.4%;糖料5.6亿担,比1978年增长17.6%。其他经济作物,除烤烟减产外,大都增产。猪肉产量增加19亿多斤。大牲畜年末存栏9537万头,比1978年增长1.6%;绵、山羊年末存栏1.9154亿只,比1978年增长12.7%。其他畜禽也都有所增长。淡水养殖比1979年增加4.7%。社队企业总收入5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过去那种只注重单一搞粮食生产,忽视经济作物和林、牧、副、渔以及其他多种经营的倾向,开始有所改变。两年来,农作物的布局和耕作制度,也作了一些调整。减少了一些不适当的粮食复种面积;相应地增加了一些经济作物播种面积;搞了一些退耕还林、退耕还牧。通过调整,降低了成本,减少了浪费,农民收入显著提高。粮食增产带动了多种经营,多种经营又促进了粮食增产,许多社队虽然遭到了几十年罕见的自然灾害,但受灾不见灾,出现了农民高兴,农村兴旺,一片欢腾的景象。

《报告》指出:开展多种经营是客观需要,两年来的调查研究表明,我国农业目前的生产结构、农林牧之间的比例还不合理,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调整过程。首先,人们对农产品的需求是多种多样的。多种经营发展得好,既直接影响农村集体和个人收入,影响轻工业的发展,又直接影响广大城乡人民生活需要。过去由于单打一,轻视多种经营,最后致使粮、棉、油、糖都要进口,至今人民的消费水平甚低。其次,我国人口多,耕地少,自然灾害频繁,技术装备落后,但我国国土辽阔,自然资源和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门路很多。这个条件就决定了我国必须在保证粮食增产的同时,积极开展多种经营,才能扬长避短,发挥地大人多这两大优势,克服耕地不多这一劣势。如果只在占国土十分之一的耕地上做文章,不在占国土十分之九的山区、草原、江河、湖泊和滩涂上打主意,农民就很难富起来。1979年人均收入50元以下的生产队占27.3%,难以温饱。实践证明,只有发展多种经营,才是农民由穷至富的必由之路。再次,农业生产有季节性,实行多种经营,可以做到全年各个时期对劳动力和生产资料的需要量相互均衡,使工作时间相互错开的部门配搭经营,以利于提高劳动力的利用率和生产率;可以做到因人制宜,人尽其才,使各有专长的劳动力都能各得其所,充分发挥作用,解决农村就业问题;可以以短养长,以副促农,加速资金周转,增加集体和社员个人收入。有利于创造良好的农业生态环境;可以增加出口物资,发展换汇能力。

《报告》说:过去多年来,对多种经营采取限制的办法。一个时期,甚至把多种经营当作资本主义来批,造成极大的危害。当前在农村中继续纠正“左”倾错误,进一步端正思想路线,是贯彻因地制宜原则、发展多种经营的前提。

《报告》指出:农村开展多种经营的门路广阔,我国山区丘陵面积大,占国土面积60%以上,资源丰富,到处都是宝。山区可以大量发展木本粮油、茶叶、水果和其他经济林木。现在我国油桐籽、油茶籽、生漆、柞蚕茧、核桃、板栗等都还未恢复到历史最高产量,潜力很大。我国原来是柑桔主产国,适宜种植柑桔的地区多于美国,从我国引种柑桔的美国,现在年产达1400万吨,而我国仅有67万吨。

一、我国植物资源十分丰富,全国大约有3万多种,除大宗经济作物外,大体上还有8大类:蔬菜类、果品类、药材类、花卉观赏植物类、热带作物类、林副产品及干果类、食用菌类、野生植物类等。充分利用这些资源,既可以为工业提供各种原料,又可以生产各种食品和日用品。要大力发展香料、调料、饮料生产,促进资源的开发利用。目前山区经济发展缓慢,主要是社队和群众的温饱问题尚未很好地解决。国家只要在粮食和资金上给予适当照顾,让群众缓过气来,同时注意发展山区交通,搞好购销流通环节,几年之后,就会见成效。

二、畜牧业,牧区草原有巨大的潜力可挖。须按既定方针,加强草原建设,实行合理放牧,提高生产率。同时应看到全国肉类的90%以上是由农区提供的,不仅猪和家禽基本上在农区,而且食草牲畜也大部分在农区。农区有10亿亩草山草坡,有2亿亩海岸滩涂,有15亿亩的农作物秸秆、糠麸,自然条件较好,劳动力多,而且农牧可以相互促进,群众迫切要求种植业、畜牧业同时并举,农户私人喂养容易推广。只要政策对头,并不需要很多投资,就可以较快地发展。目前我国牛肉、牛奶、牛皮供应都很紧张,如果能将草山草坡充分利用起来,饲养优良畜种,养牛就可成倍增长。

三、水产事业,近海捕捞已经过量,应坚决贯彻限制过捕的规定,以利资源的繁殖。80年代的水产事业,主要靠发展养殖,这一条必须肯定下来。目前,淡水养殖水面只占可养水面的55%,海水养殖只占可养水面的23.6%,不仅水面利用少,而且产量很低。池塘养鱼,广东省1979年平均亩产346斤,一些高产社队亩产超过千斤,而全国平均只有96斤。要力争在10年内,淡水可养面积基本上都利用起来,海水养殖面积达到可养面积的一半,并努力提高单产,保持我国水产产量的较大增长。

《报告》说:要正确处理粮食生产和多种经营的关系。解放以来,粮食增加两倍,解决了10亿人口吃饭问题,搞了大规模的农田基本建设,成绩很大,应当肯定。缺点是对经济效益注意不够。过去有些地方片面强调以粮为纲,在不适宜种粮食的地方也扩大粮食播种面积,甚至滥垦草原,毁林开荒,盲目围湖、围海造田,搞人造平原等,投资很大,费力很多,收益无几。这种不计成本,不讲经济效果的作法,使群众吃够了苦头,片面抓粮食是违背群众意愿的。我国的粮食生产还没有过关,粮食生产上不去,多种经营是发展不起来的,而且要影响到整个国民经济的全局。粮食生产不可掉以轻心,必须抓得很紧很紧。要纠正的不是重视粮食生产,而是单一抓粮食、忽视多种经营的片面性方针。要合理安排好种植业的面积,使粮食和经济作物保持一个合理的比例关系。就全国讲,要把粮食生产摆在重要位置上,粮食的播种面积要保持基本稳定,但不能因此而否定继续调整的必要性。有些同志担心调整农业布局减少了粮食面积,会影响粮食增产。从这两年的调整结果看,这种担心至少在目前还是不必要的。第一、近两年的调整确实减少了一部分粮食面积,但所减的都是那些过去盲目扩大的复种面积。这部分复种面积因条件不适合,并不增产甚至减产,有些虽然增了产,但因为生产成本过高,反而减少收入,出现所谓高产穷队,群众意见极大,难以为继。再从扩大经济作物面积来说,扩大较多的是油料作物,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利用盐碱地多种向日葵。北方扩大甜菜面积大多也是利用这种土地。这是有利而无害的。第二、农作物产量不一定随播种面积增加就一定增加,随播种面积减少就一定减少。这两年许多地方的经验证明,只要真正因地制宜,安排得当,把相应的措施跟上去,面积虽然减少一点,粮食仍然可以增产,甚至增得更多,而且多种经营也带动起来了。第三、发展多种经营的门路是多方面的,不等于只是发展经济作物。很多经营并不要占用土地。即便经济作物也有许多是根本不占用农田的,不影响粮食产量,多种经营反过来为发展粮食生产提供了很好的生态环境和条件,所以应该放手发展。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调整农作物布局,使之合理化,是农业生产上的一项战略任务,必须坚定不移。但是,步子一定要稳,特别是在种植面积上的调整,更不可过猛过急。无论粮食和经济作物,都要把着眼点放在努力提高单产上,不要只在面积上打主意。总的要求是:千万不能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

《报告》强调:发展多种经营需要进一步解决几个问题:

(一)各地要做好本地区资源调查、生产配置的区划规划。充分发挥本地区的优势,因地制宜地制定出发展多种经营的计划。在支农资金和物资的使用上,要把扶持多种经营作为一个重要的方面,并在经营管理上给予具体指导。要结合发展多种经营,依靠集体经济的力量,发展小城镇建设。这不但是城乡商品交流的需要,而且对向农村传送先进的科学文化,改变国家整个经济布局,逐步缩小城乡差别,都有非常深远的意义。

(二)政策要相对稳定,及时兑现。三中全会以来中央制定的一系列政策,如对各项农副产品的奖售政策,鼓励和支持群众发展家庭副业的政策,以及去年制定的棉粮挂钩、糖粮挂钩等一系列的政策,对多种经营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应当保持相对稳定。其中有些政策,如社员家庭副业、自留地、自留山,以及社员个人植树等政策,要通过立法,长期不变,使群众安心地种植和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刚刚作出的《关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若干问题的决定》,对我国林业建设逐步走上健康发展的轨道,具有重大意义,必须坚决贯彻落实。

多种经营门路很广,大多数可以分散经营。各地应在坚持以社队办或社队联办为主的同时,积极鼓励和支持社员发展家庭副业和自留地种植业,并允许“自留人”,即每个家庭可以有个把人专门从事家庭副业,经营自留地。有条件的地方,自留地高限可达耕地面积的15%。适当扩大自留地的好处很多,一是可以充分利用辅助劳力;二是可以增加农副产品的花色品种,补充市场的需要;三是可以发挥并提高农民的技术专长;四是可以增加农民的收入;五是利于备荒抗灾。要逐步对某些农产品的价格作适当调整。1979年提高18种主要农产品收购价格后,没有提价的品种,如烤烟、油桐籽等,相对说来,就不如种别的作物有利,影响农民的积极性。近两年来,各地实行专业承包到组、到户、到人的联产计酬责任制,对发展多种经营,收到了显著的效果。实践证明,专业组、专业户的形式,是在我国目前生产水平下发展专业化生产,提高经济效果的好办法。

(三)发展多种经营同粮食生产一样,需要靠科学技术。从种养业上说,首先是要培育和推广优良品种。近几年来,我国良种牲畜培育工作,已初步建立了体系,目前特别需要加强推广工作。在种植业方面,现在种子杂、乱,退化比较严重,病虫害增加,对产量影响很大,需要有计划地建立一些原种场、良种繁殖区。其次是解决好畜禽和鱼虾的饲料、饵料问题。30年来,由于饲料的改进,肉鸡饲养周期缩短了一半,饲料消耗减少了一半。在20年间,肉牛饲养周期平均缩短了5070天,饲料效率提高了20%。今后应特别加强饲料工业的建设,提高饲料利用效率,使我国有限的饲料生产出更多的产品。再次,做好动植物保护工作。现在畜禽疫病和植物病虫害对生产影响很大,新疆每年因各种疫病死亡的牲畜即达六、七十万头。全国棉花因病虫害产量损失15%以上。需要采取有力措施,尽早控制对畜禽危害严重的疫病;控制严重危害林木的病虫害;基本控制农作物害虫。

(四)要解决好加工、储藏、运输问题。多种经营主要是商品生产,农民最大的顾虑是怕卖不出去。30多年来,我国在发展多种经营上,有些项目一哄而上、一哄而下,“少了到处叫,稍多就不要”,这个教训是深刻的。产生这个问题的原因很多,其中有个重要因素就是目前产品的加工、储藏、运输都不适应要求,收购工作也需要改进。我国农副产品加工工业很落后,有不少方面还是空白。国外很重视食品工业,一些国家主管农业的部门就叫农业和食品工业部。发展食品加工工业,不仅可提高农副产品的利用率和价值,还可大大减少储藏和运输的困难。要解决产、供、销的协调问题,还要开展国内外市场预测,根据各地具体条件做好生产安排。要大力推广合同制,使国家和农民心中有数。有些农副产品的价格允许浮动,用以调节生产。要保护竞争,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把经济搞活。

《报告》指出:发展多种经营牵涉的方面很多,除与生产、供销部门有关外,还与计划、财政、税收、银行、物价、物资、工业、交通、科研、工商行政管理等部门有关,要共同努力,加强具体指导和支持,使之有一个较快的发展。

《报告》最后强调:我国有8亿勤劳智慧的农民,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按三中全会路线、政策办事,经过二三十年的努力,一定能使我国长期形成的单一粮食生产为主的生产结构和以粮食为主的食物结构,发生一个较大的变化,建设一个农、林、牧、副、渔全面发展,农工商综合经营,环境优美,生活富裕,文化发达的新农村。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