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庆全:张培森:为张闻天总书记正名(四)
我们应该怎样对历史负责
张闻天这个历史人物,延安整风清算党内路线时就是批判的重点,庐山会议后冤案17年直至逝世,光整他的专案材料就满满40多包,因此关于他的历史可以说很长一个时期被搅得连基本事实都面目全非。
就拿遵义会议前后的张闻天这段历史来说,从庐山会议批他开始,就一直流传这样一些说法:一是说他的转变完全是被毛“争取”过来的;二是说变换职务之事,是张自己提出来的,甚至说他是“自己想当”中央领导;三是上台之后又说他对“未参加军事指挥不满”,以致“反毛”。然而人们过去有所不知的事实是,张早在苏区时期就曾经是在中央正式的会议上,唯一起来同“左”倾错误领导进行了面对面斗争的中央核心领导人;红军长征出发前夕和途中的危急时刻,又都是他主动找毛谈话,并支持毛的主张。以他当时在党内地位和他原有的思想基础而言,应该说遵义会议之前,他同毛双方是一个合作和互动的过程。至于说当上总书记,现在才终于弄清,是会上选举了他,他还没有当场肯接受,后来又是在什么情况下才终于接受的呢?人们又有所不知的是,红军离开遵义之后,正是毛直接指挥的第一次战斗(土城战斗)遇挫,可以说吃了一次败仗,被迫转兵扎西(威信),在外有追兵,内部新的军事指挥又遭到怀疑的情况下,他才终于临危受命。更不为人知的是不但在扎西转兵之际,他以总书记身份通过传达遵义会议决议方式进一步支持毛泽东的军事路线,及至攻打娄山关二占遵义进一步显示了毛的军事才能之后,又是张亲自提议毛为“前敌总指挥”。诚然张不是军事家,没有参与当时具体军事指挥,然而却不能说他不懂得军事战略,现在人们有所不知,他就在长征出发前夕发表一篇董老(必武)称之为“战略社论”的重要文章,其中明确提出了红军(一)要采取依照具体情况决定“进攻、反攻、防御以至退却”;(二)要认清中国革命战争“不是几天几月甚至几年能完成”的长期性和地域的不平衡性;(三)要了解战略转移的目的是“保持主力的有生力量”,以便在新的有利条件下粉碎敌人的“围剿”的三大战略思想。可以说后来整个长征完全证明了这三条战略思想的正确。如果了解了以上这些基本事实,谁又能相信前面那些不实之词呢?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张闻天冤案的平反,和中央批准的张闻天文集、传记和年谱的陆续出版,应当说上述混乱状况已经得到不少澄清;然而由于种种历史的原因,张闻天的真实历史被埋没得太深太久,以至时至今日有关他的一些重大史实仍然存在着严重混乱。笔者印象很深地记得杨尚昆在他1997年的那次谈话中,对于那些不了解张闻天历史的同志曾发出这样的感慨:“看来(还)要给张闻天拨乱反正。”
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当然不能单凭他的职务,长期以来又流行这样一种说法,张闻天这个人物,遵义会议后这段历史的主要作用就是保证毛的路线“畅行无阻”,说得好听一点,一切都听主席的,说得不好听一点,就是一个仅仅是主持日常工作的傀儡而已。如果事实果真如此,关于是否是总书记问题就只是一个简单的史实之争,确实意义不大。然而究竟事实是否真的如此呢?
先就拿1935年转变党的政治路线的著名的瓦窑堡会议来说吧,过去人们根本不知是张闻天主持召开的,现在党史书上终于写上这一点。然而至今也仍然很少有人知道,这位总书记在这次会议之前又为会议做了哪些思想上的准备。事实上还在长征没有到达陕北之前,他就在自己的文章中纠正了过去苏区时期那种笼统“打倒一切帝国主义”的“左”的口号,向党内发出要更高地举起反日旗帜的号召[1]。尤其不为人知的是在红军刚进入陕北后中央举行的第一次政治局会议(吴起镇会议)上,他就在讲话中从对当时西方发生的意大利入侵埃塞俄比亚事件的分析出发,提出当前世界有面临二次大战的危险,从而提出一个重大的战略思想,即“变保卫苏区”的战斗为“直接的民族革命战争”,换言之,就是要将反“围剿”的内战转变到抗日战争的轨道上去,指明这是长征结束后“我们的新任务”。及至他率领中央机关进驻陕北瓦窑堡之后,便又紧接着著文,在全面阐述新形势的基础上,提出要把“运用统一战线策略”放到党的“中心问题”的位置上来。此时毛泽东、周恩来正在前线作战,当捷报送到中央后,他又立即致电毛周,提出释放被俘军官,着手做争取东北军的统一战线工作。接着在爆发一二九、反日新高潮到来的背景下,他便乘国际代表张浩来到陕北传达国际七大的东风,不失时机地主持召开了这次重要会议;而他所亲自起草的并得到会议通过的《瓦窑堡会议决议》,在党内立即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成为继著名的“八一宣言”之后的,又一份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史上的重要历史文献。
再拿1936年具有重大历史转折意义的西安事变来说吧,应当承认共产国际在中共制定和平解决方针上有着重要影响;然而人们却很少知道作为党的总书记的张闻天,在这次事变中所始终表现的冷静坚定的战略远见。就在事变发生的第二天(12月13日),中央紧急召开政治局常委扩大会议商议对策,由于是突发事件,共产国际尚未有明确指示,在与会同志几乎都同意报告人“除蒋、审蒋”的意见的情况下,作为会议主持人的张闻天力劝大家“慎重考虑”,“不要急躁”,并提出了与众不同的主张:“尽量争取南京政府正统,联合非蒋系队伍”,“我们的方针:把局部的统一战线,转到全国性的统一战线。”当时列席会议的冯文彬同志在回忆当时情景时曾亲口对笔者说,这次小范围的会议上,毛张曾经发生一次激烈争论,毛甚至冲着张说:让历史去作结论吧!而后来事态的发展完全应验了张的远见,事变的和平解决成了扭转整个时局的关键,长达十年之久的内战终于停止,这就为后来实全民族团结抗日创造了最重要的前提和条件。
仅仅从以上这一些事实就可以看出张闻天绝不是那种唯唯诺诺的庸碌之辈,更要看到的是,这位主要领导人不仅在事关政治路线问题上,表现出一个战略家的杰出政治智慧;而且这位公认作风民主的领导人,在他主持中央工作时期建立起一套集体领导的党内民主制度,开创了前所未有的中共党内民主的新时期。历史充分表明他是相当成功地履行了他自己的职责,成为中共党史上名符其实的一任好的总书记,其表现出的历史作用也是无人所能代替的。如果竟以种种似是而非的理由,来抹去这样一位重要领导人的这样一个重要职务,实际上就抹去了党史上的一个非常重要时期的一片极其重要的历史。如果历史是这样,还能算是真实的、完整的历史吗?
来源: 徐庆全与八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