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年12次赴深圳勾勒特区政策轮廓
作为当年国务院特区办主任,谷牧最初创立的特区包括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四个市,但深圳发展得最成功,从1980年到1990年的10年中,他到深圳12次,足迹几乎遍布深圳的每寸土地。在深圳人的心目中,没有谷牧,就没有深圳特区,也没有深圳的今天。
“谷牧为深圳特区建设与发展立下了汗马功劳,深圳人民永远不会忘记他!”昨天,闻听谷牧去世消息,原深圳市接待办主任张国英很激动,他说,谷老是深圳改革开放的坚定支持者,与深圳领导和人民心心相印,同呼吸共命运,渡过了重重难关。
也许不少年轻的深圳人还不太熟悉这位改革开放的元老,但以张国英为代表的老一辈深圳人,却对谷牧怀有无上的敬意与怀念。正如原深圳市委常委、市委副书记林祖基所说,如果说邓小平是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那么谷牧就是总工程师。小平思想,就是靠他来实施的。深圳特区的设立和发展,都是他一手具体实施和指导。
人们不能忘记,在深圳特区最艰难的时刻,就是这位老人,顶住重重压力,为特区的未来坚持了方向。
考察西欧五国,受到震撼创建特区
老一辈改革开放的领导人大多有相同的人生历程:前半辈子闹革命,后半辈子搞改革。谷牧也不例外,在晚年要面对一个巨大的转变,那就是从搞政治变为搞经济,有着山东私塾学习经历的他洞明了孔儒学说的中庸与入世哲学,思想解放、善于学习。
“文革”结束后,分管经济工作的副总理谷牧带领着中央派出的第一支考察队伍考察了西欧五国,西方国家的先进与当时国内现状形成巨大反差,使谷牧一行感到震撼,他大胆提出了向西方学习、引进技术的建议。后来在叶剑英、聂荣臻等老帅的支持下,邓小平大力支持他搞特区。
1979年,谷牧勾勒出了特区政策的轮廓,描述了“特殊政策”与“灵活措施”的定位,在深圳、珠海、汕头、厦门设立特区,之后又有了14个沿海开放城市,以及珠三角和海南特区等概念。
每年,谷牧都会到深圳一两次,他住得最多的是迎宾馆的桂园。至今,原接待办副主任陈新兰都记得,谷老来时,她还是个小萝卜头,为这位威严又亲切的老人忙前忙后,但他每次来都很忙,没见有什么休闲活动。
据深圳文史资料记载,1979年至1988年10年间,谷牧先后12次到深圳特区检查指导工作,特区几乎所有重大决策都是在他的参与下制定和实施的。
特区最艰难时,他顶住重重压力
在建立特区之初,不少人持反对意见,是谷牧以法规性文件确定了特区的合法地位。而对深圳特区的设立,他考虑的是深圳毗邻香港,对外经济联系最好,有可能最快,因此有意划得大一些。这个预言后来成为现实。
但后人了解不多的是,特区一路走来,经历了重重困难和压力。1981年,由于走私现象的出现,反对改革的声音越来越大,甚至出现了“深圳除了国旗是红的,别的什么都没有了”的话,而谷牧领导的特区办则在次年成立了,并发出了一份专讲特区工作的文件,后来被称作“新50号文件”,这个文件进一步明确了特区的性质和功能作用,深圳人当时还为此放鞭炮庆贺。
在原深圳市接待办主任张国英记忆中,谷牧在深圳开了几次特区工作会议,每次都会说要坚定改革开放的信心不动摇。对于梁湘、李灏等市领导,他也鼓励他们要坚定不移向前走,不能因为这个舆论那个舆论就退缩。
原深圳市委常委、市委副书记林祖基当年还是市委秘书长,他常在谷牧来深圳时根据指定的提纲准备特区建设情况的相关材料。“那10年中,他经常来深圳,来的目的就是搞调查研究,看特区建设中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林祖基说,谷老了解的主要是特区发展过程中需要中央解决的重大问题,从政策层面给予支持。
原深圳市副市长、原深圳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广镇也对谷牧了解经济工作和实际情况,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印象十分深刻。谷牧一生能坚守“常识”和“理性”,并且在他身上体现了儒家的“中庸之道”,因此在完成改革开放的历史使命之后,被称为“明白人”。
张国英记得,1989年春,他到深圳考察,在渔农村与农户交谈,他问一位老大娘现在最关心的是什么,大娘说是大家不闹事,村民团结,继续像现在这样,他夸大娘说得好,“你们都是改革的受惠者,说出了自己的心里话,深圳人民感恩改革开放,说明改革开放还是要继续。”
一直到1990年,谷牧在开完特区工作会议后接见香港大公报、文汇报的记者时还说,希望你们通过报纸宣传改革开放、明确方向,不要宣扬糊涂观念,说这个变那个变。由于当时撒切尔夫人已经与邓小平签署了香港回归的协定,香港居民人心不稳,许多人都想移民离开,所以,听到此话触景生情,有记者感动地说:老人家你说出了香港人民的心里话。
怀念谷牧
他主张改革开放,是改革开放主要倡导和领导人,是很好的一位老同志,现在他离开了我们,对改革对国家都是很大的损失。
———原深圳市委常委、副市长罗昌仁
20年前,他经常来深圳,我也经常见到他。但当时我只是市委秘书长,与他都是工作上的接触。我感觉他是个很平和的领导,思想敏锐、善于学习,而且能虚心接受别人的批评意见,如果有错别人也可以提。
———原深圳市委常委、市委副书记林祖基
记得第一次见到他,是在1984年,当时他与胡耀邦同志一起来深圳。在后来1985年、1986年的特区工作会议上,我也都见过他。虽然没有深入接触,但从会议讲话可以感觉到,他是一个并不墨守成规、讲话明白浅显的领导,也非常了解经济工作和实际情况,注重调查研究、实事求是。
———原深圳市副市长、人大常委会主任李广镇
谷老是山东人,爱好书画,交了很多文人朋友,他爱好收藏砚台,大概都有四五百只,全放在一间大房里,我去过他家几次,看到满屋子都是砚台。我希望他带着他心爱的砚台,一路走好。
———原深圳市接待办主任张国英
谷牧在深圳
3000万元贷款成特区建设酵母
谷牧同志逝世,让广东人民十分哀痛。因为广东的改革开放事业,尤其是特区建设,倾注了谷牧的大量心血。作为广东经济特区早期的主要拓荒者,吴南生深情追忆谷牧:
1980年7月27日,一场大暴雨把罗湖一带淹成一片汪洋泽国,我和来参加深圳城市规划的专家租住的新园招待所被水淹至腰际。这时,我们和工程师们都住在一起,不断探讨有关(深圳)规划大大小小的问题。工程师们粗略估算一下,深圳特区光搞“五通一平”,每平方米最少要投资90元以上,第一期开发4平方公里,最少也要投资10亿元。根治罗湖水患需要巨额资金。
我为钱而发愁,深感“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我于是找到谷牧,提出没有“酵母”做不成面包,深圳现在还没有条件向国外贷款,能不能给点国家贷款,作为酵母?谷牧当即答应可以帮助要点贷款,并询问用途及还贷方法。
我介绍:第一步在罗湖开发0.8平方公里,每平方米投资90元搞“五通一平”,要7000万元。开发后,可以拿出40万平方米土地作为商业用地。每平方米土地收入5000港元左右,总计可以收入20亿港元左右。
谷牧是位建设行家,认为我提出的这一做法切实可行,答应先帮助贷款3000万元。我喜出望外,对谷牧说,有了“酵母”,特区的建设可以做到不用国家的投资了。
(据《广东改革开放决策者访谈录》)
要万家灯火,也要满天星斗
“作为一位老的特区工作者,我在深圳工作了8年。谷牧同志作为指导特区工作的中央领导,每次来深圳我们都有见过,有时他一年来几次深圳。有时我去北京也 有 见 到 ,对 谷 牧 我 是 有 感 情的。”原深圳市副市长邹尔康昨日向记者表示,谷牧同志高龄去世,他感到很惋惜。
邹尔康回忆,上世纪80年代初期深圳的工作环境比较艰苦,谷牧来到深圳,蚊子扑面而来,晚上办公,伸手一抓全都是蚊子。“靠近深圳河一带蚊子非常多,南头的苍蝇多,这是当时深圳的写照。”据介绍,当时深圳办特区的基础很薄弱,工农业总产值只有1.7亿元,财政收入只有1700万元,人口才30万。邹尔康形容谷牧是“改革开放前线的总指挥”,谷牧在艰苦的环境下具体地指导特区建设,从一开始的特区建设到特区的发展,谷牧花了很大心血,排除了很多困难。
“80年代初期,困难很多,当时深圳只有500部电话,我打长途电话都要去邮局排很长的队。”邹尔康说,深圳当时想和香港电报局合作,但是中央有关部门认为这样做可能会泄密,一直没有同意,谷牧同志也没有办法,直到1983年当时的总书记胡耀邦解决了这个问题。
邹尔康回忆,1982年的一个晚上,谷牧在深圳开会,晚上在市委大楼的天台谷牧看到,香港万家灯火,深圳黑咕隆咚。当时深圳的空气很好,满天星斗也非常漂亮。谷牧当时说,希望深圳有一天也有万家灯火的景象,依然能看到满天星斗。谷牧期望在注意发展经济的同时,把环境保护好。邹尔康表示,现在谷牧走了,大家努力把环境治理好也是对谷牧的一种回报。
采写:本报记者 刘晓燕 吕婷
摄影:本报记者 郭现中 翻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