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吴敬琏:改革本质之问,市场主导还是政府主导?

发布时间:2025-09-09 15:17 作者:吴敬琏 浏览:85次

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1978年以来,中国在经济体制改革领域纵深突破,成就斐然,为中国经济腾飞奠定了制度基础。时至今日,经济改革依然有诸多难啃的硬骨头。房地产、社会保障、国企、地方债务、行政审批、国有银行、资本市场注册制、收入分配机制、法治化、教育、城市化等领域仍存在不少挑战,改革既是破解这些难题的不二法门,也是释放进一步增长空间的根本路径。

刘鹤在《没有画上句号的增长奇迹》一文中指出:

——经历文化大革命一代人的痛苦磨难和深刻思考,为改革开放准备了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认同,也准备了充足的人力资本资源。全民族对经济利益与政治利益、创新与激励、权威与民主、中国与世界等问题的理性认识,则是历史给予中国极其宝贵的国家财富。和历史上大部分崛起的国家一样,中国经历了危机催生复兴的历史过程。比俄罗斯幸运的是,中国领导人在关键的时刻选准了经济起飞的战略方向。

——深化改革是解决中国全部问题的关键所在。强大的改革共识创造了增长奇迹。到了今天,利益关系的复杂化使思想和政治的复杂程度提高,中国作为大国开放经济的内部改革必然与国际利益不可避免交织一体。未来推进改革需要新的社会共识,既有来自左和右两个方面的挑战,也出现了自满的天国情绪,最多的电视剧是古老帝国的繁荣,但推动改革和这些自满浮躁情绪格格不入,需要建立真实的危机感和自我批判精神,进入思想解放的精神状态,推动形成新的改革共识。

95岁高龄的吴市场吴敬琏先生长期倡导并努力推进市场化、法治化改革,是中国整体改革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2025816日下午,由东方出版中心主办的《吴敬琏集》新书分享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行。吴敬琏先生专门录制了长达15分钟的视频致辞。吴敬琏说:

——我们今天在改革上的成就和仍然存在的缺点,都不是当前突然发生的,而是多年的变动留下的历史积淀。所以,不了解历史,就很难理解当前。正像人们通常都认为是马克·吐温说的那句名言:历史从不重复,但是它们经常会押同样的韵脚。随着环境的变化和人们思想的变化,历史的细节不会原样重复,但是这些细节背后的本质属性、所反映的社会发展规律,却是具有常驻性的。所以,我们在了解过去的时候,不能停留在对于具体现象的简单描述上,而要从它所反映的事物本质和发展规律去进行分析,得出有益的结论。

——改革初期,对于改革目标的体制模式和改革战略的选择,当时提出的不同方向、不同方案可以说是五彩缤纷,让人感觉眼花缭乱。可是,就本质来说,它们不外是两类。2013年的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可谓一语中的——改革体制选择的要点,就是正确地处理政府和市场的关系。而处理这个关系,实际上就是决定在稀缺资源的配置中,到底是市场起决定性的作用,还是政府起决定性的作用。所以,不同方案、不同路线之间的争论和博弈,就在这两种方针、两种路线之间展开。

——1985七五计划提出三项主要的改革:第一是建立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的企业,第二是建立竞争式的市场,第三是建立以间接调控为主的宏观经济调控体系。为什么要通过这三个最主要的改革,来把市场经济体系建立起来而且能够有效运转?是因为这个经济体制的主要功能就是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而市场经济之所以能实现资源的有效配置,原因就在于它通过自由竞争所形成的价格体系——这个价格是由供求的关系决定的,也就是所谓物以稀为贵。这样一个价格体系,就能够在自由自主的交易中引导资源流向效益最高的地方,实现供求的平衡,同时给企业以动力和压力,实现企业的优胜劣汰。

——我自己是在旧体制下成长起来的经济学家,因此,即使参与到改革开放大潮以后,旧体制的影响并不是一天就消除的。所以在我(六本书的)这些论述里面,前后论点、论断并不是完全一致的。保存历史的原貌,使读者能够看到作者的心路历程和思想演变的轨迹,也许也能够给有心的学者一点启示。

一切历史都是当代史。在改革步入深水区的今天,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国内外环境的急速变化,原本清晰的一些改革问题重又变得面目模糊起来。此外,如果我们认识不到问题的根源,就容易陷入以行政化手段求解体制性问题或者只管治标不问治本的误区,导致在一些问题上周而复始长期打转转,最终错失解决问题的最佳机会窗口。

认知决定行为。重温吴敬琏先生参与经济改革的心路历程,对我们厘清改革思路、明晰改革方向是大有裨益的。

来源:中智智库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