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八十年代的风:胡启立与大学生谈心对话(一)

发布时间:2025-11-03 22:03 作者: 浏览:39次

一九八五年二月二十七日下午,飞絮般的雪花正为中南海披着银装素裹,二十多位出席北京市学生联合会第一次代表大会的代表走下一辆乳白色旅行车,有说有笑地踏着瑞雪来到西楼会议室。共中央书记处书记胡启立、中共中央办公厅主任王兆国、教育部部长何东昌、中共北京市委书记李锡铭、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锦涛、国务院副秘书陈俊生等,与这些青年学生热烈握手,互致新春祝贺, 会议室里顿时欢声笑语,充满了亲切、欢乐的气氛。

一、任

今天请你们来,一是向你们正在召开的学联大会表示祝贺,二是想听听大家还有些什么要求和希望。咱们采取有问有答、互相探讨、随便聊天的方法谈一谈好不好?

好!”“行!

胡启立同志几句开场白,使学生们更加活跃起来。同学们知道,胡启立同志过去长期从事青年工作,担任过全国学联主席、共青团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青年联合会主席,对青年学生是非常了解和熟悉的。他是青年学生的知心人,同他在一起是不必拘束的。

我代表首都近七十万大中学校的同学,感谢各位领导同志对我们的关心。北京市学联主席、中国人民大学学生会主席张建明第一个发言说:“从这次联大会反映的情况看,广大学生都有在改革中成才的心愿,都十分关心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希望尽多地了解这两方面改革的情况,盼望这两方面的改革搞好。

胡启立高兴地说:“青年人朝气蓬勃,思想活跃,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党、国家和人民对广大青年学生寄予厚望,希望你们关心大事,了解全局,好好学习,成长为新的一代良才,肩负起振兴中华的重任。

他深情地告诉同学们,中共中央和国务院正在着手进行科技体制改革和教育体制改革文件的起草工作,两个文件都已有了草稿,正在进行修改。他说,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为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和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的大提高,开辟了广阔的道路。今后我们事业成败的关键在于人才。要解决人才问题,一方面要放手使用和提高现有的人才,同时,必须面向未来,以应有的远见和魄力,从现在起就采取切实有力的措施,为九十年代以至下个世纪初叶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大规模地培养新的合格人才。

胡启立说:“我们事业的发展,需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各行各业的能工巧匠,精通业务的服务员、营业员,掌握先进技术的技工和技师,需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能力的厂长、经理、工程师、农艺师、 经济师、会计师和其他经济工作人员;还需要造就数以千万计的能够坚持社会主义方向,掌握人类文明成果,适应新技术革命要求的教育、科学、技术、医务、理论、文化、新闻、法律、外事、军事等方面的工作者和各方面的党政工作者。这个任务是伟大而又艰巨的。

教育体制改革,就是要为占人类人口四分之一的中国从贫穷落后的状况翻身而培养人才。这就是我国教育体制改革面临的总任务。

二、改

为什么说教育体制非改革不可呢?对此,胡启立与同学们一起回顾了三十多年来我国教育事业发展所走过的曲折道路。他首先肯定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教育事业所取得的成绩。他指出,解放初期,我们对大中学校进行了接管和改造, 在高等院校进行了以院系调整为契机的教育改革,把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教育事业转变成为社会主义的教育事业,逐步建立起适应高度集中计划体制、适应以重工业为中心的经济建设要求的教育体制,奠立了后来我国教育体制的基本模式。

应当看到,三十多年来,由于广大教育工作者的辛勤努力,我国的教育事业有了很大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今天战斗在我国各条战线上的千百万有文化的劳动者和各方面工作的骨干力量,绝大部分都是我们自已的学校培养出来的,不看到这一点是不对的。

但是,胡启立意味深长地说:“正象高度集中的经济模式不能适应后来经济的发展一样,反映这种经济体制的高度集中的教育体制,也日益暴露出种种弊端。不改革这种教育体制,就不能适应今后我国经济的发展要求了。

他回顾说,从五十年代后期开始,党和毛泽东同志曾提出教育要革命的口号,有过它的积极方面。但是,由于这种教育要革命是在阶级斗争为纲的指导思想下进行的,它不仅没有触及教育体制弊端的要害,没有推动教育事业更好地适应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反而使的东西愈加发展起来,到了文化大革命,这种的东西发展到极点,走到否定知识、 取消教育的极端。十年动乱的结果,使我国教育事业遭到严重破坏,广大教育工作者受到严重摧残,耽误了我国整整一代青少年的成长。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经过指导思想的拨乱反正,我国教育事业得到了恢复和相当大的发展,但是,教育工作中的的思想影响还没有完全克服,也没有来得及从体制上进行改革。因此,要从根本上改变我国教育事业不能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状况,中央认为必须从教育体制入手,有系统地进行改革。所以党的十二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经济体制改革的决定中, 自提出了教育体制改革的问题

三、改什么?

改什么?胡启立告诉同学们,经过中央和教育部门深入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各方面的意见,认为我国教育体制有几方面的主要弊端。一是国家对学校统得过多、管得过死,再加上条块分割,使学校缺乏应有的自主权,压抑了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束缚了社会各方面办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二是由于传统思想和劳动就业等制度弊端的影响,形成了唯有上大学才有出路的社会风气,有的同志形容这种情况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争上大学。因而,把学校、家长、学生的注意力都吸引到上大学和片面追求升学率上来,结果降低了基础教育的质量,削弱了经济建设大量急需的职业技术教育,造成了教育结构的失调;三是由于上述两方面的原因,又造成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专业设置过于狭窄,这就不同程度地脱离了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胡启立解释说,目前,只有百分之二十几的高中毕生升入大学,能上大学的人只占同龄青年的百分之四点几。同时,职业教育又很不发达,经济建设迫切需要的中等人才技术又非常缺乏,使人才结构失调,造成极大的浪费。这种状况怎么能适应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呢?

胡启立意味深长地说:“有的国家把中等职业教育视为他们国家经济起飞的秘密武器,这是很值得我们深思的。高级科技人才是需要的,但更大量需要受过良好技术教育的中级、初级技术人员和熟练的技工。为了我们的经济起飞,我们急需发展职业技术教育。

胡启立指出,根据我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 针对我国教育体制存在的主要弊端,这次进行教育体制改革的基本任务应是:

——改革管理体制,实行简政放权;

——改革相关的劳动就业制度,调整教育结构;

——改革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专业设置。

要经过改革,把那种争上大学的旧格局转变成为在加强基础教育的基础上,实行多渠道、多层次办学,使职业技术教育和普通教育结合并举的新格局,使各级各类学校教育能够适合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多方面需要,使学校和广大师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发挥出来。

胡启立充满信心地说:“这场改革搞好了,我们的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一定能够更加生机蓬勃地发展起来,就能达到多出人才、快出人才、出好人才的目的。

这时,同学们都兴奋地笑了起来。

四、怎样改?

北京市学联主席张建明反映:从这次学联大会交流的情况看,各院校同学都十分关心教育体制改革,每个院校的学生都觉得社会上改革搞得很热闹,而自己学校的步子太慢。

胡启立笑着说:“同学们都是受教育者,关心教育体制改革是理所当然的,教育体制改革也需要听取同学们的意见。大家的心情是可以理解的。

胡启立说:“但是,教育体制的改革是件极其复杂、需要长期解决的事情,因为教育的周期长,不改革不行,急于求成或采取简单粗暴的办法更不行。正如胡耀邦同志讲到解决我国其他一些问题时说得那样:急也急不得,慢也慢不得,’'不得,右也右不得。教育体制改革必须积极而慎重地、有计划有步骤地进行。

谈到教育体制改革的复杂性,胡启立说:“据我们估计,在教育体制改革这个问题上要发表意见的人,恐怕比在经济体制改革问题上发表意见的人要多,因为首先是教育问题涉及的面宽,它涉及到千家万户。我国光中小学生就有大约两亿,在校大学生也有一百四十多万。这么大的数量,加上家长,面就更大啦。所以,对教育体制进行改革,必须更加广泛地征求意见,不但要征求国内各方面的意见,还要征求某些国外友好人士、专家,包括华裔学者的意见,尽量把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文件起草、修改得好一些。

胡启立诚挚地希望同学们发挥主人公精神,投身教改工作。他说:“大家是学校中的受教育者,对教育体制、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专业设置,有直接的感受和体会,对教育工作中好的经验、存在的不足、弊端和缺点,也有直接的感受和体会。你们不光有教改的要求和积极性,也有条件提出好的意见。教育部门应当认真听取你们的意见。

胡启立强调,教育体制的改革一定要扎扎实实,要立足于四化建设的需要,不能单纯追求文凭,不能搞花架子。他举例说,有的地方和单位,为了拿文凭,为了提职、提干,就随便办起个文科的什么业余大学,松松垮垮,每学期每人交上五十元钱,两年混个文凭了事,这很不可取。

(未完待续)

本文原标题为《议大事、懂全局、抓学习、做准备——胡启立与首都大中学生代表座谈侧记》,本文是第一节。

来源:八十年代的风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