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与开放

行运君:改革开放之初的经济挑战(1979-1981)——改革起源

发布时间:2025-10-31 14:13 作者:行运君 浏览:82次

经济发展、尤其是改革之路,从来都不平坦。甚至改革的源头,就来自当时经济面临的巨大挑战。在同样面对不少经济挑战和困难的当下,回顾改革来时路和曾经经历的诸多挑战时刻,有助于我们吸取经验,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首先从改革的源头说起,回顾1979-1981年期间的经济挑战和解决手段。

“四三方案”和“八二方案”巨额投资导致中央财政巨额赤字

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美关系开始走向缓和,利用这个契机,经周总理提出、毛主席同意的“四三方案”开始上马,即投资43亿美元,引进欧美国家的轻工业体系,包括化纤、石化、化肥等26个项目,从1972年开始兴建。“四三方案”改变了我国重工业为主的工业体系,在当时是非常必要的,但也消耗了大量的财政积累。1974年,我国财政赤字就达100亿元人民币,而当年全国财政收入仅800亿元。

华国锋上任后,1977年推出了更大规模的“八二方案”,原计划投资65亿美元继续引进项目,到1978年时更扩大到180亿美元。后来响当当的宝钢、仪征石化等企业都是在那时建设的。

1978年,我国投资增长21.9%,其中基本建设投资增长31.1%,工业基本建设投资增长55.8%1979年进行了调整,但投资额并未下降,1980年投资又增长7.8%,成为建国以来投资规模最大的一年。

1978年,我国外汇储备只有1.78亿美元,财政收入约1100亿元,但当年财政赤字突破150亿元,1979年连同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军费开支,财政赤字突破200亿元。因此“八二方案”被当时的人称为“洋跃进”,给中央财政造成了极大的压力。

中央财政高支出不堪重负

在花大钱投资的同时,城市和农村的福利支出同样依靠中央财政。

由于建国以来的“高积累低消费”,导致城市和农村的生活都很苦。197812月以后,政府开始提供大量的福利和补贴,包括给职工发放奖金、改善职工住房环境、提高农产品收购价、贫困地区免税等。例如1979-1981年期间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财政就多支出约542亿人民币。

雪上加霜的是,从1974年开始的第三次上山下乡,大约1200万人插队,这时要回城了。回来以后,大龄男女青年满大街走,没有足够的就业岗位,又都荷尔蒙过剩,之后就出现各种各样的事件,这也导致了后来出台的两个"严打"(严厉打击刑事犯罪,严厉打击经济犯罪)。

于是,一头是高投资,一头是高支出,叠加大量失业隐患,不管是财政状况、还是社会安定局面都遇到极大挑战。

中央实施经济调整政策

19794月,中央提出“调整、改革、整顿、提高”的方针,部署经济调整,认为主要问题是积累和消费总和超过国民收入可供使用额。邓小平、陈云提出,“基本建设要退够”、“一毛不拔”、“消灭财政赤字,银行不增发票子”“速度退到5%4%都可以”,党中央国务院采取了一系列紧缩投资的措施,减少一批项目,带来1979年至1981年投资和GDP增速下降。经济增速从1978年的11.7%下降到1981年的5.2%,固定资产投资增速从1978年的22%下降到1981年的-10.5%

虽然投资支出少了,但福利补贴支出、潜在失业问题如何解决?于是便有了我们熟悉的改革开放。

靠改革解决财政压力、解放生产力、扩大内需

——财政减压力

改革发端的标志——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了。安徽小岗村农民私下包产到户以后,经过几年的争论,国家正式发文承认,允许农民承包土地,“交够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不用和以前一样,低价卖给国家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对财政来说,原来要维持百分之十几的农村投入,“大包干”之后,财政支农支出下降到不足 3%

——企业“拨改贷”

过去,财政拨款给企业,全部收益也由财政拿走,这就是全民所有制。实施"拨改贷"改革后,财政不拨款了,企业要去银行贷款。既然企业靠银行贷款,还本付息之后的收益也改为企业所有,这就是“利改税”,企业留利交税即可。

——生产力得到解放

当时出现了艺高人胆大的厂长、老师傅们,承包效益不好的工厂,甚至有人在全国各大城市承包工厂,要搞“承包托拉斯”。没工作的千万回城知青,在大街小巷摆摊做起了小买卖。城市市民开始开店做个体户,只要不违法犯法,给国家交税,卖什么东西国家都不管。

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短短几年时间,粮食产量从6000亿斤增长到8500亿斤,农村有了积累,激发了农村消费需求,解决了城市产品积压问题。乡镇企业的异军突起也解决了大量的就业。城市经济搞活也使数千万没有工作的人有了饭碗。这同时提供了大量税收,缓解了当时财政入不敷出的局面。

1982年,经济增长速度已经恢复至9.1%,主要比例关系趋于协调,

财政赤字减少到25.5亿元。这次应对经济挑战的成功,不仅促进了经济发展,还为经济体制改革创造了宽松环境。

这一轮应对经济挑战的特征:改革从需求和供给两方面发挥显著作用

这轮经济下行之所以只持续了很短时间就迅速复苏,是因为放权让利的市场化改革和比较公平的收入分配、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保障了这一时期国内消费和投资需求强劲增加,使紧缩措施退出之后很快恢复正常增长。

——需求面:收入增长较快、分配公平,扭转了“高积累、低消费”的局面,产生了强劲的国内需求。通过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减少征购数量,开放农村市场,提高企业工资标准,允许民营和个体经济发展等改革措施,延续了较为公平的收入分配格局,基尼系数只有0.3左右。有利于消费迅速增长。消费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1978年的63.5%上升到1981年的70%80年代居民消费年均增长15.3%,与GDP增长保持同步,一直保持着强劲内需。

——供给面:这是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开始转型的时期,过去积累的非商品化资产(尤其是各类生产主体)开始进入市场,激发了供给潜力。改革前,国有企业主要集中在基础性、战略性领域,消费工业发育不足,改革开放后,过去积累的大量非商品资产开始进入市场,激发了供给潜力。

改革的大幕展开,宏大的历史进程已不可阻挡,前路上既有波澜壮阔,也有急流险滩,之后的挑战,我们一幕幕来回顾……

参考资料:

江宇:改革开放以来三次经济下行的成因及治理

温铁军北大演讲:新中国的八次危机

温伯陵:改革开放以来,中国都是如何度过经济危机的?

来源:行业命运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