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春秋

陈剑:赫鲁晓夫——有争议的改革家

发布时间:2025-09-11 14:16 作者:陈剑 浏览:460次

今天是公元2025911日,是苏联前领导人尼基塔·谢尔盖耶维奇·赫鲁晓夫(18944—1971911日)去世54周年。当代中国人,对这一名字,既耳熟能详,又毁誉参半。

赫鲁晓夫,195393日当选为苏联共产党中央委员会第一书记,他在这个岗位上工作了11年之久。196410月被解除党内外一切职务,从此淡出政坛。至1971911日因心脏病于莫斯科逝世。

赫鲁晓夫是在苏联政坛上留下诸多印记的领导人。他在担任苏联最高领导人期间,主持进行一系列改革。他是苏式社会主义体制最早的改革家,以最早打破斯大林模式尝试的改革。赫鲁晓夫的改革,对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中国的政治和经济体制改革,实际都起着很大借鉴作用。赫鲁晓夫,也是对中国十分友好的领导人。这篇短文,就此作一些简要分析。

一、政治改革:打破个人崇拜与平反冤案

赫鲁晓夫在政治改革上的贡献,就是打破个人个人崇拜与平反冤案。中国改革开放初期,胡耀邦平反冤假错案,与其有高度相似之处。

1、批判斯大林

1956年苏共二十大上,赫鲁晓夫通过秘密报告揭露斯大林时期的暴政与错误,终结个人崇拜,强调集体领导原则。这在当时苏联社会主义阵营,无疑是石破天惊,其震撼力度空前,促使人们思考。

2、平反冤假错案与法制重建

斯大林时期大清洗导致数百万人受迫害,大量案件未得到公正处理。斯大林去世后,受害者家属及社会舆论强烈要求平反,赫鲁晓夫揭露了斯大林独裁与滥权的真相,为受害者恢复名誉,被视为拨乱反正的进步举措

作者点评:

对斯大林的个人崇拜进行否定十分必要。这是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其意义之大,在那个时代怎么说都不为过。但对斯大林整体评价,需要慎重。全盘否定,似乎不妥。问题是,哪些需要否定,哪些则需要肯定,既是一门领导艺术,也是保持苏联党的凝聚力重要内容,更是一种实事求是态度。

而平反大量的冤假错案,建设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是历史纠偏的必要步骤,无疑是赫鲁晓夫重大的历史功绩。

二、经济、行政体制改革

一是农业改革,取消集体农庄强制征购制,提高农产品收购价格,允许发展家庭副业,刺激农民积极性,取消国营拖拉机站,赋予集体农庄自主权;大规模开垦荒哈萨克斯坦和西伯利亚荒地。

二是工业改组,调整斯大林时期过度侧重重工业的政策,通过管理权下放,扩大地方经济权限‌1957年废除中央部委直接管理,将全国划分为105个经济行政区,推行国民经济委员会制度。

三是行政体制改革,通过精简机构:裁减90多万行政人员,中央专业部从52个精简至25

四是干部制度:试行任期制和轮换制。

此外,在住房建设方面,大规模建造预制板房,缓解住房危机;提高养老金标准,缩短工作时间,有利于民生改善。

作者点评:

无论是农业改革和工业改组,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的经济改革都十分类似。都是为提升农民和工人的积极性,放松管制,释放经济活力的体现,实际效果促使了苏联的民生经济得到改善。而行政体制改革,增加居民住房,提高养老金标准,通过减少部委和行政人员,有利于减少民众和社会的负担。

三、国际关系,推动美苏缓和

外交领域,推动首脑会晤,试图通过和平政策缓和美苏关系。有利于避免冷战和热战。

四、与中国关系,不能忘记他对中国的援助

当下很多中国人,对赫鲁晓夫印象不佳,甚至评价很低。当然有其原因。但在俄罗斯和前苏联百年历史中,赫鲁晓夫或许是对中国最友好的领导人。在其执政时期,赫鲁晓夫至少在以下几方面展示了对中国友好,给中国提供了大量帮助。

一是给中国经济援助。中国一五计划期间(1953-1957年),苏联共援助156个工业项目,这是中苏友好合作的重要成果。虽然这些援助的主要内容并非赫氏提议,但几乎都是在赫鲁晓夫任期实施的。而‌156个工业项目中,1954年补充的15项项目内容,则完全是赫鲁晓夫倡议并实施的。赫鲁晓夫对中国的援助援助涵盖了众多关键领域,比如工业建设方面,为中国提供了大量的技术、设备以及专家指导。19549月下旬,赫鲁晓夫首次访华,率领着70人代表团到中国访问,向我国馈赠了一份极为厚重的大礼,除了包括了15项补充项目,还涵盖了从经济建设到技术交流,从文化合作到军事互信等方面内容。

需要说明的是,苏联对中国经济援助,在苏联国内也有很多不同意见。赫鲁晓夫毅然决然地不顾众多反对的声音,坚决对我国予以援助。在他看来,援助中国就等同于援助自己。

二是把旅顺港彻底归还给中国。1898年沙俄通过《旅大租地条约》强占旅顺港,1904年日俄战争失败后,被日军占领。1945年《雅尔塔协定》中,苏联以对日作战为条件,重新获得旅顺港使用权,并通过《中苏友好同盟条约》合法化驻军。苏联将旅顺港视为不沉航母1950年,毛泽东去苏联访问,要求斯大林归还旅顺港,斯大林却找各种借口推辞。1954年赫鲁晓夫上任后的首次访华,就同意苏军从旅顺海军基地撤军。这标志着中国彻底收回远东战略要地,奠定独立外交基石。

三是帮助中国制造原子弹。赫鲁晓夫时期,派大量专家来协助中国研制原子弹。正是有了苏联专家鼎力相助,中国原子弹技术上取得了飞跃式的进步。

四是三年大饥荒为中国提供粮食。1961年,由于中国自身问题,导致三年大饥荒,赫鲁晓夫提出给中国粮食援助(100万吨粮食,还有50万吨的古巴糖)。

不容否认的是,在赫鲁晓夫时期,中苏从蜜月期到,走向对立,仅用了几年时间。这其中,有多少是赫鲁晓夫的责任,又有多少是中方的责任,还需要做认真分析,非这篇短文能够厘清。

赫鲁晓夫与俄罗斯历任领导人一样,都有浓厚的大国沙文主义意识。赫鲁晓夫的一些行事风格和决策,有时过于激进和自负,表现出骄傲自大的特征。在处理国际事务中,他没有充分考虑到国际关系的复杂性以及其他国家的利益和感受。在中苏关系方面,他在意识形态领域强行推行苏联模式,不顾及中国的国情和实际需求,在外交事务中表现出大国沙文主义,赫鲁晓夫提出的的长波电台联合舰队提议触碰到了中国主权底线,这些行为伤害了中苏之间原本良好的关系,导致两国关系不断恶化。

问题是,中方呢,中方究竟有怎样的责任?从目前史料看,当时中方领导人实际是看不上赫鲁晓夫。在中方领导人来看,斯大林去世后,国际社会主义阵营这面大旗,赫鲁晓夫扛不了,谁更合适,当然是中方领导人更合适。这样一种认识,就必然在各方面有所反应。例如,在意识形态方面,中方就需要强占话语权。以九评为例,20世纪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中期的十年间,中苏之间发生了一场大论战,其中在1963年至1964年论战高潮期间,中国党相继发表了九篇评论苏共中央公开信的文章,史称九评。如何看待九评,邓小平观点十分明确。大论战实际上包括了两个不同性质的问题,一个是党和国家关系上反对老子党指挥棒的问题;一个是意识形态上的争论问题,即九评所争论的什么是马克思主义、什么是修正主义等这类问题。邓小平认为,在前一问题上我们是对的;在后一问题,即意识形态争论的问题上,这方面现在我们也不认为自己当时说的都是对的,双方都讲了许多空话,今后不能再搞了。

来源:常态发展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