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反对来得很迅速
一方面,新闻媒体十分关注。文章公开发表后的第三天(即5月13日),又有15家地方报纸转载。到5月底,全国先后有三十多家报纸转载。
有人这样形容文章的作用和冲击:“全国人民的思想活跃起来了。中国,就像一个疲惫瘫软的旅人,突然服用了兴奋剂,一下子又恢复了青春活力,马上生机勃勃起来。”
另一方面,反对意见也来得很迅速、很尖锐。
5月12日,《人民日报》转载这篇文章的当天,正在报社值夜班的胡绩伟,在晚上11点接到了时任《人民日报》总编辑的一位老同志的电话。他说:“这篇文章犯了方向性的错误。理论上是错误的,政治上问题更大,很坏很坏。”“文章否认真理的相对性,否认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文章是提倡怀疑一切,提倡真理不可信,不可知,相对真理不存在,真理在开初提出时不是真理,要经过实践检验后才是真理。这是原则错误。”“这篇文章在政治上是要砍倒毛泽东思想这面红旗,是很坏很坏的。”
胡绩伟立即向胡耀邦通报情况。第二天(5月13日)下午,胡耀邦在家里召开理论动态组会议。
首先由胡绩伟介绍那位老同志给他打电话的内容,然后进行议论。胡耀邦联系自己参加革命的经历,既有些生气又有些激动地说,我怎么会反对他老人家(毛主席)呢!他很有感触地说,把学术争论、理论争论一下子上升到政治上,斯大林的时期是这样,我们党十几年来也是这样!
在这次会上,针对某些人的无理指责,一些同志提出,必须公开批驳。胡耀邦想了想,支持这个意见,并出了个题目,叫做《历史潮流滚滚向前》。
胡耀邦说:这篇文章要从真理越辩越明谈起,阐明历史潮流是无法抵挡的,历史潮流滚滚向前。他认为:我们的民族经历了“文革”如此深重的大灾难,反面教育如此之深痛,在今后几十年,若再重复这种灾难与倒退,人民是定难饶恕的。这是不以某些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他具体地提出,北京的问题不解决?天津的问题不解决?河南的问题也捂不住了。他说,社会往往在倒退以后实现大跃进,他列举了世界和中国历史的许多例子,提出必须写一篇文章,说一下这个辩证法,把历史潮流怎么不可阻挡这个问题讲透一点。这实际是从历史发展规律批评“两个凡是”。
但也有人对新闻界特别是胡耀邦施加了很大的政治压力,他们批评特约评论员,几次点了胡耀邦的名。
5月13日晚,当时的《红旗》杂志总编辑给刚从外地回北京的新华社社长曾涛打电话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这篇文章新华社转发了,这是一篇错误的文章。曾涛当即回答,我看没有错。
5月17日,当时主管中央宣传工作的中共中央副主席汪东兴在一次小会上指责这篇文章“实际上是把矛头指向毛泽东思想。我们的党报不能这样干”。并责问“这是哪个中央的意见?”同时,他批评新闻单位不是“高举毛主席的旗帜”,还斥责登这篇文章的负责人“没有党性”,提出“要查一查,接受教训,统一认识,下不为例”,并要求中宣部“把好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