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两篇文稿捏合而成
胡锦涛指出:“1978年5月10日中央党校内部刊物《理论动态》首先发表经胡耀邦同志审定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5月11日,《光明日报》以特约评论员名义,公开发表了这篇文章,新华社向全国转发。一场规模宏大、内涵丰富、影响深远的关于真理标准问题的大讨论,在全国轰轰烈烈地展开。”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一文,是由两篇不同的文稿捏合而成的,第一篇是南京大学胡福明的《实践是检验一切真理的标准》,第二篇是中央党校孙长江的《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孙长江的文章写作开始于1978年二三月间。孙长江根据胡耀邦研究党史的指导思想,认为有必要就真理必须由实践来检验问题,进行比较深入的论述,以便澄清一些糊涂认识,发给学员参考。题目就定为《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讲“唯一”,是根据列宁所说“理论的符合于现实是理论的唯一标准”而来。在征得当时的中央党校副校长马文瑞的同意后,孙长江便动手撰写。大约在1978年3月,孙写出初稿后,曾送吴江、韩树英、王聚武和孟凡征求意见,吴江认为还不成熟,需要修改。
胡福明的文章是《光明日报》理论部哲学组组长王强华的约稿。1977年7月底,胡福明写成初稿,9月初便投寄《光明日报》。报社经过五次修改,准备在1978年4月11日的“哲学”专刊上发表。《光明日报》新任总编辑杨西光在审阅这篇文章的清样时,敏锐地意识到这篇文章在当时那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的分量。
杨西光刚从中央党校毕业,在校期间,他参加了党史学习的大讨论,参加过胡耀邦主持的关于这个问题的座谈会,听了胡耀邦主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的讲话,所以对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个问题,有着深刻的认识,还写过这方面的学习心得,其中明确提到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反对“两个凡是”。
因此,他见到胡福明的文章后,立即决定:(1)把这篇文章从“哲学”专刊上提出,放在第一版,但需要作较大的修改,要针对在理论和实践关系问题上的一些混乱思想,作比较充分的论证;要进一步触及当前理论上的拨乱反正、冲破禁区的一些现实问题,提到理论和思想路线上来批评、阐述,使文章更有指导意义。(2)争取耀邦同志的支持,请中央党校的同志帮助修改。
使《光明日报》和《理论动态》这两个刊物联系起来的关键人物是杨西光和孟凡。
杨西光和孟凡是老战友,私交甚密。1947年,两人都在华东野战军的政治部材料科工作,杨西光任科长,孟凡是副科长,彼此就很熟悉。1979年9月,杨西光在中央党校第一期高中级读书班学习期间,当时任中央党校理论研究室副主任的孟凡曾多次带他到胡耀邦处,交谈十分融洽。杨西光到《光明日报》以后,同孟凡也经常有往来。
有一次,杨西光找孟凡说,最近胡福明投来一篇稿子,是讲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的,但不够成熟,须进一步加工。对这篇稿子,在编辑部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认为,这篇稿子要是发表了,会引起震动,不能发表,慎重点好;另外一种意见认为,这稿子很重要,主张发表,主张发表的人中有理论部负责人马沛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