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耀邦三赴云南调研
胡耀邦三赴云南调研
胡耀邦一赴云南调研
时间 1980年10月22日--1980年10月28日
地点 云南省大理永平、保山、思茅、西双版纳、曲靖、红河
陪同人
10月23日下午,耀邦同志在云南省领导安平生等人的陪同下,到保山视察工作。耀邦同志到保山地区,他的一个调查题目是考察中国小集镇的现况与发展。杨善洲在等耀邦同志到来时,而那时正值小麦播种季节,杨善洲在办公室呆不住,就去了板桥公社的田间,他索性挽起裤腿,下田帮忙干起农活来。总书记来了,地委工作人员赶紧去田里叫他,他才一身泥水地急忙赶回来,到宿舍换了件他最好的中山装。他的宿舍和办公室相连,他满身泥土的样子让胡耀邦亲眼看到了,亲切地说:“像你这样朴实的地委书记不多了!”胡耀邦还送给杨善洲一副对联:“心在人民原无论大事小事,利归天下何必争多得少得。”这句话后来成了杨善洲毕生的追求和座右铭。
到合影时,挽起的裤脚还未完全放下杨善洲闪在一旁,被胡耀邦一把拉到身边,说:“这才是你的位置”。摄影师为后人留下这一帧生动、朴实的照片。合影照片中有13个人,有一个人双腿的裤脚是挽起来的。谁会在正式场合挽起裤脚照相呢?这张照片里就有这样一个人,他就是当时云南保山的地委书记杨善洲同志。
胡耀邦步行青龙街
接着,杨善洲并陪同胡耀邦视察当时保山最大板桥公社(现为板桥镇),在青龙街上缓缓步行。当时青龙街仅有很少几家店铺在开门营业,显得冷冷清清。胡耀邦同志边走边询问集镇建设和商业发展状况,当看到农民李克昌家办了一个乐器店,出售小提琴、板胡等乐器时,他高兴的说:“不错!”
当时的板桥公社还在青龙街上的古寺“三教寺”里办公,胡耀邦同志从街头走到街尾,随即走进板桥公社大门,看到古寺飞檐上的卫星电视接收天线(那时还没有有线电视),胡耀邦同志感兴趣的问:“接收效果好不好?”。看到房子陈旧,接着又问:“这房子是什么时候盖的?”板桥公社党委书记杨宗林如实作了回答,并汇报说:“板桥公社从事商业经营的多,1958年以后都务农去了”。胡耀邦同志当即说:“集镇繁荣要靠商业,不发展商业,农村经济不会繁荣。”当得知板桥公社大小春粮食平均单产达到850多公斤,人均总收入170多元时,胡耀邦同志说:“粮食产量算是提高了,但各项工、副业的收入不多。”
在座谈会上,杨善洲在座谈会上向耀邦同志提出:“全区的小集镇,原来属于非农业人口搞商业的有3000多人。这些人现在成了农业人口,能不能现在就恢复吃商品粮,让他们专门经营商业?”为何有此问题呢?当时,保山坝区由于推行了农业生产责任制,劳力大有剩余,农田人均半亩,现在劳力1.5万人,农忙时还有9000人在外搞建筑业,农活并未受影响。
耀邦同志有个算账的习惯,他当即和身边的秘书粗略算了全国的一笔账,结果是惊人的:全国集镇中要恢复吃商品粮的农业人口,要有三四千万人!旧体制的力量强大,但堤坝必须冲破!耀邦同志过去对这一问题有过思考,这时他缓缓回答道:“不能全部恢复。吃农村粮,搞商业,逐步恢复的办法好。”最后,他对云南省委的领导说:“对于集镇,有两个办法。一个是由公社来管,发展手工业、服务业等;一个是吃粮在生产队,作为生产队搞多种经营的农工商的一部分,用经济办法来搞。”这应该就是农民自带口粮经商务工进市场的滥觞。浙江的义乌、农港都是农民自带口粮搞起来的新城区。
在板桥公社的座谈中,耀邦说了个观点:“集镇繁荣要靠商业,不发展商业,农村经济不会繁荣。我们过去有些政策不太正确。”当公社汇报说板桥公社大小春粮平均亩产达到1700多斤,人均收入170多元时。耀邦同志接过话说:“粮食产量是算高了,但各项工副业的收入不多。”
“要搞自己地方的风景画挂,不要都挂外地的。”
在板桥公社座谈一个小时后,胡耀邦总书记一行于18时下榻保山行署宾馆。晚饭后,胡耀邦同志在行署宾馆西二楼会议室听取地委、行署领导汇报。胡耀邦同志看了看新建的宾馆问:“是什么时候盖的,蛮讲究的嘛!”中共保山地委书记杨善洲回答:“粉碎四人帮以后盖的。”胡耀邦看到会议室四壁挂的都是外地的风景画,就说:“你们地区有没有风景名胜,要搞自己地方的风景画挂,不要挂外地的。”
宾馆是接待往来保山各界人士的地方,是对外宣传的重要窗口,挂上有关保山风景名胜区的画图,实际上就是宣传保山自己。挂了外地的,是在为别人做宣传,也等于说保山寡山薄水,没有好看的、好玩的。“要搞自己地方的风景画挂,不要挂外地的。”就是要突出地方特点,凸现人无我有的魅力。胡耀邦同志一句话,道出了地方外宣工作的基本原则,也指出了保山在宣传工作上的不足,至今仍是我们做好宣传工作的指导方针。
“开慢些,别赶群众”
不扰民,与民一家,是胡耀邦同志极为鲜明的性格。与那种行则警车开道,将正在通行的大道突然封闭,令来往车辆顿时挤作一团,眼看着三五辆车子无视红绿灯一路呼啸而过的作法相比,胡耀邦作为领袖人物,却在车行受阻时对驾驶员交待:“开慢些,不要赶群众。”体现了胡耀邦与人民血肉相连之情,更让人由衷敬仰。
胡耀邦在思茅考察,看望慰问某部队基层官兵
10月24日——26日,胡耀邦到西双版纳视察。在视察热带作物研究所时,胡耀邦说:我们搞科研,一定要考察照顾当地作物的利益。胡耀邦建议在此立周总理纪念碑[1961年周总理和缅甸误努总理在此会晤],1985年建立此碑,由说明碑、视察碑和会晤碑三部分组成。
耀邦同志到西双版纳视察工作,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州长召存信向耀邦同志汇报了州里的情况。从谈话中,他感到,耀邦同志非常关心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指出自治州的代表大会可以按照宪法的规定制定一些适合本民族特点的条例,加强各民族团结。那时,西双版纳地区的国营农场和地方农场的关系一度比较紧张,对此,耀邦同志尤为关切。他说:农垦部门要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生产,使他们尽快富裕起来。
胡耀邦同志回到北京后,立即召开了相关会议,研究农村小集镇建设问题。并在1980年11月23日在各省、市、自治区思想政治工作座谈会议上作了题为《做一个彻底的唯物主义者》的讲话,他在讲话中指出,“现在我们还有一些小镇,破烂不堪。云南的保山县有一个板桥公社。粮食单产高,1700斤,确实是个好公社。板桥镇原来的600户中,有120户是从事手工业、服务行业的,很热闹,现在一看,差得多了。我们的国家。经过了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民主改革、后来又经历了文化大革命,小集镇里的住户,有许多搞农业去了,很多小商小店没有了。现在我们要发展商品经济,小城镇不恢复是不行的。”
1980年12月,《红旗》杂志刊出评论员文章,开篇就以板桥镇的落后状况为例,提倡在全国范围内加强小城镇建设。
70岁胡耀邦二赴云南调研
时间 1985年2月10日--1985年2月24日
地点云南省文山,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昭通,大理白族自治州,丽江,怒江傈僳族自治州,保山,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临沧、思茅,楚雄彝族自治州,昆明
陪同人
]陪同耀邦考察云南的情况 :
与彝族乡亲一起过年
飞机是2月10日从北京起飞,在昆明机场降落。胡耀邦没有下机,接上云南省委书记安平生和省长普朝柱等,直飞文山军用机场。文山是壮族、苗族自治州,又是与越南交界的前线,当时中越战事还未结束。胡耀邦原打算去前线看望官兵,因故改为把部队师级以上的领导召到文山。耀邦同志对他们说:“我们是打越南霸权主义,不能欺侮越南老百姓。我们要对他们好。打仗是暂时的,人民友谊是长久的。”精华同志说,“这几句话给我的印象特别深。”
我说:“这恰是耀邦的率真。他是大地之子,人民之子,是当代真正植根于人民的伟人。他有一颗平常心,永葆常人态——这正是他与那些装腔作势,摆出一副伟人状的‘领袖’的根本区别。”精华同志接着说:“你说得很好!耀邦同志对百姓对人民,就是有一种真情实感。这是靠装装不出来的,靠演也演不像的。”
2月18日,胡耀邦来到云南旅游名胜楚雄视察工作。在下榻的云南旅游名胜楚雄州招待所里,胡耀邦听取了州委的汇报,兴致勃勃地观看了反映彝族风情的电视录相,深为云南旅游名胜楚雄彝州群众纯朴热情的歌舞所感染。为了具体了解彝族群众的生活境况,也为了表示对他们的关怀和挂念,胡耀邦决定深入彝村,看望彝族村民。在挥笔为云南旅游名胜楚雄龙江公园和云南旅游名胜楚雄彝族自治州博物馆题名后,2月19日,农历甲子年大年三十中午11时20分,他乘旅行车在滇西的崇山峻岭间奔波二百多公里,到了楚雄州禄丰县山区干海资办事处的一个彝家村寨——普家村。全村家家户户喜气洋洋,男女老少欢喜若狂。他们上山采来了青翠的松枝,在村头搭起了彩门,挂起了欢度春节的红绸布标,呈现了一派红红火火的节日气氛,按照农家办喜事的最隆重的迎宾礼节,他们还在晒场上搭起“青棚”,铺上厚厚的青松毛,采来火红的马樱花,准备献给尊贵的客人。胡耀邦一行在云南楚雄州县党政领导的陪同下,来到了普家村,同彝族男女老少共度春节。顿时山寨锣鼓喧天,鞭炮轰鸣,男女老少载歌载舞,夹道欢迎,彝族姑娘献上了马樱花。当胡耀邦一行来到晒场迎宾棚时,彝族群众向客人献上米酒,胡耀邦双手接过,深情地喝了一口,连声说:“谢谢!”客人们都端起了酒碗,顿时全场欢呼声此起彼伏,在一片欢潮热浪中,跳起了跺脚舞。
当时伍精华还不知道凉山彝语和这里的彝语是否相通,便端起碗作喝酒状,问道:“这怎么说?”众乡亲答:“只拍叨”(喝酒)。伍精华兴奋道:“我的彝语和你们的相同。”耀邦乐了,全场爆发出快乐的笑声……
伍精华用彝语向彝族群众问候后,胡耀邦用特地从北京带来的果脯招待大家。边吃边关心地询问彝族群众的生活状况,问他们全年收入有多少,盖了新房没有,春节是否杀年猪。大伙无拘无束,争先恐后地向总书记介绍情况。当听到全村78户380人,生活一年比一年有所提高,去年有18户盖了新房,今年除一家独人外,家家杀了年猪,有的一户杀了两头,吃粮、吃肉都不愁时,几乎家家都有人挖小煤窑,有的一家四口收入近三千元,有的一家八口收入近八千元。大家高兴地说,党的好政策使彝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总书记很高兴,又询问了全村近期的发展规划,要他们放开胆子干,走多种经营的道路,通过各种途径把生产搞上去。耀邦满面笑容地祝他们在1985年取得更大的成绩。
第二天(2月20日),正月初一,耀邦同志又到昆明东风体育馆参加了团拜会,同云南各族人民共庆新春佳节。精华同志告诉我:耀邦同志主政七年,有六年的春节是在基层和老百姓一起过的,这次算是第五次了吧。
寺庙里遇到小和尚
精华同志又讲了一段耀邦上昆明西山华亭寺见到小和尚的故事,其中可以看到耀邦对宗教的态度。
伍精华讲述:到昆明,他和安平生陪同耀邦一起到西山华亭寺。华亭寺有个小和尚,四川人,曾当工人,和厂里闹矛盾,一气之下到华亭寺当了和尚。当时宗教政策还未落实,寺庙还属文化局领导。有个文化局女同志在管理。设有一个小卖部,卖茶,卖小商品。
小和尚看到北京来人,便借机埋怨道:“把裤衩晾在经堂,把火腿晾在经堂,泰国佛教代表团来了说:僧不像僧,庙不像庙。中央副(胡)主席还说,‘要尊重信仰自由’!”
安平生说:“你说的副(胡)主席就是他。”(指耀邦同志)小和尚听后,马上跪下去,作拜佛状,起身后就把老和尚找出来。小和尚击鼓,表示寺庙有了大事。当时管这个寺庙的女同志也在,耀邦同志说了她几句,她连头都不抬,继续织她的毛线。
耀邦问:“你们和寺庙关系怎么样?”“和尚调皮得很。”她拉长了声调说。
耀邦问:“你是哪里人?”“昆明人。”她小声地回答。
耀邦说:“昆明人很文明的嘛。”那女同志马上放下手中的毛线,说:“我说的调皮是指小和尚,不是指老和尚。”
耀邦对那女同志说:“这些和尚是我们的同胞,是自己人,不要把他们当成外人,更不要把他们当成敌人。他们和我们只是信仰不同,都是自己人。”
耀邦又对安平生讲:“你们要给这些和尚做一身衣服,平时可不穿,有代表团来了要接待嘛。你看,现在穿得破破烂烂的。”他还说了一些话,意在指示安平生和省委同志要好好落实民族和宗教政策。
第二天,大家到石林参观,耀邦同志在家准备第二天厅局级干部会的讲话稿,伍精华在省委统战部和民委召开的座谈会上传达耀邦在华亭寺的讲话精神。传达后,一位迪庆藏族自治州的干部提出:我们迪庆州有一个寺庙,贺龙元帅长征经过那里时,还为它题了寺名,“文革”中被破坏了。藏族百姓要求恢复,但总不让恢复,我们藏族人民可伤心了,希望你向总书记说一说。伍精华讲述到这里,感叹道:“信教的人,心理状态一般人难以理解。为什么他们可以虔诚到顶礼膜拜,甚至愿为之奉献一切,乃至生命的地步。只有理解他们,才能真正尊重他们。不理解,不尊重,怎么能够做好宗教工作呢?”“我很快把情况向耀邦同志反映了。耀邦表示:应该恢复。耀邦同志如此理解和尊重宗教信仰,虽然他是个无神论者,但他有崇高的认识境界,有广阔的胸怀,堪称真正懂得宗教和信仰的中央领导人!”
题词之后,耀邦的名字曾一度“消失”
云南片马地区各民族人民曾有两次大规模武装抗击英国侵略者的占领。一次是1900年,一次是1910年至1927年间。后一次更得到全国人民的声援,逼使英国政府不得不承认中国对片马的主权。这段中缅人民共同抗击侵略者的历史,也成为中缅人民胞波(亲戚)情谊的佳话。
这次耀邦到德宏,当地干部向他反映,现在缅甸国内为这段抗英历史,不仅树了纪念碑,还建了纪念馆,而我们却没有。耀邦听后说:我们也要搞。当地干部早已备齐了笔墨纸砚请耀邦题词。耀邦笑着问伍精华:写些什么?
伍精华说:总书记心中有数嘛。又想,不如让总书记题个碑名,以后可以让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弘扬爱国主义传统。于是说:就写“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碑”。耀邦又问安平生等云南领导,他们都说:可以。这样,耀邦就提笔写了这几个字。
为刻纪念碑,开始州委说没有钱。耀邦说:“省里拿一点,我拿一点,你们(指自治州)拿一点,三个一点就凑起来了。”伍精华回忆说:“离开昆明,在回北京的飞机上我对耀邦说:不够的费用由民委来解决。耀邦同志说:不要你解决。他对他的警卫秘书说:从总书记特别费用中出。后来给了多少,我没有过问。因为后来我就去西藏工作了。”
伍精华接着说:后来这个碑建起来了。先说不让上胡耀邦的题词,当地干部不干。后来说不让上胡耀邦的名字。有人把有关材料和情况寄给了伍精华。当时他正在西藏,他就给普朝柱做工作,说还是用耀邦同志的题词吧。伍精华还给胡德平打过电话,建议他去看看。当时德平正要出国,后来还是去了,果然没有耀邦同志的名字。现在有了,是后来补上去的。精华同志凄楚地说:“每当我想起这件事,我的心就会又沉又凉啊!”
“有水快流,有矿快开”,让老百姓富起来
想方设法让老百姓得利益,得实惠,让他们富裕起来,这就是胡耀邦的思想,这个思想贯穿在他云南考察的始终。伍精华反复对我讲了这个意思。他认为,耀邦同志到云南就是认为老百姓太苦太穷,包括汉族地区。怎么让老百姓富起来?精华同志介绍了耀邦在云南考察中的几点意见。
一是全面开放边境贸易。在这次考察中,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的每个县耀邦都走到了。当他问到边境贸易情况时,自治州负责人介绍说当时边贸有严格规定:一是边贸地区限定在离边界20公里以内,之外禁止边贸;二是限定贸易的钱数,不许超过。弄得交易时找钱补现金都很难……耀邦听后说:你们整个自治州都作为边境贸易区,全部开放。这一决定得到当地干部和各族人民的极大拥护,大大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据统计,1984年边境贸易额为3788万元,1985年达到了10972万元。但伍精华对我说,现在又往回收,又限制老百姓自由贸易,改归中央统一贸易。
二是提倡因地制宜,发展多种经营。耀邦同志到怒江州,明确提出,“老百姓太穷,不要搞以粮为纲,要搞多种经营”。他说:能产橡胶的种橡胶,能产甘蔗的种甘蔗,能产水果的种果树。在文山,他说:“你们不要老盯着大工业……要搞乡镇企业……你们这里多种经营门路这么广,什么三七、八角、油桐、油茶、草果等,都要彻底放开让群众办。”耀邦同志对畜牧业很重视,到哪里都要问一问畜牧业发展得怎么样了。当时任丽江行署副专员的是金人庆同志,耀邦就问他种了多少草,对发展畜牧业有什么打算。耀邦主张发展林业,搞经济林木,热带作物。他在怒江州第一次提出群众栽树,谁种谁有,可以继承。精华同志说:“现在中央的林业政策就是当年耀邦同志提的,但当时是不允许的。”
三是反对国家垄断地方资源,与民争利。耀邦认为“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是天经地义的。如土地、森林、水、矿藏等,老百姓世世代代发现、保护、开发、经营,国家要考虑历史实际情况,不能说拿走就拿走,说垄断就垄断,要充分考虑当地老百姓的利益,有的可以允许他们占有,有的国家要出资、出技术,组织当地老百姓进行开发;有的国家投入开发但要与当地老百姓分利。耀邦提出:“有水快流,有矿快开”,他说:许多资源长期沉睡在那里,不如让老百姓开发。伍精华说:耀邦同志的主张,群众自然拥护,但高层反对。现在森林开始突破了,水也有所突破,但矿山还没有突破。后来出台的矿产资源法,就是明确矿山为国有。
四是提出在农村中开展增百致富的讨论。“增百致富”是河北保定地区的经验,当地农民自发地从每人每年增加百元收入目标开始,讨论致富的门径。耀邦给予积极的肯定,认为这是依靠群众自己来致富的创意。在云南考察期间,他要求省、市、县干部下去,引导群众开展增百致富的讨论。到大理考察时,宾川县委书记李吉兴向耀邦同志反映,他们县1984年比1983年人均收入增长了一百元。耀邦说:今年你们再搞增百致富的讨论,讨论后可以调动人的积极性,达不到一百元也没关系,不追究责任,不打屁股。千万不搞强迫命令,不搞弄虚作假,不搞挖老本凑数。安平生书记说:“到时候,你们要向总书记报告。”伍精华说,1985 年底,李吉兴向耀邦同志写了信,耀邦还做了批示。耀邦当时还问李吉兴:“你是什么民族?”李回答:“彝族。”耀邦指着伍精华说:“旁边坐着的就是你们彝族的头。”耀邦对待基层干部总是那样真诚、随和、风趣。一下子就拉近了双方的距离,基层干部也就愿意把真心话向他坦露。
2月24日,耀邦在昆明出席省干部会议,算是这次考察的最后一个项目。他高屋建瓴的讲话,概括了云南在经济、社会发展中有利和不利的条件。他指出云南省的八大有利条件:一是地域广大;二是矿藏丰富;三是能源尤其水力资源潜力大;四是亚热带、热带作物多;五是畜牧业资源丰富;六是林业资源丰富;七是旅游资源丰富;八是各族人民勤劳、勇敢、质朴……他认为云南最大的不利条件是交通不便,以及由此带来的文化技术落后。
伍精华还提到:那天本是云南省的会,但耀邦还特地邀来周边几个省的领导同志。记得贵州省的朱厚泽同志也来了。耀邦在讲话中提到干部年轻化的问题时,突然说到中央决定由朱厚泽代替池必卿任省委书记(一把手)。可见耀邦当时就看重厚泽同志了。在我接触到的各省大员中,对耀邦同志的全面改革和富民政策,厚泽是理解得非常深刻的一个,他对西部开发战略发表的见解,耀邦很是赞赏。1987年,耀邦同志下台之前,还通知让我和他一起去阿里地区。当时正值我去审查承德话剧团编排《班禅东行》的话剧,正准备回北京后去见耀邦同志。在火车上就听说耀邦同志“辞职”了。我当时的心情可想而知。西藏工作如何搞?中国将向何处去?我心里一片茫然。
伍精华同志在叙述他随耀邦云南行的同时,也向我倾吐了他心中的耀邦情。他说,他和耀邦接触过程中感受最深的是“耀邦同志强烈的民本倾向”。“他对民情民心了解之深入,对百姓脱贫致富探求之殷切,对各族人民关爱之深忱,让我佩服……他对各族人民的尊重、关爱、理解、服务之情仿佛是天生的”。我说:“据我理解,耀邦同志民本的情感和理念,包含着他的民权、民生、民族三大思想的统一。这是他生根于反封建主义、专制主义在新时期的升华,也是他提出全面改革的思想基础,是他治国方略深邃和崇高之所在。”
胡耀邦在丽江
飞机很快临近大理的苍山洱海。胡耀邦透过机窗往下看,苍山那19个峰峦上白雪皑皑。飞越玉龙雪山,只见山顶白雪银光四射,十分耀眼。
直升机降落在丽江机场。胡耀邦由云南省委书记安平生、省长普朝柱陪同,于午前来到丽江招待所,地委负责人在那里迎接。
进得地委招待所客厅,胡耀邦刚刚坐下,就要地委负责人汇报情况。丽江地委书记蔡立仁已有准备,马上向他汇报,介绍情况。
地委书记介绍情况的时候,几位身穿鲜艳纳西族和普米族民族服装的年轻姑娘热情地轮番向前,为胡耀邦倒茶、递香烟。结果有几次打断了胡耀邦和地委书记的对话。胡耀邦终于提意见了,他说:你们的招待工作要改进一下,过分热情反而影响我们工作。招待工作不能没有,但是也不能太热情呀!
听到这番话,几位年轻漂亮的姑娘羞得满脸通红。她们确实想好好招待难得一见的总书记,特别是想从近处好好打量他。听到胡耀邦的话,她们赶紧退远了。
中甸之行未能成行
丽江,是当年贺龙率领红二方面军长征经过的地方。胡耀邦问:从丽江县城到红军经过的金沙江石鼓渡口有多远?地委书记蔡立仁回答说:要5个小时。
当年的红军干部胡耀邦想去石鼓渡口看看。他说:我们下午1点就去,6点钟赶到。晚上在那里开会,明天上午回来。
蔡立仁犹豫了,对胡耀邦说:那段路不太好走啊。
胡耀邦说:没关系。他一边说,一边要来了地图仔细地察看。结果发现从丽江到云南西北角的中甸县不算远,那也是长征中贺龙率军经过的地方。胡耀邦说,要不下午就去中甸吧,石鼓就不去了。
一听胡耀邦要去中甸,在座的省、地领导人都说,这段路不好走,是高海拔地带,现在冰雪覆盖,不能去。
胡耀邦显然不太满意他们的回答,吩咐说:“你们把公路局长找来,我问问他。”
一身制服的公路局长很快赶来,显得有些紧张。中央警卫局随行负责人对这位局长说,你要实事求是地说,能去就去,不能去就不去。
公路局长走进了会议室,胡耀邦问他:“从丽江到中甸公路有多少里程?”
局长回答说:“199公里。”
胡耀邦问:“准确吗?”
公路局长回答:“准确。”
胡耀邦说:“那好,我们下午1点半出发。”
公路局长说:“那里有一段路不好走,有冰冻,客车也不通。”
随行的云南省委办公厅处长胡润捅了他一下,提醒说:“那里海拔高。”
公路局长马上醒悟地说:“那里海拔高,有3700米,现在晚上气温零下20度,会使汽车发动不起来。”
胡耀邦说:“冷怕什么?长征时雪山都爬过来了。路滑用铁链捆在车轮上就可以了。”
省委书记安平生说话了:“耀邦同志,那段路确实不好走,要去的话要等到5月冰雪化开以后,下次再去吧。”
胡耀邦意识到困难重重,恳切地说:“你们不要阻挡我啦。说不定下次我就去不成了。”
胡耀邦转头对省长普朝柱说,打个电话给中甸县问问吧,他们的车能不能出来?
普朝柱点点头,走进隔壁房间。过了一会儿,他走回来答复道:电话打通了,他们告诉我,有20多公里冰冻得厉害,车子出不来,也进不去。
胡耀邦这才作罢,说,那就算了,不去了。中国人说,不到黄河心不死,我是不到长江心不甘嘛。
“万朵茶花”下品蜂蜜
午餐时间就要到了,胡耀邦和丽江地委负责人转入闲谈,问:“你们这里有什么特产?”
副专员金人庆回答说:“有丽江粑粑,还有窖酒。”
安平生对金人庆说:“你们今天就搞点丽江粑粑来吃吧。”
金人庆回答:“明天早上安排吧,还喝酥油茶。”
胡耀邦对酒没有兴趣,提也不提。他知道粑粑是当地米制的大众食品,就说:“酥油茶我在西藏喝过,丽江粑粑还没有尝过,来到丽江不吃粑粑就可惜了。”
说完,胡耀邦一行离开了会议室去饭厅吃饭。在这段短短的路上,站满了丽江地委、县委的工作人员,还有热情的丽江市民。
胡耀邦主动走上前,与站在前面的人握手,表示问候。一时掌声四起,非常热烈。
午饭过后,胡耀邦没有休息,由地委书记陪同前往玉龙雪山山麓的玉峰寺,那里有著名的“万朵茶花”奇观,而且此时正是开花时节。大家请胡耀邦亲眼看看这一奇观。
玉峰寺离城15公里,车行一会儿就到了。
这座寺院建于清朝康熙年间,规模最大时有9个院落,曾是丽江五大红教喇嘛寺之一。如今“五大寺院”多已式微,玉峰寺也仅存大殿及上下两院。著名的“万朵茶花”就长在西北偏院中。寺院因为这株名贵茶花而闻名海内,有“云南山茶甲天下,丽江山茶甲于滇”之称。
胡耀邦走进玉峰寺,见周围松柏茂密,泉水潺潺,汇集成潭,环境十分幽静。由于时间有限,他们径直朝着“万朵茶花”而去。
“万朵茶花”与别的茶花树不同,树上开着不同品种的茶花:红花油茶和多瓣“狮子头”茶花。云南园林学家考察认为,此树原以红花油茶为砧木,“狮子头” 茶种为接穗,嫁接后形成红花油茶和多瓣“狮子头”茶花并杂而开的奇观。“狮子头”花大如七寸盘,色如玫瑰般艳丽,并蒂而开,每朵有9个蕊18个花瓣,故有 “九蕊十八瓣”之称。那红花油茶单朵开放,颜色深红,俗称“照殿红”或“童子面”。两种茶花并做一树,花开时节,远望灿若云霞,加上远处雪峰衬托,形成了 “树头万朵齐吞火,残雪烧红半个天”的奇景。
陪同的寺内喇嘛向胡耀邦介绍,此树由寺内喇嘛一代传一代精心培植。多年来,他们不仅按季节施肥,还用菜油擦拭树干和浇灌根部,以增加养分,因而树干光滑,300年老树不衰,枝繁叶茂。
胡耀邦入寺之日,正是农历甲子年十二月廿四日,已经是立春(2月4日)之后的第9天。陪同的寺内喇嘛说,此花每年立春初放,立夏花尽,7个节令共100多天中,先后分20余批开放,一批未蔫而一批又含苞待放,前后总要开满2万多朵。
胡耀邦放眼看去,只见整个院子几乎都被这株茶花覆盖了,满树红花含苞初绽。胡耀邦由衷地说:“万朵茶花,名不虚传。”
寺院里的喇嘛听到胡耀邦赞赏茶花,十分高兴。一个喇嘛高声说道:“我们寺里不但茶花好,蜂蜜也很好呢,远近闻名。总书记,请你尝尝我们寺里的蜂蜜好不好?”
胡耀邦兴致勃勃地说:“好嘛!”
一个喇嘛一会儿就拿了一个瓢回来,里面盛了不少蜂蜜,还带上了一个勺子。他来到胡耀邦身边,舀了一勺子蜂蜜递过去。
胡耀邦笑容满面,伸手去接勺子。谁知身边的警卫一拨弄就把喇嘛手里的勺子挡开了。
喇嘛叫道:“我的蜂蜜是干净的,请总书记尝尝。”说着,他又向胡耀邦递过勺子。
胡耀邦伸手去接,又被警卫挡开了。
胡耀邦皱了皱眉头,对警卫人员说:“你们不要拦,我相信他是一片真心让我尝尝寺里的蜂蜜。我来一趟不容易,尝一点没有关系,你们放心。”
看到胡耀邦态度坚决,警卫人员让步了。
胡耀邦品尝了蜂蜜,对喇嘛说:“这个蜂蜜很好嘛,谢谢你们!”
他谢绝了喇嘛要他带走一点蜂蜜的敬意,向他们告辞。
玉龙山下访农家
出玉峰寺门乘车下山的时候,胡耀邦突然对身边的云南省委书记安平生说:“现在,你我兵分两路,你带一路,我带一路,到山下的这个村庄去,走访农民家庭,回去以后我们再交换情况。”
胡耀邦带领的一路,由丽江行署专员木凤章陪同,走进了离开玉峰寺不远的云南丽江纳西族自治县新善乡玉龙村,这是一个纳西族聚居的村寨。看望纳西族农民群众,详细询问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
胡耀邦随意走进了一个农家。主人出门了,院子里只有一条大狗,见生人来到,狂跳狂吠。卫士赶紧上前护卫。胡耀邦见状打趣道:“狗仗人势嘛,你主人不在家,你叫什么叫?”
胡耀邦转身来到另一个农家院落,主人杨清良正好在家,请胡耀邦一行进屋坐。
胡耀邦说:“我们就在院子里聊几句吧!”他询问杨家去年的生产和收入怎样。杨清良告诉胡耀邦,他一家6口人,去年种粮食卖了1000余斤,还卖了3头肥猪、一头牛,纯收入800来元,在院子里盖起一间新房。
听得出来,杨清良对生活感到满意。胡耀邦赞许地说:“干得不错嘛!”
见杨家的邻居杨清正走进院子,胡耀邦亲切地问他:“明年你打算怎么干?”
杨清正说:“明年还是老样子干。”杨清正一家4口人,去年现金收入400来元,不如杨清良。
胡耀邦听出杨清正的底气不如杨清良,便对他说:“明年你出去做生意,你老婆盘田,管家务,现金收入达到800元行不行?”
杨清正回答:“收入600元还可以,800元有困难。”
胡耀邦指着远处一片荒滩问:“你们这里有一大片荒沙滩,20年前就是荒的吗?”
杨清正回答说:“自古以来就是荒的。”
胡耀邦说:“你们在沙滩上种草,发展畜牧业。经济发展了,收入就增加了。”
杨清正对胡耀邦说:“这里放牧条件好,但是草场少,各家只好轮流放牧。如果大种饲草,畜牧业就可以大发展。”
胡耀邦点头说:“希望你们很快富起来。”他又问:“你家去年收入400元,是怎么开支的?”
“盖了3间房子。今年还准备盖一间。”
“那你们家800元的收入又是怎么花的?”胡耀邦扭头问杨清良。
杨清良说:“前几年盖房子欠了帐,今年还清了,还备好料准备再盖一栋房子。”
这时,村民越聚越多。胡耀邦注意到,围拢在身边的农民衣服破旧,嘴里纷纷谈着的却是盖房子这样花费甚多的事。他问:“你们怎么不买点衣服穿呢?”
杨清正回答:“前几年收入主要用在盖房子上,所以生活过得艰苦。我们平时穿得差一点,但是过年过节、走亲戚、赶街的时候就穿新衣服。”
收入多些的杨清良也说:“我家有两个儿子,准备讨媳妇。我们穿得差一些,让年轻人穿得好一些。”
这就是刚刚进入温饱阶段的农民心态。
胡耀邦提起了过年的事:“你们打算怎么过年?一年能吃多少肉?”
两位姓杨的农民告诉他,春节也是纳西族最大的节日。“今年家家都宰了猪,不少人家宰了两三头呢。”
胡耀邦问:“解放以来,你们这里什么时候年成最好?”
农民回答:“最好的年成是1964年。那时不缺粮,有饭吃。”
胡耀邦又问:“现在比1964年怎么样?”
杨清正说:“现在比1964年好多了,粮食吃不完。过去我们把包谷当主粮,现在吃大米和麦面。我家去年卖了500多斤余粮。”
胡耀邦寻思了一下,问:“现在村子里最困难的有几户?”
“两户。”
“是什么原因?”
“主要是身体有病,劳动力弱,或者是不会安排生活。”
胡耀邦问:“村子里有没有‘万元户’?有没有买了电视机的人家?”
村民回答:“村子里有两家有电视机,有一个‘万元户’。”
胡耀邦得知,38岁的杨清正是几年前从军队退伍回乡的,是党员。便问:“党员在农村起什么作用?”
杨清正说:“过去是宣传积极完成国家统购派购任务,现在是宣传劳动致富。”
胡耀邦身边的一个工作人员插话:“你敢不敢带头致富?怕不怕人家说你富了?”
杨清正说:“不怕。党的政策是越富越光荣。”
胡耀邦听到这句话高兴地说:“共产党员就是要带头致富嘛。”他又询问了村干部的报酬、农民的负担,问眼前的两个农民生产上有什么困难,有什么要求,有什么意见。
两位农民都表示,主要是家庭经济积累不足,没有资金投入来扩大生产。比如这里发展畜牧业是有前景的,但是没有钱买牛犊。如果国家给贷款,今年就把牛犊买回来了。把牛喂大了就可以卖牛还贷。而且,养牛有了肥料,地里施上农家肥,粮食就能增产。
胡耀邦走进杨清良的家,查看了住房、粮食和厨房。看到一间空房里堆了一大堆土豆,厨房里挂了上百斤腊肉,他确信地说:“看来农民的生活确实改善了。”但是他也提出了批评:“他们只注意吃的,不讲究穿的。卫生很差,要注意改变。”
告别前,胡耀邦用刚刚学来的纳西话对围在周围的村民说:“谢谢!谢谢!”他看见有一位白发老人站在人群中间,就走上前去向他问好:“老人家,多大年纪了?”
老人告诉他:“80岁了。”
胡耀邦大声对他说:“活100岁!”
村民们簇拥着胡耀邦到村边,看他登车而去。
当晚,胡耀邦在下榻的地委招待所听取了丽江地委负责人的汇报。
第二天的早点果然是丽江粑粑,再加点酥油茶。厨师分外努力,将粑粑做得又大又酥,胡耀邦一连吃了3个,称赞说:“丽江粑粑确实好吃,来到丽江不吃丽江粑粑就可惜了。”他还对地委书记蔡立仁说,你们到昆明开一个分店,生意肯定好。
蔡立仁回答说,已经开了,很受欢迎,经常需要排队购买。
胡耀邦说:“要把各地的特产都打进昆明,打出省外,这既是宣传,又可以满足群众的需要。”
2月的丽江,早晨云雾缭绕,寒气袭人,胡耀邦与丽江负责人合影后,乘车前往大理。
(来源:《湘潮》2006年第5期 作者:钱江 )
胡耀邦视察怒江州
来源:《湘潮》作者:钱江
1985年2月15日早晨,正在云南视察的胡耀邦一行从大理出发,乘车前往怒江傈僳族自治州首府六库。
一路上山路弯弯。从车窗往外看,只见沿途时而丛林茂密,山涧畅流;时而荒野萋萋;时而满目苍凉,秃秃的山顶露出红色的土壤。沿途的村庄,大都以茅草覆顶,少数民族山民的生活还相当贫苦。
坐在车中的胡耀邦不时和云南省委书记安平生、云南省长普朝柱交谈。更多的时候,他将目光投向车窗外,一往情深地注视着窗外的山川、村庄与河流。
中午到达永平县后,胡耀邦对永平县委负责人说:“我一路上看到一些农户,他们独家独户住在山上,耕地很少,他们如何致富?山上小杂树很多,怎么样教会他们利用小杂木进行加工,是一个需要研究解决的问题。不然,他们的贫困怎么解除呢?”言谈中流露出对山民生产、生活的关切。
在永平县作短暂停留后,胡耀邦一行继续向六库行进。
下午3时,车抵六库。胡耀邦不顾旅途辛苦,听取州委书记寸汝昌的汇报。
听取汇报与提出建议
汇报中,寸汝昌谈到了边境贸易。胡耀邦说:“怒江州边境线有400多公里,7条道路,要在这7个地方专门搞货栈,进行边境贸易。”
胡耀邦问:“去年边境小额贸易多少?”
寸汝昌回答说:“150万元。”
当胡耀邦听到寸汝昌汇报说怒江州供销社有1200名职工时,忍不住插话说:“是不是太多了?赔不赔钱?我们国家的商业人员不要多,应该主要靠专业户搞商品运销。我们的供销社合作社往往把收购价格压得很低,农民吃亏,富不起来,对国家、集体、个人都不利。我们要把国营商业人员减少,发展专业运输户,你们 5个县每个县搞一个批发站。一个站20个人,100个人就够了。国营搞批发,运输由个体户去搞,这样国营商业不赔钱,不是可以不要国家补贴了吗?”
当胡耀邦听到寸汝昌汇报说缅甸边民进入中国境内贸易,东西卖不完就放在供销社,把钱存在中国的信用社时,他说:“缅甸老百姓对我们很信任,我们一定要讲信用。如果不讲信用,就丢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丑。缅甸人进来,我们除了搞等价交换外,你们还可以每人送他一包香烟,半斤盐巴。这叫增进友好,加强经济联系。”
接着,胡耀邦又说:“边境还是要加强管理。所谓管理,一是大烟和违禁物品不准进来。二是管我们自己的人守法守信用,不搞敲诈勒索,不欺负人家。三是要增进边民友好。过去我们怕外国人进来,怕人家来破坏‘三面红旗’,其实他哪里知道你有几面红旗。”
当州委书记寸汝昌汇报中谈到准备退耕还林时,胡耀邦说:“你们的耕地面积不准确,上报的土地面积多得很,比‘文化大革命’还多。现在你们的生产门路没有打开,搞退耕还林群众不敢干,你想退也退不了。要把生产门路打开,让群众找到致富的门路他才愿意退。一些陡坡可以考虑逐步退一点。”
省委书记安平生插话说:“按今年中央1号文件,25度以上的耕地都要退。怒江的地都在25度以上,可以逐步退。”
在谈到发展农村经济时,胡耀邦认为,怒江要积极发展饲料业。他说,你们这里饲料不少,草山很多,可以种很多种类的草,种多年生草籽。不要耕了地再种,就是在山坡上撒一些草籽,让它去长,这样富起来就快了。你们第二要搞畜牧业,你们何年何月做到一个人两头牛、4只羊,你们就可以达到每人年收入500元了,单这一项你们就可以搞上去了。第三要搞林副产品加工。对森林要有计划地砍伐,要种草种树,以林养林,要搞林副业加工。一年采10万立方米已经不少了,采多了劳动力也是一个问题。搞林副产品加工要办培训班。第四要搞矿产品。你们只要开动脑筋,每人达到年收入1000元都可以。还可以超过昆明。
当寸汝昌汇报到州里准备在3个县办铅锌厂时,胡耀邦说:“县办铅锌厂要采取招标的办法,可以由县里投资,让农民去搞。订合同规定什么时候归还投资,这样你们就省心了。如果由县里去搞,要配经理,还要配党支部书记,又不齐心,根本搞不好,发不出工资又来找县委……”
普朝柱说:“总书记讲得很对,你一讲我们的思想就活了。”
胡耀邦说:“你们各级要打通思想,不要都想自己去做,要让农民去搞。”
当寸汝昌汇报到要求省里投资3.3亿元开发小矿业时,胡耀邦笑指省长普朝柱说:你们省长是个胖子也未必有133斤,哪里有3.3亿元?”
寸汝昌说:“比利时和省冶金局愿意投资。”
胡耀邦说:“好呀,只要愿意来的都欢迎。别的地方也说外国人来投资,但是不落实。据我所知,别人的投资不会投到你怒江来,投资在你这里,产品怎么运出去?外面好地方有的是,他要投到交通方便的地方去赚钱。”胡耀邦的这个判断是对的,后来并未能落实上述两项大投资。
汇报中,寸汝昌还谈到工农业总产值在1980年的基础上翻两番的问题,胡耀邦对此作了指示,并询问了文教、卫生和州财政、国家干部、职工的收入等情况,作了相关指示。
胡耀邦对在座的州委常委说:“我们的同志常年在怒江这样艰苦的地方工作,值得称赞。特别是外来的干部能够在这里工作,在这个消息闭塞、人烟稀少的地方坚持工作,帮助怒江人民致富,这就值得表扬。”
胡耀邦对领导班子中有大学学历的干部满怀希望,说:“你们大学生当了常委要经常到实际中去才能提高,你们到独龙江去过没有?
当下有人说去过,也有人说没有去的。
胡耀邦说:“你们当常委1年多了还没有去过?应该到5个县去走走嘛!你们在州里干什么?还不是天天开会,现在不是提倡要改变文山会海吗,我看只有下去改变。下去才可以长才干,密切联系群众。年轻的大学生干部要继续读书我不反对,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
指示建造“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碑”
“片马抗英”的历史是怒江州一段光辉的历史。
1900年1月,英国驻缅军队多次向中国领土片马进攻,枪杀中国当地土兵土弁100多人,激起民愤。当地清朝官员把总左孝臣、千总杨体荣率领为数不多的士兵和边民进行抵抗,左孝臣牺牲。1910年,英军从缅甸密支那再次入侵片马,次年攻占登埂,占据小江以南18个村寨。英军入侵后,在中国很大一片国土上强立界石,征收赋税,还设立警岗。中国清朝政府即向英国驻华公使提出交涉,英方看到中国势弱,非但置之不理,还在1913年继续派兵进扰中国滇西地区,不断侵入片马、古浪、岗房。英军所为,激起了中国全国范围的抗议。英国遂于1926年宣布承认片马属于中国,但仍将片马置于缅甸殖民地的控制之下。
新中国成立后,1960年中国和缅甸政府签署《中缅边界条约》,确定片马、古浪、岗房地区由缅甸归还中国,于1961年完成了交接手续。
对新中国成立后在云南西部边境线上发生的这些情况,胡耀邦是知情者。他在从大理前往怒江的路上就对云南省委书记安平生、省长普朝柱说:“在片马要修建一座纪念碑,要修得好一些。但是不要急,今年先做些准备。经费问题,中央给你们一部分,省里再拿一部分。不修便罢,要修就修得好一些。建立纪念馆,是对群众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也是对后代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来到了六库,胡耀邦向怒江州负责人当面提出,要修建片马抗英纪念碑。他问寸汝昌等:“片马是有着抗英斗争光荣传统的地方,你们知道不知道?”
寸汝昌说:“具体的我还说不上来,我们州里编了一本书,叫《片马烽火》。”
胡耀邦说:“片马人民有着抗英斗争光荣历史。你们要花点钱,在那里立一个碑,碑上记载片马的历史,可以教育群众。”
胡耀邦在六库时,怒江州几个县负责人得到州委通知,先后赶到六库,他们想见见胡耀邦。
胡耀邦在与怒江各县负责人会面、交谈时,又讲到了片马,他问各县负责人:“你们谁知道片马抗英斗争的历史?给我讲一讲。”
大家没有准备,一时回答不上来。
胡耀邦说:“你们都说不上来了。如果不建立一个纪念碑,再过若干年,就谁也不知道片马人民抗英斗争的光荣历史了。”
1985年2月16日早晨,胡耀邦饱蘸浓墨,在两张宣纸上写下“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碑——胡耀邦,1985年2月”。他的字写得很大,以至于整张宣纸上都写不下碑刻的正文,只好将“念碑”两字连同落款和日期都写到了另一张纸上。
题完字后,5个年轻美丽的傈僳族姑娘走来,展开题字,摄影人员按下了快门。怒江州委负责人请胡耀邦放心,一定将纪念碑修建起来。1989年6月4日,胡耀邦亲笔题写的“片马人民抗英胜利纪念碑”汉白玉碑在六库西96公里处的边境口岸片马落成,碑高20米。
早餐后,胡耀邦离开六库,驱车向滇西南名城腾冲驰去。
时任永平县县委书记杨镜回忆,胡耀邦视察大理[《大理文化》 2009年S1期]
胡耀邦总书记在大理视察期间,听取了大理州委书记尹俊、州长钟振川关于大理州各项工作情况的汇报他还前往解放军驻军某部看望了干部战士。胡耀邦总书记代表党中央向人民子弟兵表示亲切的问候。胡耀邦总书记到风光秀丽的洱海团山公园视察时,洱源县江尾区的共青团员正好在那里过共青团组织生活。胡耀邦总书记曾担任过多年的共青团中央书记,他见到一群朝气蓬勃的共青团员在过组织生活,便与他们亲切交谈起来,并和大家一起合影留念。
2 月 15 日,胡耀邦总书记一行乘坐面包车来到永平县。总书记身穿黑呢子大衣,神采奕奕、笑容满面地从车上走下来。当时在永平县任县委书记的杨镜迎上前说 : “总书记辛苦了。”胡耀邦总书记亲切地同我握手,并同前来迎接的永平县党政军领导一一握手。
在永平驻军部队会议室里,我坐在胡耀邦总书记身边,总书记问我 : “你今年几岁,什么民族,什么时间当县委书记 ? ”我作了回答。总书记又一一询问了在座的永平县党政军领导同志的情况之后,又亲切地问大家 "1980 年 10 月我来永平时,你们哪几位在 ? ” 1980 年 10 月 23 日胡耀邦总书记视察永平时,受过总书记接见的同志一一作了回答。会议室里的气氛一下子变得轻松活跃起来。
胡耀邦总书记听取了我代表永平县委、政府的工作汇报后作了指示。他说,我们一路上看到一些农户单家独户住在深山老林,他们怎样致富呢 ? 山上小杂木很多,要教会他们搞小杂木加工。林子里面有许多林副产品,如松香、松籽、香菇、木耳等。要让深山老林里面的农户通过搞副业富起来。永平是深山老林区,对林副产品要采集、开发利用、加工销售,靠这个增加山区人民的收入。要办训练班,培训农民学技术,一月办一期,一年办 10 期, 1000 人,每人每天给一块钱的生活补助费。这样就加强了政府同群众的联系。在训练班上县委书记讲一天政策就够了,其余的时间就讲技术。这个搞好了,群众就能比较快地富裕起来。要转变作风,深入农村为农民办实事,要有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农村,扎扎实实地为农民办事,要叫农民富裕起来。胡耀邦总书记最后强调说“永平县汽车客运站要改革,你们要抓好这个试点,把经验推广出去。”
胡耀邦总书记讲话结束后,还与会见的全体同志合影留念。
在胡耀邦总书记视查永平县期间,几位摄影师为永平和大理州人民留下了永远难忘的十几个珍贵历史镜头。其中最为珍贵的一张是“全国四级书记合影照”。
吃完午饭后,胡耀邦总书记没有休息,要到别的地方视察。大家为总书记送行,这时我说“总书记对永平人民很关心,两次来永平视察,很辛苦了。”总书记微笑着同我握手,并同前来送别的永平县党政军领导同志招手致意。送行的人们依依不舍地目送着胡耀邦总书记的专车渐渐地消失在路的尽头。
胡耀邦同志在某地向边防部队讲话时强调指出:“消除越南当局对我国边境安全的威胁,维护东南亚地区的和平和稳定,是我国的一项重大决策。我们的这个立场是任何时候都不会动摇的。我国政府多次申明,只要越南当局从柬埔寨撤出全部不义之师,放弃扩张政策,就可以重建中越两国的传统友谊。我们还将为东南亚各国之间建立起新的长期的睦邻友好关系作出自己的贡献。我们的这个立场,任何时候也是不会动摇的。”
耀邦同志视察云南时指出的开展“增百致富”(即人均每年收入增加一百元)的讨论,组织大批干部下去访富问计,访贫帮富。
胡耀邦三赴云南调研
时间 1986年2月7日
地点 云南罗平县
陪同人 温家宝 时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
很明显,胡耀邦还记挂着板桥镇,记挂着青龙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