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持坚:1984年胡耀邦振聋发聩的黑河讲话
这里是军事前沿。苏联的炮舰就横陈在江的对岸。胡耀邦乘坐的直升飞机只能降落在离黑河市还有几十公里的一片空地上。驱车一到黑河,顾不上一路颠簸, 胡耀邦就匆匆来到黑龙江边。环顾黑河市,眺望一江之隔的苏联边境城市布拉戈维申斯克(中文名海兰泡),想着彼此二十多年来“鸡犬之声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冰封”局面,他神色凝重。
接着,胡耀邦登上了耸立在黑龙江边的解放军边防某部八连6层楼高的观察哨,举起望远镜,仔细地瞭望对岸。布拉戈维申斯克高耸的电视发射塔、整齐的街道、新建的十几层的楼房、宽敞而又漂亮的广场,一一尽收眼底。他把望远镜转过来,看了一遍黑河市,陈旧矮小的房子,狭窄的街道,看不到新建筑。“不行,破破烂烂的,和人家比差远了!”他不由得摸了一把脸,说:“这里搞不好,脸上无光!”
当晚,他和黑河地委、 驻黑河部队的负责同志座谈到夜里11点多钟。 一张边境地图铺在地上, 胡耀邦拿出眼镜戴上,蹲在地图前, 边看边问黑河的情况, 询问到对面参加过 “会唔” 的部队同志布拉戈维申斯克的情况、 苏联中下层军官对我们的态度怎么样等等。 胡耀邦边听边思考边发表见解。他明确地说: “中苏之间的仗打不起来。 边境地区的干部群众要放下这个思想包袱, 想办法把建设速度加快一点。 建设好了, 仗就更打不起来了!”
他强调, 两国人民之间要讲友谊, 中下层的工作要放开手脚干。 “越做工作, 苏联人民就越怀念两国友好的时候, 反之, 越不做工作, 感情上就越淡薄。” 他问大家: 是解放思想放开手脚好呢, 还是不放开好? 大家都说: 放开好。怎样把建设搞得快一点? 胡耀邦要求下放权力, 不要统, 要搞开放政策, 聘请专家, 发展专业户,开展边境贸易, 把群众的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
他背了一段列宁的话: “现在对我们来说, 完整的、 无所不包的、 真正的计划等于官僚主义的空想。” 他说: “我们不要追求这种空想。” 他指出,我们马克思主义水平高,可连列宁的这个话也不懂。 我们搞计划的办法走不通了, 再搞下去不得了。 他说: 我们国家这样大, 怎么能搞无所不包的计划? 我们没这个本事, 一万个毛主席也不行。你们地委也不要 “无所不包”, 因为你们包不了, 而是要搞好指导……
第二天早晨七点多钟, 当地大约二百来名干部集聚在一间简陋的会议室里。 前面放一排桌子算作主席台。 没有配话筒, 以防对面苏联能收到。 胡耀邦坐下, 从兜里掏出一张纸,上面有几行铅笔字。他微笑着望着大家, 一开口说了八个字: “南有深圳, 北有黑河。” 会场一片寂静。 谁也没想到, 总书记一上来会把沉寂闭塞的黑河和热火朝天的深圳相提并论。他解释说, 这是我的一个题目。 两个地方大体上差不多。
停顿一下, 他说: “来到这里, 首先向为开拓边疆、 保卫边疆尽了力、 做出过贡献的同志们问好和致敬!”
环顾了一下会场, 胡耀邦说: “守卫在边疆的同志, 包括地方的干部、 军队和公安的同志, 应该明确我国与邻国关系的总的方针, 归纳起来主要是4句 话 , 32个 字 。 第一句话 , 争取长期睦邻友好 。不要打仗嘛。第二句话, 坚决反对任何侵略。 假使有人要来扩张我们, 我们不怕, 坚决斗争到底。 第三句话, 不要别国一寸土地。 第四句话, 不给别国一寸土地。”
之后, 胡耀邦简略地讲了 《中俄瑷珲条约》,讲了麦克马洪线, 讲了香港回归, 讲了中越自卫反击战, 最后讲了他最近访问日本, 接触了各方面人士, 尤其是日本青年,认为和日本长期友好相处的可能性很大。
讲到这儿, 胡耀邦把思路拉回到眼前一江之隔的苏联———
从1960年代开始, 七八十年代, 苏联领导人一直反对我们, 有个时期好一阵, 但没根本好转。 他搞老子天下第一,搞老大哥, 谁都要听他的, 其实就是搞大国霸权主义……当然, 六七十年代, 我们有些对策也不十分妥当, 有些事也不该这么做。 比如批评人家的对内政策。 粉碎 “四人帮”,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 我们改过来了, 因为我们讲不准, 议论不好就要犯主观主义和干涉人家内政的错误。那么, 苏联反对我们, 是不是下了决心, 作了准备, 要进攻我们,出兵几十万打到北京、 上海呢? 我看这个决心他们从来没有下过, 他不敢下这个决心。 中国这么大块地方, 你派几十万人, 能占领多少地方? 你要在中国这块土地上扶持一个什么卡尔迈勒,你什么五百万人, 我看一千万人也不够。 他没那么多兵, 不可能有那么多兵。 对这个问题我们要有清醒的头脑。 他飞机当然多啦, 舰船、坦克、 大炮比我们强得多,但我们国土大, 他不敢随便来的, “恐苏病” 毫无根据……因此, 在中苏边境工作的同志, 要拿出许多生动的理由来教育干部群众, 中苏之间仗打不起来。 和邻国,我们的原则是争取同人家长期友好相处, 这也包括苏联。还有一个问题要区分开来, 就是不能把苏联领导人错误的对外政策, 同他下面的干部混为一谈,这不是一码事。 他下面的干部有跟着错误政策走的,也有不少人怀疑的。 上层斗, 下层不要斗。 人民之间要多讲友谊。
会场静静的, 大家听得很认真, 也很仔细。讲了32字方针后, 胡耀邦反问了一问: “边疆的同志怎样创造性地执行好这个方针呢?”
没等下面的同志回答, 他 “霍” 地站了起来,打着手势, 说道———
一、 把经济搞上去。军队也要协助地方把经济搞上去。 黑河地区土地肥美, 产粮多,木材多,条件很好。怎样发挥自己的优势, 明年怎么办, 1990年怎么办,大家想办法, 自力更生,自己动手, 同心协力干。 把经济搞上去, 国防、 边防也就巩固了, 和苏联和平友好的可能性就更增强了。
二、 必须把黑河市建设好。 近几年你们有成绩, 工作辛苦了, 我向你们鞠躬。 但对黑河市现在的建设, 我只能摇头, 这是讲实话, 讲真话。 二十多年来,我们轻视这个地方了。 改变这里的面貌,要求你们太急了办不到, 但三年不行五年, 总要变个面貌, 不是一般地变, 而是要敢于和对面比。 现在深圳人扬眉吐气, 没有人往香港跑,而是前些年跑过去的人往回跑。 深圳人说: “回来可以, 但要写个把检讨。” 总之, 你们大家想办法, 大家出力,地方要出力, 军队要出力, 国家、 省上都要出力,把黑河这个地方搞好了,有国际意义, 要办好我们这个 “窗口”。
三、 对苏联人民、苏联中下层干部,要有正确的态度,要解放思想,大胆工作,要讲友谊。中苏两国人民的友谊是永存的,人民军队总是主张友好的。苏联广大干部对中国人民、对中国党是有感情的,正如我们广大的干部、我们的军队、我们的人民对苏联有感情是一样的。要好好地讲清楚,从各方面来改进。对苏联领导人的错误政策我们要抵制,要反对,但对他们的中下层干部、人民要好好地尊重,欢迎他们来参观,接待好,招待好,介绍好情况。这些工作要放开手脚来干。我总觉得我们现在不放手,太拘谨。我们的优势,第一是政策对头;第二是轻工业、农业生产比他们好得多。 介绍情况嘛,热情接待嘛。这不会犯什么错误。相反,只会有助于他们了解中国情况,提高他们的辨别能力, 究竟中国党的政策是正确的,还是他们中央的路线是正确的。这个问题我觉得非常重要。我们现在正发愁嘛,大豆、玉米积压严重,都拿出来嘛。他那里每年缺二三千万吨粮食,肉也缺,水果也缺,西瓜就不消说了。所以要很快地准备, 你们的工作做得好,他们地方干部和我们搞贸易的积极性就高。所以要好好地做工作,大方一些,大胆一些,出不了乱子。他们那边出了什么事,遭了什么灾,什么抢险啦,我们这边要主动过去帮助。总之,中苏友好关系从下面搞起, 这要当作一件重大的政治任务来办。
最后,胡耀邦把话题拉回到开头的八个字, 又把黑河和深圳联了起来。 他笑着望着大家, 说:“南有深圳, 北有黑河, 能不能比翼齐飞?”安静的会场, 一下子响起了一片兴奋的议论声。
“五年不行,八年行不行?”胡耀邦大声地问大家,“不要怕困难, 把黑河建设好,有可能和南面的深圳媲美!”
他的话音刚落, 会场上立刻爆发出长时间的、热烈的掌声!———这是发自中苏边境地区干部内心深处的掌声啊!
这些长期在中苏边境这一敏感地区工作的干部, 思想上是背了一些包袱的, 这里是 “反修” 第一线,不能出事,出点事就是大事,就是通天的。
因此, 他们处处谨慎, 想的就是怎样维护好现状。进入20世纪80年代,改革开放使外面的世界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但这里的气氛仍然是沉闷的、 甚或是压抑的……党的总书记给他们带来了清醒的风! 与会干部的脸上都露出了久违的、 爽快而又会心的笑容!
胡耀邦划时代的黑河讲话之后, 黑龙江省沿边境地区干部群众改革开放的积极性喷涌而出。经过30年的改革开放和建设,黑龙江省三千公里的中俄边境沿线也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俄罗斯和东欧地区贸易已成为黑龙江省经济建设的重大战略方针,并取得了卓越的成效。
(作者系新华社高级记者, 原新华社黑龙江分社副社长、《上海证券报》总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