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曾建徽:天山南北行——随胡耀邦同志访问新疆散记

发布时间:2014-06-20 17:18 作者:曾建徽 浏览:95次

身居最下游,志在最高层

烈日渐渐西斜,浩瀚的大西北戈壁滩上回荡着炙人的热浪。飞机载着胡耀邦总书记一行,在戈壁深处一叶小绿洲的边缘降落。这天是1985年7月19日,耀邦同志去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考察访问的途中,特地前往国防科工委所属某火箭卫星发射试验基地和某核试验基地,看望那些长年奋战在西北荒漠中的知识分子和干部战士。
基地司令员引着耀邦同志一行乘汽车沿着一条宽敞的柏油路,来到一座高高耸立云天的火箭卫星发射塔架前。偌大一座钢铁建筑!钢筋混凝土平台足有1000平方米,塔架高达四五十米。基地司令员介绍说,我国用l枚火箭运载的3颗卫星就是从这座塔架射上九重天的。在它南边不远处,耸立着另一座同样高大的发射塔架。这两座数千吨重的大钢塔都是我国自己设计和建造的。从这个戈壁深处的发射场,一枚枚导弹和一颗颗卫星腾空而起,飞往太平洋,直上天外天,向全世界展示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在一间现代化的地下指挥室里,耀邦同志听取了工作汇报,并询问了有关的情况。离开发射场后,旅行车在高低不平的戈壁砂石路上疾驰,闯过热风卷起的一道道黄色的雾障,进入一片生机勃勃的绿洲。这是基地的“首府”——“东风镇”,一座林荫夹道、楼房林立、色彩鲜艳的新兴小城镇。然而,50年代末,当一批批英雄的开拓者来到这里创建我国第一个现代化战略武器发射试验基地时,这里还是一片荒无人烟的戈壁滩。他们在艰苦的环境中英勇奋战了27个春秋,为祖国立下了丰功伟绩。
见到祖国这些英雄儿女,耀邦同志心情激动地向他们致以崇高的敬意。他说,从地理位置来讲,你们处在最偏僻的地方。从环境上来讲,你们处在最艰苦的地方。从生活上来讲,你们这里是比较困难的地方。你们在生活上、环境上不争上游,甘居下游,而你们干的是保卫祖国的安全、攀登世界科学高峰的事业。他打着手势激动地说:“昨天,我写了两句话:‘身居最下游,志在最高层’,现在送给同志们。”这时全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
胡耀邦继续说:“你们在我国航天事业上是第一代人,全中国人民、我们的子孙后代,不会忘记你们。我们要有足够的信心,一定要在2l世纪中期把我们的航天工业变成世界上第一流的工业。”
耀邦同志告别了大家,又飞往天山南麓戈壁深处的某核试验基地。1964年10月16日在基地所属的罗布泊试验场爆炸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宣告中国的国防现代化进入了一个崭新的时代。20多年来,我国在这里成功地进行了几十次空中、塔上和地面核试验。耀邦同志到达这里后特地驱车越过茫茫戈壁,进入天山深处的石林地区,看望在这里的基地科研中心埋头苦干了十几年、二十几年的知识分子同志们。他代表党中央向他们致以最亲切的慰问,感谢他们为我国国防工业和尖端科学技术所作的巨大贡献。
他还讲了话。他向全国的知识界提出了3点要求和希望:
第一、事往哪里想,也就是对国家大事应该怎样想?我们的国家只能走社会主义道路,我们的现代化不是资本主义的现代化,只能是社会主义的现代化。我们学习外国,只能学习他们好的管理经验和先进技术,不能学他们的社会制度,管理方法中那些不好的东西也不能学。
第二、劲往哪里使?要使在对国家、对人民、对四个现代化有用的地方。这二三年有些同志的劲使得不对头,对四个现代化不但没有帮助,还有坏处。比如说,现在报纸、刊物不晓得办了多少,许多不健康的小报,他们认为写的是知识,我看这些所谓知识是一些杂七杂八无益有害的东西,浪费了人们的精力和时间,对国家没有用处。
第三、腿往哪里走?知识分子的腿,不要只在上层和城市里兜圈子,要到社会上去,到群众里面去。我们的农村、乡镇企业、专业户多么盼望着科学技术啊!我们科学技术、文教、文学艺术界的同志们,要走到社会上去,走到群众里面去,那我们知识分子的威力就大了。

北疆之行

7月21 日晨,我们离开核试验基地。飞机越过白雪皑皑的天山山顶,越过准噶尔盆地浩翰的沙漠,进入北疆水草丰茂的地带,在最西北部的边陲重镇塔城降落。耀邦同志开始了这次对新疆整整两个星期的考察访问。这是一座美丽的边城,小巧玲珑的哈萨克式平房,显得十分别致,市井虽然不像内地城市那样车水马龙,却也热热闹闹。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安居乐业。
耀邦同志到达后,第一件事就是去17公里外的中苏边境巴克图哨所,看望日夜守卫在那里的边防战士。汽车在西去的公路上奔驰。翠绿的草原、成群的牛羊、金黄的麦地、碧绿的稻田、成片的果园、繁忙的村庄……显示出这个地区的富饶丰美。总书记的到来,使边防战土们异常欣喜。耀邦同志向他们亲切地招手致意,并且高兴地同边防站的全体指战员、武警干警合影留念。他还登上了30多米高的嘹望塔远眺,并且提笔写下“中苏人民永远友好”8个大字。随后又同边防站的同志们进行了座谈。
回到塔城后,耀邦同志听取了塔城地区的工作汇报。他高兴地了解到塔城地区农牧民去年的人均收入达395元,比前年增加124元,居全新疆之首,全地区工农业总产值要争取在明年比l 980年翻一番。在交换意见时,他说,各级党政领导都要为农牧民致富服务,要把这当成我们干工作的着目艮点和落脚点。生产建设兵团同农工订承包合同要合理,指标不能太高,从农工那里不能提留过多。兵团各级机关干部要精减,减下的人去承包企业或加工业。他强调兵团干部要照顾多数农工的利益。
在北疆,耀邦同志还访问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和阿勒泰地区。博尔塔拉在塔城地区的西南,与苏联接壤。这个州是新疆最小的民族自治州,只有2.7万多平方公里,但这个有“银灰色草原”之称的自治州却是全国有名的新疆细毛羊基地之一。
耀邦同志同自治州的同志研究他们的经济工作时指出,博尔塔拉有优良的天然牧场,第一要抓牧业,抓草原的发展建设,多养牛羊,多搞奶制品加工,如黄油、奶粉,还有制革,内地胜不过你们。第二,这里盛产葡萄、西瓜、甜瓜等等,要把瓜果园艺当作一个行业来抓,搞瓜果保鲜和加工。
在北疆访问的最后一站是阿勒泰。我们是从博尔塔拉自治州的首府博乐乘飞机去的。从高空往下看,只见一条水流旺畅的大河从东南往西北方向奔腾而去。两岸林木葱茏、绿草如茵,这种景象在干旱的新疆是很少看到的。这条大河就是有名的额尔齐斯河,北疆风景如画的边城阿勒泰就坐落在它的一条支流上。
处在“金山”——阿尔泰山南麓的阿勒泰,可以说是一个得天独厚的地区。这里河流纵横,水资源丰富,地面水的年径流量达126亿立方米。这里草场肥美,饲养着340多万头牲畜,是新疆主要畜牧业基地之一,尤其盛产肉毛并优的阿勒泰大尾羊。这里有丰富的矿藏和森林资源,尤其是众多的桦树林十分迷人。在阿勒泰市的北面,就有一片7000多亩的桦树林,耀邦同志特地前往参观。在那里,他遇上一些哈萨克牧民,就和大家一起蹲在浓荫掩映的林间空地上攀谈起来。“你们去年收入多少?”耀邦同志问。一位叫巴得万的牧民说,他家7口人,养了170头羊,收入3500元,今年估计可以增加到4500元。另一位牧民叶米克说,他家养了278头牛羊,8口人去年净收入6000元,今年估计可以增加到8000元。他家有自己的草场。耀邦同志接着问大家有什么意见。牧民们无拘束地谈开了。有的说,畜产品收购价格太低了。有的说,牧民负担太重了,一头牲口一年要交1.8元。还有的说,子女上学条件差,居住分散,负担不起。
后来,耀邦同志在同阿勒泰地区的同志们谈话时强调说,要把畜产品价格调整好,要减轻牧民的负担,但更重要的是要帮助他们发展多种经营,使他们从发展多种经营和副业中增加收人,以副促牧。你们要从能使牧民更快地富起来着手抓牧业,而不是就牧业抓牧业。步子还要更大些,使牧民更快地富裕起来,这样,就有希望把阿勒泰建设成为全国第一流的牧区。

要使人民富得更快

7月24日傍晚时分,我们飞越天山,进入南疆的阿克苏。这里在古代是西域36个城郭国家中“龟兹国”的属地,是古“丝绸之路”北道上的要冲。阿克苏地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北缘,我们一下飞机就领略到它那比北疆更为燥热难耐的高温。
同新疆许多地区一样,近年来阿克苏的生产有很大发展,人均粮食达七八百斤,人民的温饱问题已经基本解决,但是农牧民的收入仍较低,还没有富裕起来。耀邦同志在北疆各地访问时就感到了这个问题。来阿克苏后,他找当地的同志们进行了长时间的调查,又亲自去附近的温宿县了解情况,还派随行的几个同志走访了几户农家,然后召集地区的负责同志进行了讨论。他提出的总题目就是:如何使农牧民比较快地富起来。
耀邦同志说,这几年来,你们这里农牧民、职工群众的收入都有较多的增加。但是,你们富得不够快,比起内地好多地方相差一大截。你们过去抓粮食是对的,今后还不能放松。现在吃粮的问题解决了,就要解决使农牧民更快地富裕起来的问题,光靠抓粮食就不行了。要解决进一步发展的方向问题:第一、一定要发展多种经营。第二、一定要讲究现代化科学技术,使生产出来的东西很快进行加工,你们有大量很好的瓜果,7公斤可以浓缩成l公斤,运到内地就能赚钱。第三、一定要学会现代化的经营管理,生产、加工、运销都要有计划地搞一条龙。第四,不要加重人民的负担,当然合理的负担是需要的。但我调查的结果,有些农牧民和生产建设兵团有些职工的负担过重了,不解决这个问题,他们不容易富裕起来。我们有些同志总想一年办几十件好事,这就必然加重人民的负担。好事只能有计划地办。
他说:我讲了4条,只是开了个题目,要你们做一篇文章,想办法使农牧民和职工比较快地富起来,3年不行就5年,5年不行就8年,8年不行就要“靠边站”喽!我们要求各级干部、全体共产党员都要认识到:尽快地使人民富裕起来,这是我们党的根本主张,是这次整党中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各级领导干部每天都要考虑的主要问题。我们搞社会主义四个现代化建设,一为国家富强,二为人民富裕,人民富裕不了,我们还搞什么四化?

喀什一瞥

喀什市宽阔的柏油路上,骏马拉着一辆辆装饰素净的载人篷车在奔驰,满载瓜果、蔬菜、鸡羊的马车队浩浩荡荡,飘着长髯的维吾尔族老汉三五成群骑着毛驴一路小跑,穿着彩色绸裙的维吾尔妇女带着小孩在街头踱步……
坐落在帕米尔高原脚下喀什噶尔河畔的喀什,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美丽的维吾尔古城。它的全名为喀什噶尔,意思是“玉石集中之地”、“绿色的琉璃瓦屋”。喀什地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西端,是自东而来的古“丝绸之路”南道和北道的会合点,西可通中亚,南可达印度,扼中西交通的要冲,是当年“丝绸之路”上的重镇。
古“丝绸之路”虽然已经消失了好多个世纪,但喀什的生命力不仅没有消失而且日益旺盛。它已经成为一片越来越丰美的绿洲。农业生产的长足发展,已经使人均粮食提高到近800斤。这里产的瓜果含糖量高,闻名国内外。新中国诞生30多年来,喀什的城市面积扩大了1倍,人口增长到12万。它不仅是一个重要的商业中心,而且已成为南疆一个不小的工业中心。
耀邦同志7月27日在喀什的一次讲话中对喀什作了这样的评价:“喀什在我们祖国的历史发展上有过重大的贡献。汉、唐时期我们祖国的强大,祖国长期经济文化的发展,特别是农业的发展,都同喀什地区有密切的联系。现在许多国家,特别是中亚国家,都同你们有交往。喀什和喀什地区历史上和现在所起的重要作用,不仅是维吾尔族人民的光荣,也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光荣。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喀什地区发生了根本的变化。这几年又发生了许多新的变化。我们一路上看到这里充满欣欣向荣的景象,我相信全国各族人民知道这个情况后一定非常高兴。”
耀邦同志一行特地参观了喀什的市容。繁忙的市场、整洁的街道、林木掩映的马路,还有天蓝色、粉红色、嫩黄色的维吾尔新建筑群,镶嵌着维吾尔民族花纹和图案的楼房、风景如画的人民公园、古老的富有民族风格的艾提尕清真寺……都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艾提尕清真寺是新疆最大的清真寺,可以同时容纳6000穆斯林做礼拜。耀邦同志在这里同喀什市10多位年长的宗教界人士进行了座谈,他们都对党的宗教政策表示满意。
喀什的“巴扎”(市场)在南疆闻名遐迩。我们几个人利用中午的休息时间去进行了一次访问。这座“巴扎”就在艾提尕大清真寺的旁边,叫做“安羌热斯坦市场”。它实际上是一条约20米宽、200米长的街道,排列着一行行摊架,每个摊架占地8至10平方米,里面整整齐齐重重叠叠堆放着色彩华丽、图案鲜明的绫罗绸缎和各色呢料、化纤料,但绝少见到布料。有的摆放着各式男女料子成衣、花样新颖的针织品,少数的卖鞋帽、小杂货。这个“巴扎”共有450户个体经营者。市场里打扫得干干净净,买东西的人很多,摊贩彬彬有礼,听不到吵吵嚷嚷的声音。
我们在一个摊架前同55岁的主人沙比尔攀谈起来,请了同行的一位维吾尔族同志充当翻译。沙比尔经营的是乔其纱、绸缎和高级衣料。他的资本有4000元,一个月的营业额为1.2万元至1.5万元。他家有l 5口人,连他在内有10个劳动力,3个人照管这个摊架,其余的在本地农村搞农业生产,全家农业收人每年为4000多元。我们问他每年能净余多少钱,他想了好一会说,吃完花完后一年可以剩2000多元,主要是靠了他这个摊架。附近几个摊架的主人也向我们介绍了情况。大家都称赞党的政策好,要不是政策放宽了,哪能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哪能有这个个体户的“巴扎”。看着周围兄弟民族一张张纯朴的面庞和他们激动的表情,我们完全相信他们说的是肺腑之言。
这样的“巴扎”我们在阿图什与和田时也参观过。阿图什的规模比喀什还要大。据说他们有好几百人散布在全国各地跑信息,上海、杭州等地的产品一出厂就直接用邮包寄来,阿图什的邮局每天要为这个“巴扎”运送8吨货物。和田的“巴扎”可说是人山人海,我们看到那里地毯市场讨价还价的情况,一个20来岁的小伙子最后以320元的价格买走了一块漂亮的壁毯。

在古“丝绸之路”南道上

为了实地察看沙漠边缘各地的情况,耀邦同志决定从喀什乘汽车沿着塔克拉玛干大沙漠的南缘东行,依次访问莎车、泽普、叶城、皮山、墨玉、和田、策勒、于田、民丰、且末等10个县,然后从且末乘飞机去若羌。这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全部路程,长达1200多公里,12世纪时意大利人马可•波罗就是沿着这条路东入阳关进入我国内地的。
车出喀什,朝东南方向驶去,闯进了茫茫的塔克拉玛干大沙漠。这是仅次于非洲撒哈拉沙漠的世界第二大流动性沙漠。它的总面积为33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沙漠总面积的40%以上。时值盛夏,烈日当空,旅行车沿着一条高低不平的道路,把我们带进沙漠。这里燥热异常,我们就像跌进了一口大蒸笼,又像是到了《西游记》里的火焰山一样。所幸沙漠中蒸发量大,汗从人体毛孔一出来还没有来得及形成汗珠就蒸发掉了,否则就会成天大汗淋漓不止。  大漠里风沙弥漫,遮天蔽日,就像唐诗所描写的“千里黄云白日曛”一样。有时平地刮起一阵旋风,卷起高大的沙柱在荒漠中游荡,蓦地里消失得无影无踪。有时沙漠像桌面一样平坦,没有一点波纹。有时又展现出无尽的波浪,汽车行驶在其中就像一叶快艇在汹涌澎湃的沙海中波浪前进。有时沙漠上绵延着坟丘般的沙包或高高的沙山。有的地方流威胁着要把道路掩埋,路旁的一些电线杆只有顶端露出在沙面上。可以想见,古“丝绸之路”南道上的楼兰、米兰、车尔臣、尼雅等20多座城池是怎样被逐渐埋葬在沙海中的。
我正在对着大漠遐想,汽车突然驶进一片绿荫拂地的林海,奔跑在两排高高的钻天杨树夹道的柏油路上。热浪和黄沙此刻已在我们眼前消失。我们已来到叶尔羌河畔的莎车县。莎车是古西域36国之一,曾是古“丝绸之路”南道的重要枢纽。史籍记载,玄奘从西天取经回来曾路过这里。
如今,拥有45万居民的莎车,是新疆人口最多的县份。它是南疆粮食和棉花重要产区,去年粮食人均已达930斤。这里还盛产瓜果。最突出的是,从60年代开始,这里坚持不懈地营造林带,到现在总共在100多万亩土地上密密麻麻栽种了1.5亿多棵树,使这片绿洲变成了名副其实的森林海洋。这里的各族人民不仅没有在流沙面前后退,而且把绿洲向沙漠推进了好几里。这个县已获得全国植树造林先进单位的光荣称号。
我们在7月27日中午到达莎车县城时,正值当地群众赶集,四乡农民纷纷赶着马车前来参加集市,宽阔的马路上挤得水泄不通。耀邦同志听取了县里的工作汇报,称赞他们在营造林带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果,并着重同他们研究了发展瓜果园艺业的问题。
我们离开莎车继续东行。旅行车在林荫大道上疾驰,从车窗往外看,四面八方都是纵横交错的茂密林带,林带间的农田里,绿油油的庄稼茁壮喜人。一路上看不尽郁郁葱葱的林木,从莎车到泽普,一直到叶城,至少有100多公里,还没有走出这条绿色长廊。
泽普和叶城都在叶尔羌河畔,农牧业发达。泽普是南疆重要的小麦、水稻和棉花产区。叶城是古西域36国中的“西夜国”,现在享有“瓜果之乡”的盛名。这里产的大籽甜石榴、薄皮核桃、黑叶杏、黄肉桃、苹果、梨等等远近闻名。耀邦同志在两个县都进行了调查,并就如何搞好保鲜、加工以促进瓜果园艺业的发展等问题,同当地同志交换了意见。
从叶城往东行不到10公里,又进入了浩瀚的戈壁。从这里经皮山、墨玉等县一直到且末,我们都在无边无际的大戈壁中穿行,但在策勒和于田之间却有一段长60公里、宽40公里的葱绿的大草原。
结束了在塔拉玛干大沙漠南部边缘各地的考察访问后,耀邦同志一行即飞往位于大沙漠东北部的库尔勒和东疆的哈密等地。
耀邦同志每到一地都要看望居住和工作在这远离腹地的沙漠戈壁边缘的各族群众和干部,就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资源的开发利用,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等各种问题进行了调查,并同当地同志一起研究解决的办法。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