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平:38年前春节,胡耀邦云贵桂深山行(之一)
2010年4月15日,温家宝同志任总理期间,在《人民日报》发表的《再回兴义忆耀邦》一文中回忆:1986年年初,耀邦同志决定利用春节前后半个月时间,率领由中央机关27个部门的30名干部组成的考察访问组,前往贵州、云南、广西的一些贫困地区调研,看望慰问各族干部群众。耀邦同志想以此举做表率,推动中央机关干部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密切联系群众。
当时,温家宝刚调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不久,胡耀邦让温家宝具体负责组织这次考察访问工作。
1982年以来,在胡耀邦指导下,中央每年都发布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到1986年, 连续发出5个一号文件。这些文件指导着我国农村以包产到户为代表的伟大改革,农业生产蓬勃发展、农村一片兴旺发达、一派生机。1984年9月29日,在胡耀邦指导下,中央和国务院又发出《关于帮助贫困地区尽快改变面貌的通知》。《通知》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国农村形势越来越好。但由于自然条件、工作基础和政策落实情况的差异,农村经济还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状态,特别是还有几千万人口的地区仍未摆脱贫困,群众的温饱问题尚未完全解决。其中绝大部分是山区,有的还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和革命老根据地,有的是边远地区。解决好这些地区的问题,有重要的经济意义和政治意义。一年半时间过去了,贫困地区发生了什么变化?这是中央、国务院和全国人民关心的问题。据新华社副社长冯健回忆,时任中央办公厅副主任的温家宝谈到,根据中央的决定,1986年2月4日至20日,胡耀邦利用春节假期,考察贵州、云南、广西,在贵州大山深处同布依族村民共度春节,同时还率领由中央机关各级干部30人组成的考察访问组,分3路到贵州毕节、云南文山、广西河池这3个贫困山区考察访问,了解贫困山区脱贫情况。
2月4日(立春)
温家宝同志《再回兴义忆耀邦》一文回忆说:2月4日上午,耀邦同志带领考察访问组全体成员从北京出发,前往贵州安顺。由于安顺大雾,飞机临时改降贵阳。当天下午,耀邦同志又换乘面包车奔波4个多小时赶到安顺。晚饭后,耀邦同志召开会议,把考察访问组人员分成三路,分头前往云南文山、广西河池和贵州毕节地区。
据新华社随行记者记录:上午,胡耀邦率领由中央机关27个部门30名干部组成的考察访问组,乘飞机离开北京,前往贵州安顺视察。由于安顺大雾,飞机临时改降贵阳。
温家宝回忆说,根据中央的决定,胡耀邦总书记这次亲自率领3个考察访问组,利用春节前后半个月左右的时间,分别到云南、贵州和广西革命老区、偏远山区的贫困地区进行考察访问,深入调査研究,同当地干部、群众共商脱贫致富大计,并和当地群众一起过春节,登门慰问烈属军属、孤寡老人、困难户和农村教师,把党中央、国务院的深切关怀带给广大群众。胡耀邦秘书转告耀邦同志的意见说,这次活动要突出“中央机关干部下基层”和“到贫困地区考察”这两点。
考察访问组事先通知随行人员:认真执行民族政策,与群众同甘共苦,不准吃请受礼,不准游山玩水,不准购买当地土特产品。要带足粮票,钱票,一路按规定交纳伙食费。还要随身带手电筒一个,准备在农村走夜路。
飞机原计划直飞貴州安顺,因安顺大雾微雨,推迟了起飞时间。飞机起飞后在空中接到地面报告,说安顺大雾散而复聚,不能降落。胡耀邦临时决定,改在贵阳降落,乘坐“面包车”奔行安顺,“面包车”在雨雾中行驶4个来小时,暮色降临时到达安顺。
晚饭后,时任贵州省委书记胡锦涛、省长王朝文向胡耀邦汇报工作,直到深夜。历史上貴州是“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贫困省,全省10%是丘陵,仅有3 %是河谷平坝,面积在一万亩以上的平坝,全省只有19个,其余87%是高原山地。胡锦涛汇报说:贵州历史上有“地无三尺平”之说,这种说法虽然有些夸大,但全省平原耕地少却是事实。解放后经济以每年平均增长6.6%的速度发展,现在全省还有30%左右的贫困地区。许多县今年在发动群众讨论怎样“脱贫、增收、致富”。全省工作既要振奋精神,不能“夜郎自大”,同时要克服畏难情绪,不能 “夜郎自小”。
当胡锦涛汇报到去年组织6万干部下去,发动群众搞增百致富大讨论,搞得好的有10个县时,胡耀邦说:增百致富大讨论要连续搞几年。开展增百致富大讨论,第一个收获是把农村基层干部的思想路线端正了,把社会风气搞好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树立起来了,这是长期起作用的东西。至于增了一百还是没增一百,这是第二位的。
胡耀邦说,做好这件事,走群众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就都来了。这比上面下命令,规定指标好得多。赞成你们继续开展增收致富大讨论,这种讨论实际上是群众性的诸葛亮会议。要连续搞几年,把我们基层干部的作风端正到因地制宜、群众路线、实事求是上来。
胡锦涛在汇报贵州火电建设时,胡耀邦说,经济建设要搞多种模式。象中国这样的大国,全世界只有那么几个,南方同北方不同,各地区情况不同,一个县内也有好几种类型,经济建设不能搞一个模式,一刀切,而要搞几十、几百个模式,一个问题一个问题作具体分析。因地制宜这篇大文章,我们现在在许多问题上没有做好。
胡耀邦指出:火电站我主张多搞小的。你们建火电厂,是不是可以搞小一点,再小一点。小了来得快,投资少嘛!我主张搞二万五千瓩的,一个县搞一个。一就煤,二省线路。无非是多用点煤,我煤多,煤便宜嘛!甘肃、新疆搞火电,方针上也不能搞大的。新疆160万平方公里,搞大电厂线路怎么办?青海也应该是这个样子,不过青海许多地方没有煤,新疆有煤。搞电站也有几十个模式。
胡耀邦说:整个贵州都要考虑,怎么把煤就地转化,就地消化,就地加工。有煤的地方,可以利用煤发电,还可以搞建筑材料、如玻璃、小水泥等。50年代说的“三大材”,现在要扩大起来,叫金属材料、化工材料、建筑材料,新的“三大材”。不要老想着把煤运出去,运出去只是一条路,更重要的是就地消化、转化。煤还有个加工问题,现在中国科学院已经有了办法。要多找门路。搞农业责任制,贵州是好的,放得早。但后来搞乡镇企业,对外开放,没有跟上。一个县,要把县城搞成个样子。一个县城搞几个骨干厂子,再搞几个联合或家庭的农产品加工工业,县城的面貌才会有变化。这种加工,不是几十种、几百种产品,而是几千种。
胡耀邦强调:因地制宜这个原则,如何和实际结合起来,这是一篇大文章。中央统一的政策在许多方面还行不通。因地制宜的文章要搞好,不要一刀切,一个一个问题作具体分析。所以说因地制宜的原则如何和各地实际结合起来,这篇大文章还没做出来。以林业说:中国林业就要有千种百样,每个县搞半年,一个县一个县落实。林区的森林等于平原的土地,它也是劳动对象。过去我们把林区的劳动对象剥夺了,剥夺了林农的劳动权。苏联是几十万公顷的无人区,他的森林可以统管。中国和苏联不同,你把森林统起来了,老百姓不能富。林业责任制度没落实。林业复杂,不能搞一个模式。
2月5日
温家宝同志《再回兴义忆耀邦》一文回忆说:第二天(即2月5日)清晨,耀邦同志带着我和中央办公厅几位同事从安顺出发,乘坐面包车,沿着曲折的山路在黔、滇、桂交界处的崇山峻岭中穿行。耀邦同志尽管已年过七旬,但每天都争分夺秒地工作。他边走边调研,甚至把吃饭的时间都用上,每天很晚休息。离开安顺后的几天里,耀邦同志先后听取贵州镇宁、关岭、晴隆、普安、盘县和云南富源、师宗、罗平县的汇报,沿途不断与各族群众交流,了解他们的生产生活情况。他还在罗平县长底乡与苗族、布依族、彝族、汉族群众跳起《民族大团结》舞。
上午,胡耀邦一行乘旅行车离开安顺。迎着蒙蒙细雨,翻山越岭,一路西行。这一带陡峭山路“24拐”,是令人心惊胆战的险路。旅行车一路走,胡耀邦一路听取镇宁和关岭两个布依族苗族自治县以及晴隆县、普安县的工作汇报。
胡耀邦沿途看了镇宁县的小麦、蚕豆;中午,在黄果树会议室听取镇宁、关岭两个县的汇报。在详细询问当地水稻、小麦、玉米、蚕豆、红薯和其他杂粮平均亩产多少,积肥施肥、耕作管理和土地利用状况后,胡耀邦说:要下决心努力改变粗放经营状况,实行集约经营。这个问题,我们提倡多年了,耕地要搞好集约经营。北方的土地加工,山东搞得比较好,地很肥,这几年连年增产。在南方,四川、湖南、浙江也搞得不错。贵州耕作很粗放,农民底子薄,生产工具也不好。山区种粮,四川、湖南值得看看,不看他平地,就看山区。湖南醴陵、浏阳等地,土地也加工得好。外国人叫集约化,土地集约经营。土地加工,除了你们讲的化肥政策外,还要想尽办法鼓励农民搞小块耕地的整治。沂蒙山区有一条经验,对许多坑坑洼洼的土地,稍加一点整治,产量就可以提高百分之二十、三十。
胡耀邦强调:要搞个加强集约经营的有效办法,狠狠地加一点鼓励。鼓励政策是需要的,但光有鼓励还不行。70%要靠政策,但有些还要靠行政手段。就是规定必须怎样搞,不能怎样搞。搞那么几年,他感到有好处了,就习惯了。搞粮食,如果没有几个厉害的办法搞不上去,要有几个厉害的办法才行。优良品种的推广,也要有强制性的办法。也是既有鼓励,又辅之以行政手段。这个行政手段的干预,出发点还是为了人民利益的。要有这个思想。土地集约经营问题,你们要专门研究。要组织那些搞这方面的科学家专门摸它一两年,找出点办法来。
他说:要重视土地的整治管理,特别要鼓励农民对小块耕地进行整治。管理好了,潜力很大。贵州粮田面积如果以3000万亩计算,平均亩产700斤,全省粮食总产量就是210亿斤,平均亩产600斤,也可达到180亿斤。希望省委组织专家们专门研究集约经营这个课题,找出一些办法来。
胡锦涛插话说,遵义地区这两年推广水稻、玉米杂交品种,产量就比其他地区高。遵义地区的油菜籽产量也比较高,如果全省都能达到那里的水平,油菜籽产量可以比现在翻一番。
听完汇报,胡耀邦说,党中央十分关心贫困地区。全国的经济发展是不平衝的。今后还会有不平衡。分析贫困地区的问題,要同历史联系起来,看到它的发展和变化。要敎育干部、群众増强战胜困难、改变贫困面貌的信心。要看到,这些地区祖祖辈辈都穷,留下许多精神上的消极因素,这是他们经济翻身的一种沉重的负担。对他们的这种思想负担,要从历史上加以理解,要找到一种生动活泼的方法,逐渐消除这种包袱,比如依赖思想、迷信观念等。要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变革他们的精神状态。这要依靠榜样的力量,善于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50多年来,胡耀邦亲眼看到这个历史上被称作“天无三日晴,地无三尺平,人无三分银”的地区,经历着怎样深刻的变化。在考察期间,胡耀邦多次谈到:贵州3个时期我都来过。30年代来过,50年代来过,80年代来了3次。由于有了半个世纪的历史比较,对贵州贫困地区正在发生的深刻变化感到特别欣慰。
应胡锦涛的要求,他欣然挥笔题写“后来居上”四个大字,热切希望贵州2900万人民在新的长征路上奋进。
从镇宁继续西行至晴隆。脚下是西南煤海的大片煤田。贵州是我国南方煤炭储量最丰富的省份,储量近500亿吨。西部地下是一个大煤海, 而且有不少是优质炼焦煤, 有的地方埋藏还很浅。只是因为交通不便, 采出后难得运出省。
下午3时,胡耀邦在晴隆县听取晴隆县委书记、普安县委书记的汇报。晴隆县委书记说: 我们这里的煤质好,每公斤发热量有8400大卡,我们准备办炼焦厂。
胡耀邦说, 贵州矿产资源丰富,品种也比较齐全。从全国看,有这样丰富的矿产资源的地方不多。采矿业要实行国营、集体、个体多层次的合作和开发。全省都要考虑一个问题:怎样把煤炭就地消化和转化, 要找各种耗煤量高的中小工业加速自己的发展。可建设小型火力发电厂, 把煤转化为电。建小型电厂, 来得快,又省钱, 每个县都可以建。生产水泥、玻璃的原料贵州到处都是,有了电, 就可以建水泥厂、玻璃厂。在铁路没有修通之前,想要煤炭大量出口和外运, 比较困难, 因此要抓紧研究煤的就地消化和转化。胡耀邦指出:中国幅员辽阔, 各地情况不一,建设不能搞一个模式。因地制宜,从当地实际出发。不搞“一刀切”,这是一个大题目。要做好这篇大文章。
胡耀邦说,你们贵州要考虑把煤就地消化,不要老想运出去。要就地转化,你们可以用煤来作燃料发展水泥、玻璃等建材工业。过去叫三大材料,现在我们扩大各种金属材料,比如用煤来炼铁也行。不要老是想运出去。我看10年是解决不了这个外运问题的。要把煤就地消化。一个县要搞几个骨干厂,并且在群众中搞家庭工业、联产工业,搞家庭农副产品加工,不是几种,几十种,要几百种。你们不是产生姜、大蒜、辣椒吗?都可以加工。办加工厂也要打打麻雀仗,搞驴打滚,不只是几十几百种,提倡家庭办,联户办。江西在这方面就搞得不错。
下午,胡耀邦一行经普安,前往盘县。6时刚入住盘县特区煤田地质勘探队碧云宾馆,就听取六盘水市委书记谢养惠和市长杨志鄂的汇报,又谈到煤的就地消化、让群众采矿的问题。胡耀邦说,你们这里煤多、电多、矿石多,要让老百姓富得快,我看就要叫老百姓开采。
2月6日
因大雾弥漫,道路湿滑,6日中午时分,从贵州盘县以20公里的时速艰难抵达云南曲靖。1985年春节前后,胡耀邦到云南山区考察时,曾向干部、群众提出“增百致富”的建议, 当年云南省组织11万名干部下乡,深入村寨,在全省农村开展了两个多月“增百致富”大讨论,开拓增收致富门路。座谈会上, 曲靖地委书记马明礼汇报说,1985年遭受早霜,晚秋作物减产,全区粮食也减了产。但是,“增百致富”大讨论开阔了农民的眼界,他们思想上象插了两支翅膀,带动了粮食单位面积产量高于上年, 全区的特产烤烟,林业,养猪、养鸡、养鸭, 以及乡镇企业生产,也都比上年增产。全区每个农民去年平均增加收入70多元,其中增收多的县达90多元, 最低的也增收40多元。
云南省委书记普朝柱补充说:“增百致富”讨论是领导群众发展生产的一个好办法。大批干部深入农村、逐村逐户地访贫问苦,访贤问能,访富问计,密切了干部和群众之间的关系,也增长了干部领导群众治穷致富的才干。有的农户春节贴对联,上联写“翻身不忘共产党”,下联写“致富全靠邓小平”, 横联写“耀邦紫阳”。
关于今年农村工作的设想,曲靖的同志说, 曲靖两大特产——烤烟、油菜籽要扩大面积, 实行间作, 能增加产量, 还能增加饼肥肥田。要进一步发展养猪, 猪多、肥多、宣威火腿多。还要组织群众开采煤、铅锌、重晶石等本地矿藏, 发展乡镇企业……
胡耀邦说, 开展“增百致富”讨论, 最大的收获是, 端正了干部的思想路线和工作作风。开阔了群众的视野, 密切了干群关系。这才是长期起作用的因素。一年即使增不到100元, 能增三四十元, 五六十元, 也了不起!
来源:百年耀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