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新华:胡耀邦批示的一篇报道
翟新华先生是一位历经坎坷的企业家,正在撰写回忆录,现展示其中的一些片断:
我是北京大学附中68届高中毕业生,1969年下乡到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1970年上了河北大学生物系,1973年毕业回到兵团。后兵团改为国营农场。1975年,我担任建丰农场副场长,1978年担任场长。第二年,新华社记者于德、方小翔采访了我,他们写的报道,影响了我的一生。
我先认识的是方小翔。她也是北京知青,文笔很好,先在兵团当报道员,后到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当了记者。她觉得我干得不错,1979年9月就提出要采访我,我最初没有同意。当时,《中国青年》杂志也要采访我。我不便一味拒绝。方小翔又向分社社长于德说了我的情况。他们正在北京参加新华社总社办的为期三个月的培训班。于德当即决定,马上赶回内蒙采访。1979年12月15日,我到呼市新华社内蒙古分社,和于德、方小翔谈了一番。当时,分社传出方小翔“想去北京学习就学习,想回来就回来”的流言。这让我感到,我和方小翔已经风雨同舟了。
1979年12月25日,于德、方小翔一行四人来到建丰农场,住在场招待所。开始了采访。他们在农场住了十三天,多次与我长谈,采访了场里的各位领导,科室、分场的领导,一般职工,包括原场职工、复员战士、知识青年,年老的年轻的,意见相同的意见不同的,先后有几十人;考察了建丰农场,查阅了建丰农场的大量资料,参加了场党委会、干部会;采访笔记写了几大本,整理的资料又有几大本,每天工作到深夜,非常辛苦。于德当年五十多岁。他1928年生于山东省海阳县,少时先入村塾,后读小学。13岁投身革命,曾作印刷工、青年团工作和市政府文秘。1951年《烟台劳动报》创刊,他到该报社,开始新闻工作,副总编辑。1961年调新华社作记者,先后任新华社山东分社副社长、内蒙古分社社长。他已是厅级干部,采访我时,一手拿本,一手握笔,不停地记录,那情景我至今不能忘记。他中断在北京参加的新华社总社办的培训班,赶回内蒙采访,在我们场那个室内没有卫生间的招待所里一住就是小半个月,很让我感动。
于德、方小翔写出初稿,场党委三次讨论,三易其稿。讨论时,出现了种种意见。有人说,建丰农场写得不够全面,还不充分;有人说,场领导班子的成员都应该写一下,不写谁也不好;还有人说,翟场长是年轻人,没有老同志的帮助,是很难开展工作的,应该写以老带新等等。于德在场党委会上说,这次采访报道,不是报道建丰农场,也不是报道场领导班子,就是报道翟新华这个人。报道他,也不是要宣传什么好人好事,树立什么先进典型,只是报道他这样一个年轻人,如何管理企业,有什么管理理念,他是一个怎样的管理者。这样一讲,场党委对报道稿就没有了不同意见。
当时,方小翔赠我古人的三句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堆出于岸,流必湍之;行高于人,众必非之。我担心,如果公开报道,风险会很大,我可能面临大风雨,会在风雨中飘摇,惶惶不安。我提出,不要公开发表,要发就发在新华社的内部刊物上,免得影响过大。
1980年1月9日,我送于德、方小翔离开建丰农场。后来又与他们多次见面。他们花了半年多的时间,再三推敲,直到8月13日,于德告诉我,这篇稿子要发往总社了。这半年,我有点儿纠结,一方面希望不了了之,相安无事;另一方面,又觉得不了了之,有点儿可惜,没有结果,我也不太甘心。现在总算出手了,如果“内参”能用当然好,既避免了公开报道带来的张扬,又避免了白忙一场带来的失落。
9月,我离开建丰农场,调到自治区党委办公厅研究室当了副研究员。
忽然,于无声处听惊雷。1980年10月18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联播广播了于德、方小翔的报道,同时《人民日报》发了头版头条,全文是:
提拔中青年干部的潜力令人鼓舞
翟新华成为科学管理企业的行家
这个31岁的国营建丰农场场长勤学实干,改革经济管理制度成效显著
新华社编者按:看了关于翟新华事迹的报道,令人十分兴奋,很受鼓舞,值得推荐给大家读一读。
看来,提拔中青年干部,潜力不小。像翟新华这样的“新星”,全国各地各条战线都有。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希望。我们应该努力去发现他们,鼓励他们,为他们提供各种条件,使他们作出更大的成就。
殷切希望各条战线的同志们,特别是青年同志们,能像翟新华那样,勤奋学习,勇于实践,积极进取,争先恐后地努力把自己锻炼成为各行各业的专门家和有用之才,去开创一个群星灿烂的新局面。
内蒙古自治区巴彦淖尔盟建丰农场场长翟新华,今年31岁,是1969年到内蒙古建设兵团插队的北京知识青年。1975年,他所在的团改为国营建丰农场,他被提为副场长,1978年担任场长。五年来,翟新华一面实践,一面学习,已经成为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干部。
大胆探索 勇于改革
翟新华担任农场领导后,在党委的支持下注意抓生产管理,领导全场职工艰苦奋斗,使粮食产量不断提高。1978年,建丰农场在河套地区的十几个农场中第一批实现了粮食自给。
翟新华从1979年开始,着重探索改革经济管理制度。为了弄清楚生产、计划、财务、供销等领域的学问,他学习政治经济学,还研究了国外一些企业搞好经营管理的经验。他在学习的同时,分析了造成农场多年亏损的各种因素,整理了大量数据,并吸收本场懂得经营管理的各方面的人才,组成扭亏增盈领导小组,作为“智囊团”。去年年底,经过同全场各方面反复酝酿讨论,制订出一个以扭亏增盈为中心的“三定一奖”(定收入、定支出、定盈亏,减亏增盈奖励)责任制。它的具体做法是:农场对30(应为18)个分场一级和直属单位实行“三定一奖”,各分场也对各个班组,还有畜群以及一部分户、个人,实行“三定一奖”,并按农业、工副业、学校医院和机关等不同单位,以及盈利和亏损的不同情况,确定不同的奖励比例。这样就把全场每一项经济活动同每个职工的切身利益结合在一起。同这样责任制相适应,农场还对工资制度进行了改革,把工资分为20%的产量工资和80%的作业工资;作业工资又分工分工资和级差工资,以便把个人之间、班组之间和分场之间的差别体现出来。这种责任制在短短的半年中已经产生了显著的效果。与去年同期比较,今年上半年全场总收入增长了52%,总支出减少了26%,亏损降低60%。
见才眼开 爱才如命
翟新华认为,要办好一个企业,必须有大量的各种人才。因此,他十分重视发现和使用人才。有人说他是求才心切,见才眼开,爱才如命。有一个会计叫张国政,精通财务,在全场数一数二,但曾因经济问题被判过半年刑,一直不被重用。翟新华到场部工作后,主张大胆使用张国政,并在制订全场奖惩条例时,多次请他当参谋。有人反对这样做,翟新华对他们说,我想使用他,对我们有好处。有些人要强调他的德,也要重用他的才。他有一分热就让他发一分光。总之,要把一切有一技之长的人用起来,让他们为“四化”建设服务。
去年年底,翟新华读了一篇介绍外国管理企业经验的文章,很受启发。他想,建丰农场要扭亏增盈,要向农工商联合企业的方向发展,他必须及时地了解市场情况,才能迅速而合理地购进本场需要的物资,并把本场的产品以及剩余劳动力,运力等投到市场上去,把买卖做活。而这就需要有几个“买卖人”,有几个“商人”。因此,他把过去干过采购员,熟悉市场情况的张国成调任供销科的负责人,同时他把张国政调到供销科,作为负责人之一,加强了供销环节。半年来,他们积极进行市场调查,掌握市场动态,买卖已经开始做活,大大增加了农场的收入。
一丝不苟 一视同仁
翟新华有个特点,干工作有布置必有检查,而且检查得非常认真,一丝不苟。在建丰农场,各项主要农活都在翟新华的主持下制定具体的质量标准,如锄地,要求拉通、靠到、不埋苗、不伤苗、锄净草;麦收,每平方米内落穗不得超过三穗;施化肥,要深施埋好,不准“天女散花”等。一项农活完成后,场里要进行检查验收,达不到标准要立即返工,决不迁就。他总结工作,讲话,总是到事、到人,指名道姓,不论表扬还是批评,是哪个单位就讲哪个单位,是哪个人就讲哪个人,决不含糊其辞。他要求科室,分场汇报工作时也不要说空话,要情况具体,数据准确,一是一,二是二,翟新华常说:“我们是在办企业,办企业是搞科学,而科学必须严格。”
他的另一个特点是处事果断,他说,一个好的企业管理者,必须对不断变化的情况迅速、准确地作出反应和判断,及时作出决定。在这种情况下,果断是必要的,不能什么事都“研究研究”。他说,我们办事效率低,就是因为许多人怕负责任,谋而不断,甚至不谋不断,等研究好了,时机也失掉了,损失也造成了。当然断也要断得准,断得正确,如果一个企业管理者常常断错,那就证明他不具备管理者的条件,就应当干脆下台。
再是他办事公正,一视同仁。常有些职工找他解决个人问题,凡需要解决的同类问题,不但来找的得到了解决,没来找的人,也同时得到解决。凡需要批评的事,同他个人关系再好的人也逃脱不了。
对于翟新华的这种雷厉风行作风,少数干部感到有点吃不消,但大多数人说:在翟新华手下工作,虽然挺辛苦,但心里挺痛快。
勤奋好学 积极进取
翟新华说,企业经营管理是一门科学,企业管理者是一种从事科学活动的职业,他作出的决定和发出的指令,必须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因此作为一个企业管理者,要特别警惕自己成官僚主义,因为官僚主义不调查研究,可以随意发号施令的。
一个企业管理者要具备些什么知识呢?翟新华认为,一个企业管理者实际上是一个“杂家”,他需要许多方面的知识,除了坚定的政治信仰以外,首先必须在经济的方面有较深的造诣,要通晓经济规律。他说,我作为一个农场场长,还必须懂得农、林、牧、副、渔、机等各业的生产知识,了解他们之间的相互联系。而计划、劳资、财务、供销等,也必须弄懂。此外还要懂一些社会学、心理学、历史学等,而逻辑学和文学又可以提高你的思考能力和表达能力,一个管理者说起话来概念不清、语无伦次是不行的,没有点鼓动性也不行。
几年来,翟新华在没有长期学习机会的情况下,在繁忙的工作之余勤奋地学习各方面的知识。1978年冬闲时,他把工作交给了副场长,把自己关在家里学习《资本论》。有人反对这种做法,他说,我今年30岁,还要工作30年,如果不学习,十年后就要被淘汰。今年以来,他又结合农场情况研究了十多个专题,包括生产、财务、劳动工资计划指标的制定,场部管理费的定额管理,以及固定资金和流动资金、成本、各类消耗定额、各类补助、各种税收、基本建设投资、决算等。每一个专题的研究有了结果,他都写出了书面材料,并附有大量的数据和资料。几年来,他还坚持学习英语。
最近,内蒙自治区党委决定调翟新华到区党委办公厅作(副)研究员。他说,这个工作可以使我有机会调查研究,开阔我的视野,过一定时间,我还要回到企业中去。(新华社记者于德 方小翔)
新华社发的是通稿,《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和《内蒙古日报》《北京日报》等许多地方报纸也转载这篇报道。在北京,家中的老妈先听到广播,然后招呼我的老爸:“广播新华了”,老爸一起听。
10 月21日中午饭后,研究室主任张百录告诉我,要有个思想准备,周惠书记要找我谈,想听听我的志愿,今后打算从事什么工作。
次日,我见到于德,他告诉我,这篇报道,最初是发在了新华社的“内部参考清样”上,仅供中央有关领导阅读。10月14日,胡耀邦总书记看了报道,批了一段话:“穆之、曾涛、绩伟同志:提拔中青年干部,潜力不小,应该用具体事例教育大家,并以此激发大家奋发上进的精神。在我看来,报纸新闻可连篇累牍地刊登这样的先进人物,宣传得有一股气势,要造成一个争先恐后的局面。胡耀邦 10月14日”当时,朱穆之任中央对外宣传小组组长,曾涛任新华社社长,胡绩伟任人民日报社总编辑。这个批示,使内参变了了隆重的公开报道。胡耀邦看到“内蒙古自治区党委决定调翟新华到区党委办公厅做研究员”一段时,还批了几个字,意思是:可惜了,应该让他干下去。
于德说,耀邦一批,总社领导马上要求我进京。进京后,才知道报道要广播、登报。他连夜以新华社的名义写了一个编者按,第二天就广播、登报了。这就是为什么事前谁也不知道,一点动静也没有,突然广播、登报的原因。
我向于德请教,如果周惠书记问到我愿意干什么,我怎样回答好?他的意见是,先在研究室努力工作,抓紧学习,过一年后,再看情况办,或到经委,或到旗县、到企业。他倾向于到企业。
中央组织部要召开一个座谈会,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通知我参加。我觉得,组织部门之所以让我参加座谈会,是因为耀邦总书记批示了报道。但我现在已离开了建丰农场,再去参加,不太合适。于是,我去了一趟内蒙古自治区党委组织部,说参加中央组织部座谈会的事,我去不好,建议时任建丰农场党委书记的丁玉祥同志去参加,组织部勉强同意了我的意见。
不久,周惠书记找我谈了话,问我今后打算从事什么工作,开始了我与他的交往,有了许多故事。
于德、方小翔的报道,得到耀邦批示,国内各类媒体响应,上上下下四面八方关注,我当时就收到来自全国各地的许多信件、电报。应当说,这是80年代初中国社会向上,人心向善,激情燃烧,意气风发的一个缩影。胡耀邦作为一个历史伟人,总是满腔热情,推动国家、民族的振兴,他对我的鼓励,只是其中的一例。他去世时,我到人民大会堂参加了追悼会,见证了难忘的历史时刻。
来源:丁东小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