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永清: 争来的录音特写,为胡耀邦送上一程
前些天,我在家中的一个牛皮纸袋里,找到了一件尘封了36年的手稿,这是一篇录音特写的文字稿,也是抄写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中心稿纸上的播出稿;现在,已经没有任何媒体还在用稿纸了吧?
当我看到这份久违的手稿时,眼前满纸当年由我用钢笔匆匆抄写的潦草字迹,仿佛变成了一朵朵历史的云烟……
据杨正泉在他书中的记载,胡耀邦同志逝世当天的1989年4月15日上午11点,广播电影电视部部长艾知生(1928-1997年)召集紧急会议,布置对胡耀邦逝世的广播电视宣传报道。
对于胡耀邦逝世的治丧宣传,治丧办公室开始时设想的规模较大:4月21日,组织首都各界代表10万人瞻仰遗体(这一项取消了);4月22日,在人民大会堂中央大厅开追悼大会,4000人参加,由“中央三台”(即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国际电台、中央电视台)转播实况;胡耀邦的灵车,由中央领导人护送经长安街到八宝山,沿途群众送灵的情况可以报道(这是过去没有过的)。
胡耀邦追悼大会现场
4月22日早上8点多钟,我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转播、报道人员,在复外大街广播大厦集合准备出发,这时从人民大会堂传来消息,在大会堂东门口外和广场上,坐满、聚集了约十万高校学生和群众,致使中央电视台的转播人员和转播车无法进入大会堂东门。这让我们也紧张起来。好在我们的车子出发后,从六部口到人民大会堂这一段道路已经戒严,车辆一路畅通,我们顺利地改从西门进入了人民大会堂。
胡耀邦追悼大会预定10点开始,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从9点50分开始转播。我记得当时有几千名各界代表陆续进入会场,在耀邦同志大幅彩色遗像下,耀邦同志遗体放置在水晶棺中,周围摆满了花圈和鲜花、松柏。大会快要开始时,我们电台的资深时政记者刘振敏匆匆跑过来说“小平同志他们来了”,这样,追悼大会顺利召开了。
在追悼大会进行过程中,事先的预案不断调整,这些变动,都是临时确定的。媒体的宣传报道方案,也随之即时改变。
在大会堂等待悼念活动开始时,大家得知,在天安门广场上临时安装了扩音器,让广场上的学生们也可以收听到追悼会的实况转播。
追悼会在大会堂举行,广场上肃立着黑压压的人群
按原计划,追悼大会的主要仪式结束时,电台的转播即告结束。后来,改为对全国听众的转播按时结束,由广播大楼播音室播出结束语,告诉全国的听众转播结束;而对广场上的学生,则继续转播群众向遗体告别的实况,以稳定学生的情绪。直到胡耀邦灵车车队驶出了人民大会堂的西南门以后,才专门对广场上的学生在人民大会堂转播现场播出了结束语。这一设计,是为了稳住广场上的学生,让灵车车队能够顺利出人民大会堂,顺利通过西长安街。
依据原来的安排,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准备在灵车行进的路上也进行现场直播报道。为此,在灵车车队要经过的沿途,专门设置了几处记者播报点,我们新闻采访部的同事分布在各个点上,准备进行现场报道,并且在事先还进行了演练。
那天胡耀邦追悼大会结束后,原计划灵车车队出人民大会堂东门,驶入西长安街。由于大会堂东门外挤满了学生,无法出门,又担心中途受阻,灵车车队临时改从人民大会堂西南门出发,经十里长街至八宝山革命公墓。乔石、胡启立、宋平、温家宝等领导同志陪同胡耀邦家属前往。
追悼会结束后,十里长街上排满了为胡耀邦送行的市民
我和几位中央媒体的记者一道,坐上一辆面包车,跟随在灵车车队后面,出大会堂沿着长安街一路驶向八宝山革命公墓。
我们这些记者在车上一路所见,十里长安街及延长线人潮汹涌,西单、复兴门、公主坟等处,人群几乎已堵满了车行道,人们在这里表达送别胡耀邦的哀悼之情。因沿途站立的群众太多,胡耀邦灵车车队行驶缓慢,历时一个小时,方到达八宝山革命公墓。
在这种情况下,中央电台的送灵沿途的现场报道,被临时取消了。而这一变动,早已等候在沿途报道现场的记者并不知道。所以,当灵车车队经过西长安街到八宝山的沿途,中央电台的记者仍然按照原定方案认真履行着自己的职责,他们的报道依然传送到广播大楼,大楼里依然录音,只是不再播出,这使这次沿途的报道,成了一次未曾料到的实战演习。
市民举着黑板上写着:胡耀邦同志,我们永远在一起怀念你
这一天派给我的任务,是负责报道在八宝山革命公墓的遗体告别仪式。为此,我随身携带一部广播专用的日本索尼录音机,对火化前在八宝山告别室举行的耀邦同志最后遗体告别仪式,进行了录音。我在八宝山告别室采集的部分录音音响,中央电台记者对大会堂到八宝山沿途的部分报道素材,被用在了第二天早上播出的一篇广播录音报道中。
这篇题为《耀邦同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的录音特写,是中央人民广播电台资深时政记者刘振敏和我两人合作采写的,写稿于4月22日晚上,制作于4月22日深夜,播出于4月23日6:30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
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时政部副主任刘振敏,1937年9月出生, 1961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她在中央电台长期采访、报道重大政治、外事活动。刘振敏大姐所采写的 《胡耀邦瞻仰周总理诗碑》《邓小平强调中国有权在香港驻军》《邓颖超骨灰撒江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在火热的水利工地上》《钱学森的三次激动》 等40余篇新闻作品,在全国性各类新闻好稿评比中获奖。
2019年,是胡耀邦同志逝世30周年,4月6日,刘振敏大姐在一篇微信里回顾了录音特写《耀邦同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的采制过程,她说,“与徐永青那次合作,确实是经过几个小时争来的,请转告小徐。”
振敏大姐说:“耀邦火化那天,本来中央台沿途现场直播,中间几次修改直播方案,但我在棺前还是做了录音。小徐的任务是去八宝山。当天发完联播(指每晚20:00播出的《各地人民广播电台联播节目》)后,我就是不回家,总觉得应该发泄一下,但中宣部己下达命令,压缩报道规格。我还是以自己崇敬之心来理解市民,一直在办公室耗到深夜,不行,必须为报摘(指每天6:30首播的“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搞个现场报道。于是打电话给杨正泉,我说:如果明早不播一篇现场报道,我将一辈子心不安。我会磨蹭,钱学森、邓颖超、台航、水利工地那几篇全是磨蹭出的。杨台黙许。半夜,我把小徐叫回办公室,采用了他在八宝山录的李昭真情苦诉。”
是的,我清楚地记得,在1989年4月22日那一天,振敏大姐非常执着,为耀邦治丧活动的录音报道的送审、播出,不断地打电话努力争取。
4月22日夜里,振敏把我从车公庄西路家里叫回到复外广播大厦的办公室。我们一道起草、定稿了当天胡耀邦治丧活动的录音报道,由我在稿纸上抄写出来,振敏录音制作。
这篇录音报道制作完成后,振敏打电话向中央电台台长杨正泉报告,然后又打电话给胡耀邦治丧办公室新闻组组长、时任中央宣传部副部长兼新华社副社长曾建徽送审稿件。经过她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得到领导批准,使这篇录音特写《耀邦同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得以在在第二天(4月23日)清晨6:30的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新闻和报纸摘要”节目播出。
录音特写《耀邦同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播出手稿
录音特写《耀邦同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全文如下:
耀邦同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
四月二十二号,为了让亿万听众收听胡耀邦同志追悼大会和向遗体告别仪式的实况,我和几位同事早早地来到人民大会堂,在路过天安门广场的时候,那里已经聚集了成千上万的群众。我们看见,国旗半落,人民英雄纪念碑周围摆着人们自发敬献的花圈和挽联。
将近十一点的时候,追悼会快要结束了,一位穿运动服的同志却第三次挤进告别的队伍,了却了在胡耀邦同志灵前鞠三次躬的心愿。
一位穿中山装的老干部在夫人的搀扶下到胡耀邦灵前致哀,工作人员几次劝阻他,硬是不肯离去。
追悼会上的胡家亲属们
北京夏令时十二点零五分,十位工作人员抬着胡耀邦同志灵柩,在四位解放军战士的护送下离开会场。一辆白色蓝边的灵车披着白色黄色的素纱,载着胡耀邦同志的遗体走完最后的里程。闪着红灯的警车在前面开道,跟在灵车后面的是中央领导同志和胡耀邦同志家属乘坐的面包车。
只见这个不长的车队从人民大会堂西南门缓缓开出,然后向北拐进长安街。
我们在汽车上看到,宽阔的长安街两旁,迎候耀邦同志灵车的群众成千上万,举目皆是,南北两道滚滚人流由东向西,绵延实力,展开一幅壮观的长卷。
送行的市民在喊:耀邦同志我们爱你
十二点二十五分,胡耀邦同志灵车开到军事博物馆,正在现场的本台两位记者通过步话机告诉我们,马路两旁的数万数万名群众自动肃立默哀,表达他们对耀邦同志的悼念。随着灵车缓缓驶过,路旁的群众依依不舍地目送灵车西去,有的人骑着自行车向灵车招手,有的人情不自禁地跟着灵车跑了起来……
十三点十八分,大灵车到达八宝山革命公墓大门,早已守候在大门旁的几万名其中向前涌来,他们的共同心愿是最后再瞻仰一下这位伟人的遗容。人群中有一位早上九点钟就从东郊赶到这里的母亲,上中学的儿子对她说:“妈妈,我今天要上课不能出来,请您一定代替我去八宝山,向胡耀邦爷爷鞠个躬。”
市民举着刊登怀念文章的报纸,送别胡耀邦
十三点十一分,胡耀邦同志遗体进入八宝山殡仪馆第二告别室,这小小的房间布置得朴素庄重,摆满了马蹄莲、君子兰和松柏,隋灵车前来的乔石、胡启立、宋平、温家宝等同志在这里向胡耀邦同志作最后的告别,泪水涌出了人们的眼眶。胡耀邦同志的夫人李昭对她朝夕相伴的伴侣说:
(出音响)“过几天,我送你到永远安静的地方去,与青山、绿树、祖国的大好河山和事业永存,你在人民心中,我们都会记着你,人民都会记着你的。”
胡耀邦同志的骨灰将深葬在他亲手创建的江西共青城的绿林之中。耀邦同志,六十多年前,你从湖南农村的大地上走来;今天,您又回到养育了您的祖国大地上,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
振敏大姐很看重我们合作的这篇稿件,她说:“播出后,我安心了,一夜沒睡。要不是政治形势突度,曹老师(指北京广播学院曹璐教授)肯定参加评奖,小徐我俩又可拿个第一,可惜后来连送稿的机会都沒有。”
胡耀邦的办公室兼卧室
我始终认为,这篇录音特写《耀邦同志,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您》,堪称难得的、有历史深度的新闻报道。
首先,这篇录音报道时效性很强,迅速地报道了胡耀邦追悼大会现场、灵车车队沿途情形尤其是八宝山告别仪式的现场实况,在当时的形势下殊为不易。
第二,这篇录音报道以现场录音的方式,播出了耀邦夫人李昭同志在胡耀邦同志遗体前倾吐的心声,具有唯一性,感人至深,弥足珍贵。
第三,这篇录音报道率先在中央媒体披露了胡耀邦同志的骨灰将埋葬在江西共青城,新闻性强。
世事纷纭,白云苍狗。36年过后,振敏大姐已届米寿,我也是接近古稀的退休人士。
重温这篇录音特写,我仿佛又回到风云跌宕的当年,难以忘怀在新闻一线工作时的峥嵘岁月。
2025年10月9日
来源:新三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