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袁真飞:遥祭耀邦

发布时间:2025-10-11 14:04 作者:袁真飞 浏览:49次

我的父亲,诗人袁伯霖1989428日在《湖南政协报》上发表了一首诗,名叫《遥祭耀邦》:

清明雨下过不久

又一场淅淅沥沥

淅淅沥沥 淅淅沥沥

淋湿了中国十一亿

 

沉默了两年多你终于走了

我却不能沉默

人民的眼泪

是有声音的

 

明知你不会再回来

滴血的心仍在唤你

唤你千回 唤你万次

唤醒那历史沉睡的记忆

 

看绵绵泪雨铺天盖地呵

我们需要在泪雨中洗涤自己

淅淅沥沥 淅淅沥沥

让人间清白如你

 

三十多年过去了,随着时光流逝,这首诗依旧时时回荡在我心中。

三十年风雨历程,发展日新月异,但也不必讳言,在科技进步与经济飞速发展的过程中,曾经的理想不见了踪影,而改革年代初期的那种万众一心与开明,也永远留在了记忆深处。

因此,当我们在享受科技文明与技术进步的同时,心中的孤独与日俱增,多少人在梦中,不可避免地飘向曾经对未来抱有无尽希望的八十年代。

当年,正像那首歌唱的“光荣属于我们八十年代的新一辈”,因为一切都是那么朝气蓬勃,那么充满希望。在刚刚经过文革的重创后,全国是上下一心,决定放开心胸,拥抱世界,改革那些早已不合时宜的落后制度。

而后人总结,这段时间,是新政以后最有活力的“三驾马车时代”,即邓胡赵通力合作的时代。而其中,胡耀邦以其清廉,勇敢,和开明的形象,给中国历史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尤其是,当进入二十一世纪的二十年代,胡耀邦的身影在现实的映照下日益清晰。这其中,除了胡耀邦晚年的孤寂与深思,让人久久难忘,更加让人缅怀的,依旧是他的清廉,勇敢与开明。

先说清廉。且不说胡耀邦只有一身见外宾和贵客的西装,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这是何等令人惊诧。

而且,尤为让人意外的是他的哥哥胡耀福,做了一辈子农民,一直待在浏阳故乡。

据报道,胡耀福不是没有埋怨过做总书记的弟弟,因为就胡耀福了解到的,很多官做得不大的,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不管家里人有没有本事,都跟着升官发财了,所以胡耀福也未免心中不平衡。

但到后来,胡耀福理解了。特别是看到学生们,知识分子们,全国各行各业的人们对胡耀邦的真诚怀念,更使他恍然大悟。

作为一个国家领导人,慎用权力,清廉如水,正是胡耀邦最吸引人之处。这也是为什么当时在悼念胡耀邦时,人们会反复强调,胡耀邦的“一身正气,两袖清风”。

再说勇敢。当文革结束,留下一大推冤假错案,而且,有很多冤假错案都是最高层亲自定了下来的。

据著名新华社记者戴煌在他的《胡耀邦与平反冤假错案》一书中记载,对于那些冤假错案,特别是那些最高层亲自定的影响巨大的案子,很多人是避之唯恐不及。而胡耀邦则不然,他深知平反冤假错案的复杂性,但他更加深信,还天下人一个公道的必要性,以及挽回人心的重要性。

于是,他不避风险,以“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大无畏精神,为大大小小的地,富,反,坏,右平反,为大量的知识分子平反,为大量的受尽冤屈的老革命平反,让人们不再在战战兢兢地活着,对生活与未来重拾信心。

最后说开明。胡耀邦一直是知识分子的朋友,在他的心目中,推进中国现代化与民主化的建设,少不了知识分子的参与。故此,他非常喜欢与知识分子相处,不仅坦诚相待,而且言谈无忌,并竭尽全力鼓励与保护知识分子。

我想,这不仅是他重视知识界的作用,还希望通过他们,能够尽量多一点创作自由,并进一步推进新闻自由。

许多当年见过胡耀邦的人都说,胡耀邦这个人胸怀坦荡,从来不搞阴谋诡计,和人聊天,一聊起来就手舞足蹈,好像和传统的领导人深沉的形象大相径庭。

而事实上,胡耀邦是读了很多书的,并且很善于将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联想。例如,他认为要杜绝再次发生文化大革命,就必须要有开明的环境。在他这种思考与影响之下,当时出现了一批开明的领导人。

其实,当时胡耀邦并不孤独,有一大帮同道中人,都在历史的悲剧中吸取教训。所以,当思索,反思成为常态,社会生活才会变得生气勃勃,国家充满活力与希望。

然而遗憾的是,他下台了,并于2年后溘然长逝。

历史已经无法回头了。三十多年后,看着三十年前的旧照片,总觉得胡耀邦的笑容还是那么生动,胡耀邦的沉思还是那么敏锐。同样,胡耀邦的身影还在三十年前熠熠生辉,以永不磨灭的姿态,照映着当下的中国。

来源:鹰眼观人间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