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

陈剑:二战期间日军在中国战场死亡人数分析

发布时间:2025-09-09 14:47 作者:陈剑 浏览:195次

今年是中国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纪念抗战胜利,必然涉及二战期间日军在中国死亡人数研究,这是了解抗战史的基础,必须掌握的史料。这项研究,技术含量高。不仅要剔除各种因素干扰,对大量掌握的材料进行甄别,更需要尊重历史,让历史史料说话,保持清晰价值观。这篇短文从史料出发,试图做一个相对客观分析。当然,由于这项研究需要占有大量第一手资料,本文仅仅是一个尝试。

一、总死亡数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人类历史上最惨烈的战争之一。二战期间日军总死亡人数存在不同统计口径。日本厚生省1964年统计为212万人,1970年代更新为234万人,研究抗战史的、包括国际国内专家普遍认为,二战期间日军总死亡人数约在230万以上,但不会超过250万人。

死亡原因构成:战场直接死亡约占70%,疾病与饥饿死亡约占20%,海上淹死约占10%

根据多方历史资料和权威统计,除中国战场外,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日军在各战场的死亡人数:

太平洋战场:死亡人数155万人。其中陆军114万、海军41.5,占日军总死亡数的60%以上;日本海军90%的舰船、75%的飞机被美军摧毁。其中,第二次菲律宾战役成为日军死亡人数最多的地区,日军在此战役中投入约63万人,总减员近50万,其中战斗死亡仅5万人,其余40余万因疾病、饥饿或补给断绝死亡。

东南亚及印度战场:约25万人死亡,主要集中在缅甸、印度等地。

苏联出兵的东北战场194589日,苏联对日宣战的第二天,150万苏联红军如潮水般涌入中国东北。苏联仅用11天就击溃了关东军,造成 8.3万日军死亡,俘虏 60万人(相当于日军总俘虏数的70%),约20万人在苏联战俘营死亡。

二、中国战场日军死亡人数

中国抗战是一场全民族的战争。在日军死亡人数多少的问题上,不同政治力量、不同历史语境下的统计存在显著差异。

战时国民政府、中国大陆、日本官方以及第三方独立机构给出的数字有明显差异。

(一)国民政府统计

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在战争期间有较完整的战报汇总。其官方观点强调:正面战场是主要战场,由国民党军队承担,歼敌数量为150万日军(不含伪军)。认为八路军、新四军在整个战争中直接歼灭日军不足三万。这一数字长期被国府方面引用,用以凸显国军主力作用。

(二)日本统计

1、官方统计

日本厚生省1964年公布在华死亡约40.46万人(不含东北及缅甸战场),后续修正为45.57万人

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纂的《战史丛书》以及战后整理的各类军方档案,提供了日方认为相对客观的数字:日军在中国战场死亡约 48–55 万人(包括战死与病死)。受伤人数在 150左右人。日本官方并未明确区分这些死亡由国民党或共产党军队造成。

2、学者结论

日本历史学家伊藤正德在他19981月出版的《帝国陆军史》一书(光人社出版,属平装丛书系列,全书共346页,ISBN9784769821878)中,记录战死在中国的日军,共计789370人。

人们质疑日本官方公布的侵华战争伤亡数字,认为明显偏低。理由有三:

日本将大量战死者归入"病死"范畴。日本陆军省《大东亚战争统计表》显示,1937-1945年日军在中国"病死"32万人,其中相当部分是战伤致死;

未计入台湾籍、朝鲜籍日军士兵的伤亡;

未计入1931-1937年东北战场伤亡。据东北学者研究,仅东北抗日联军就歼灭日军超过18万人。

(三)中国大陆官方统计

20259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网刊发新华社署名钟华论的长文,在民族复兴征程上夺取新的伟大胜利——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文章写道,在抗战中,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对敌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171.4万余人。东北抗日联军等部独立奋战14年,歼灭日、伪军20余万人。这篇文章没有说明究竟击毙多少日军。

202595日,署名新华社研究院在新华网刊发长文,回望历史 捍卫正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伟大贡献。文章中提到从卢沟桥事变到日本投降,中国军队歼灭日军150余万人,占日军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伤亡总数的70%以上中国敌后抗日战场消耗了日军大量有生力量,日本投降时,其兵力因长期战争消耗和军事打击而严重受损,士气低落,补给困难。在整个战争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共作战12.5万余次,歼灭日、伪军共171.4万余人(其中日军52.7万余人),缴获长短枪68万余支、轻重机枪1.1万余挺、各种火炮1800余门。东北抗日联军等部独立奋战14年,歼灭日、伪军20余万人

这篇文章给出了两个重要数据,中国军队共歼灭日军150余万人。其中,八路军、新四军和华南人民抗日游击队歼灭日军52.7万人(八路军40.7万上下,新四军11.5万左右,其余为华南人民抗日武装)。

需要对文章中歼灭一词的含义有清晰理解。笔者理解为是日军伤亡数量,而不是击毙日军的数量。如果笔者理解准确,中国大陆给出的歼灭日军数量,与国民政府给出的歼敌数量150万完全一致;与日本政府给出的数据,日军在中国战场死亡约 48–55 万人(包括战死与病死),并无显著矛盾。

中国大陆的数据与国民政府提供的数据矛盾在于,根据八路军总司令部1946年公布的战报,八年全面抗战期间党领导的军队歼灭日军52.7万余人。这一数据包含击毙、击伤及俘虏的日军总和,其中击毙日军约12-13万人(按战死与战伤1:3的比例推算)。按照国民政府给出的数据,如果八路军新四军击毙日军12-13万,占到击毙日军25%左右,而不是击毙3万,显然与国民政府的数据有较大差距。

(四)学者与研究机构

抗战史研究专家张忠义(1924-2023)是一位从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走出的老兵,他的研究通过交叉验证日军原始档案(如《战史丛书》、战斗详报等),得出日军阵亡人数为45.5万。其结论在方法论上具有较高可信度。学界普遍认为,45万左右的阵亡数字更符合日军档案的原始记录。争议主要源于统计时段(八年/十四年抗战)和死亡类型(战死/病故等)的界定差异

中国社科院刘大年教授1915年-1999年)根据国民党军战地统计数字计算得出,日军在中国阵亡人数超过100万人。对这一结论质疑是该数据主要依据中国战场上报的统计结果,可能存在战时夸大的成分。例如,日本防卫厅战史室编纂的《战史丛书》中,对华作战伤亡记录与中方数据存在系统性差异。

多数中外学者在比较各方资料后,倾向于以下折中估算:

抗战期间日军在中国战场死亡 50 万人。其中:国民党军队打死约 40 万(80%);共产党军队打死约 5万至10万(10% -20%);当然这其中包括疾病、事故等非战斗死亡。

较为普遍共识是:国民党军队在正面战场承担主力,付出最大牺牲,特别是抗战前期贡献卓著;共产党军队在敌后战场牵制、消耗日军、打击伪军方面作用,在抗战后期,作用愈益显著,中流鼎柱说法并不为过。共产党军队初始编制仅为中国军队百分之一,打死日军数量占10%-20%,这个数字相当可观。

三、中国军队死亡人数

202595日,新华社研究院刊发的回望历史 捍卫正义——世界反法西斯战争东方主战场的伟大贡献一文中给出的中国军民伤亡3500多万人,其中死亡人数达2100万人,军队伤亡380万人

中国军队伤亡380万,这一数据被台海两地广泛认可。

(一)共产党的军队

八路军新四军在抗日战争中的牺牲人数存在不同统计口径。权威史料给出的数据是,中共领导的八路军、新四军及华南抗日游击队总损失约58.4万人,其中牺牲16.06万人,负伤29.05万人,被俘4.6万人,失踪8.72万人。

根据1945年八路军参谋长叶剑英公布的数据,八年抗战中八路军共进行战斗99847次,累计伤亡约‌34万人。其中团级以上干部牺牲450余人,包括左权、彭雪枫等高级将领;新四军八年抗战中牺牲44,868人;东北抗联牺牲超过3万人,鼎盛时期3万余人至1940年仅存不足2000人。这中间有流失,增补,牺牲。

 2、国民政府官方统计数据

总伤亡人数,根据国民政府1946年军令部统计,国军在抗战期间共阵亡132.85万人、失踪13.01万人、负伤176.13万人,合计总伤亡321.99万人。

共产党领导的部队损失超过60万。国共两边之和,总伤亡人数为380多万。

四、战损比分析

 (一)中日两国战损比

日军伤亡人数150万,中国军队伤亡380万,战损比为2.53:1 。即一个日军伤亡,中国军队需要付出2.53个军人伤亡的代价。

(二)国军

国军死亡人数133万,日军死亡人数40万,则两军战死军人的战损比为3.3:1

抗日战争期间,国军与日军的战损比因战役阶段、部队素质及装备差异呈现显著波动。在很多情况下,湖南会战(1944年),国军需付出3-4人牺牲才能击毙1名日军;中条山会战(1941年),国军战损比高达15:115万军队3天内溃败,主因是部队训练不足且装备落后。很多情况下,国军与日军战损比为6:1

战损比的实质是两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经济实力、军事实力的综合体现。中国与日军战损比悬殊的核心因素是,单兵素质与后勤支援有较大差距。国军壮丁运输途中死亡率超90%,补充的新兵40%未学会开枪即上战场;日军士兵日均热量摄入4000大卡,负重30公斤可行军50公里;国军士兵仅2000大卡,负重15公斤即达极限;日军新兵接受200小时刺杀训练,国军不足30小时,且刺刀长度、弹药补给均处劣势;日军甲种师团标配48门山炮、12门榴弹炮,单日炮弹消耗2000发;国军德械师仅12门山炮,衡阳保卫战日均炮弹仅30

当然,也有例外,以1944年驻印军新一军在缅北密支那战役为例,新一军凭借美械装备和充足后勤(如牛肉罐头、弹药补给),以侧翼包抄战术击败日军第18师团,中日军队战损比达到1:3‌。此战中,日军因补给线被切断陷入饥饿,出现吃野狗等极端生存现象,战斗力大幅下降。而新一军通过美军空投持续获得支援,火力压制明显

再比如,康马遭遇战194412月,驻印远征军新30师在缅北康马、南于一带碰上了日军的49师团,双方兵力在相差无几的情况下,爆发出一场激烈的遭遇战。虽初期因日军炮击新30师惨重,但通过轮换部队和持续炮火支援(单日发射炮弹超3000发),最终以1:1战损比取胜,并缴获大量装备。30师取得胜利的原因,是新30师骨干力量几乎全部来自国内征召的学历为初中以上的学生兵,这些士兵可以迅速掌握由美军教官带来的现代化武器装备。此外,离不开美军强大的后勤支援,保证了国军炮兵稳定持续的火力输出。

(二)党领导的抗日武装

八路军新四军作为整体,共歼敌52.7万,在中国军队歼敌150万中占比超过35.13%。由于没有我军整体牺牲人数,只有伤亡数据。以伤亡对伤亡,我军60万人伤亡,日军52.7万伤亡,战损比为1.131:1

3、东北抗联

东北抗联,由于长时期与党中央联系中断,需要做一深入分析。

东北抗联鼎盛时期(1937年)共有11个军,总数约有3万人。每个人数大约在20003000人之间。由于抗联生存环境极为艰难,到了1940年因日军围剿,活动范围和人员锐减,仅存不足2000人退入苏联改编1940年后,东北抗联几乎停止了在东北抗日活动。

东北抗联在14年抗战中歼灭日军约18万人(这一数据源自人民网等权威媒体对历史档案的综合统计,涵盖1931年至1945年)。在此期间,牺牲人数约3万余人(具体数据来源于《东北抗日联军斗争史略》等权威史料,包括战斗伤亡、冻饿致死等非战斗减员),根据上述数据得出战损比为1:6。这意味着,每伤亡一个抗联战士,对应的日军为6人伤亡。这一战损比超过中日两国战损比12倍之多。

无论八路军新四军或者是东北抗联,在部队武器弹药远不如国军的情况下,能够打出如此高的战损比,说明党领导军队的强大战斗力。当然,上述这一结论是建立在数据准确前提下。没有这一前提,上述结论显然无法立足。

五、统计数据不一的原因分析

(一)中国缺乏战时统计基础

抗战初起,中国还是一个地道的传统的农业国,中国缺乏战时统计的基础。包括完整户籍制度,预备兵役制,以及战时军队的统计系统和专业统计训练。统计的遗漏,夸大的现象时有发生。与日本相比,日本很早就实行了比较现代的征兵制和预备兵役制,士兵来源清晰,数据完整可查。

此外,由战争特质决定,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弱国,缺乏现代化工业和现代军事,面对强大的日军,中国战略只能采用持久战,积小胜为大胜。统计包含大量的游击队战果,而游击队战果往往难以提供清晰史料支撑。

(二)鼓舞士气,增添信心

战时或战后,包括日军在内的交战双方,出于各种目的,都会有意扩大战果缩小损失,这已经是战之常情

国共双方,为鼓舞士气,对歼灭日军人数有一些夸张,也属于正常。例如,1937925日的平型关大捷,战后统计,八路军以伤亡约600人的代价歼灭日军约1000人(实际击毙约500人左右)。平型关大捷是全国抗战爆发后首个重大胜利,极大振奋了民众抗战信心,提升了八路军及中国军队的国际形象。
平型关大捷获胜的当天,1937925日晚间,八路军参谋处就发出捷报歼敌一万。显然属于明显夸大,但起到了提振军民士气的作用。战斗结束后,林彪向中央军委的战报明确记载歼敌一千余人”‌;阎锡山给蒋介石的电报也提到被围日军约千余人”‌。后续八路军官方文件(如《抗战8年以来的八路军和新四军》)及部分史料将数字调整为“4000,而《中国人民解放军战史简编》等则采用“3000余人的说法。而日方最初声称仅伤亡60,后调整为200。日军这一数据被普遍认为存在严重低估,可能出于士气考虑而隐瞒真实损失。日军统计仅包含需后送的伤员,且未计入配属部队(如朝鲜民工)

3、战时统计的复杂性

仍然以平型关大捷为例,日军部队编制的复杂性,参战日军主要由辎重部队第5联队第2中队和第21联队第12步兵中队组成,这种混合编制可能导致初期统计混乱。在平型关战斗中,不仅有最初受到伏击的部队,还有后续增援也遭到了袭击,而后续增援队伍的伤亡则没有纳入统计范围。

4、日军上层喜欢缩小损失数字

对于日本的数据,也需要作认真分析。日军所说的战死,包含非战斗死亡,例如饿死、病死,自杀等。

日军留下的战史资料相对详实可靠,除了它的军事和作战史料保存相对比较系统和完整外,也和日本军制及户籍制度有关。日本很早就实行了比较现代的征兵制和预备兵役制,每个师团从士兵到中下级军官都来自于同一师管区,平时亦驻守该地区。而与之配套的是日本严格执行的户籍管理制度,绝不会出现如中国抗战期间军队随便抓丁拉夫,逃了死了连姓名都弄不清楚的情况。日军人员死亡及伤残需要从原地区补充,因此伤亡,尤其是死亡的统计必须严格、准确,才能向家属和民众有所交待,从而有利于征补新的兵员,已达到总体战的目的。

然而,日方史料也并非完全可靠。以为日方提供史料一定正确的观点显然大错特错。一般来说日军官兵基层较少瞒报伤亡情况,故基层的战斗详报数据较为可靠,但中下层军官和军方上层却出于种种目的,时而瞒报,而这部分被瞒报的不实内容却很容易在后期汇编的战史资料时被采用。

日军上层喜欢缩小损失数字,主要是因为顾及陆军颜面,鼓吹皇军英勇神武。加上一些会战、战役日军损失实在巨大,日军高层直接在伤亡数字上造假,以此掩盖日军损失惨重的真相。例如,淞沪会战,武汉会战,台儿庄战役,日军都有有意缩小战死数据的行为。而日本《战史丛书》从编纂之时就在日军对华作战伤亡数字上有意采用缩水的伤亡数字。

台儿庄之战案例分析

日军宣称台儿庄阵亡人数只有2000人,而中国方面的统计则显示死亡人数达到1.2万,双方数据相差六倍之多。这一争议源于战场统计标准、政治宣传及历史研究的多重因素。

数据差异原因

统计标准不同:日方可能漏计配属部队及非战斗减员,中方则可能包含战役扩展区域(如临沂、滕县)的歼敌数

政治宣传需要:中方为鼓舞士气可能夸大歼敌数,日方则刻意缩小伤亡以维持士气

战场复杂性:战役持续近一个月,参战兵力混杂(中方29万人,日军约4.5万人),精确统计困难

此外,各方对战役时间跨度的定义不同;统计口径存在差异,有的指阵亡,有的则包含伤亡总数;加之战时统计的客观困难,如战场复杂,难以精确清点。

第三方研究结论2015年南京大学与日本防卫省战史研究中心的合作研究,通过GIS技术重建战场模型后,认为日军实际参战兵力4.5万人(非日方宣称的2.7万),歼敌数合理区间为7,000-9,000。中方牺牲人数5万人,战损比为这一数据接近中方原始记录的三分之二,既驳斥了日方的缩水,也揭示了战时宣传的水分

因此在引用日方史料中日军伤亡资料时,必须注意甄别。

来源:常态发展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