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鉴

赵树凯:政策研究的历史教训(下)

发布时间:2025-09-04 14:31 作者:赵树凯 浏览:93次

五,政策研究与“调查”

研究政策当然需要调查,但是,调查能决定政策质量吗?历史经验显示,对政策制定者来说,调查似乎没那么重要。

翻检农村政策史,若论调查的深入程度,文革期间称得上最为“深入”。那些年,政府农村工作机关有所谓“三三制”(1/3人员在机关办公,1/3在农村“蹲点”,1/3在农村“跑面”);基层干部则有“一二三制”(县级干部到农村参加劳动100天,公社干部200天、大队干部300天)。这个“一二三制”由大寨经验而来,被中央确立为大寨县六条标准之一,正式进入学大寨的验收考核。身兼昔阳县委书记的副总理陈永贵本身就是农民,经常参加农业劳动;当时的农林部长沙风,每年都到农村蹲点,有时在农民家里住一个多月;其他级别干部,更不在话下。可以说,这个时期各级官员在生活上对农民、农村最为亲近,但是,这个时期的政策却严重脱离农民,甚至与农民为敌。

究其原因,道理似乎简单。那些住在村里的大小官员,虽然无不亲眼目睹、亲身感受了农民对公社体制的不满和消极,但是,他们的调研被一个根本理念所统帅,就是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就是“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条道路的斗争”、“阶级斗争为纲”。有了这种最高纲领和基本理念,政府官员无论如何深入农村,无论在农民家里住多少天,即便与农民在一个炕上睡觉,在一个锅里吃饭,也从来不怀疑问题出在人民公社体制上、集体化政策上,而怀疑问题出在广大农民身上。这些驻村干部经常讨论农村发展缓慢的问题在哪里,但是讨论来讨论去,最后把问题归结为阶级敌人的破坏,归结为农民要走资本主义道路。因此,这些干部回到机关的调研报告,无不强调“阶级斗争”,强调“防止资本主义复辟”,强调“继续革命”理论。在这种政治情形下,在这种纲领和理论的统领之下,农村调查虽多,对政策改进无济于事。

与文革时期相比,改革年代的农村调查不算深入。以万里来说,他作为中央领导分管农村工作,虽然有时到农村,但并没有住在村里。调任中央之前,万里作为安徽省委第一书记,有时不经地方官员陪同直接进村访问,但是,他没有像文革前副总理谭震林那样化名住在村里,更没有像陈永贵那样与农民一起劳动,像农民那样生活,甚至也没有在农民家里吃过饭。19794月,万里在主持省委常委会决定在肥西县山南公社试验包产到户之后,第一次来到试验的大队,在会计家里与部分村民、干部座谈,座谈从早上九点到下午三点,中间村干部要为他准备午饭,他拒绝了,座谈结束后赶回了合肥。杜润生经常进村入户调查,但他没有像文革期间农林部长沙风那样,住到农户家里,搞所谓“同吃、同住、同劳动”。按照学大寨标准,万里、杜润生的调查是很不深入的,但是,这个时期是政策最受农民拥护、农村发展最好的时期。

由此可见,对主政者来讲,有多少调查似乎不那么重要,或者说,深入调查与好的政策制定并不具有必然联系。在我看来,起决定性作用的主要是两个条件。其一,政策理念的开放性,是否能够真正尊重农民、尊重基层、尊重现实。如果主政者一方面大权在握,另一方面思想冥顽不化,那么,再多调查也无济于事。其二,政策过程的开放性,这种开放性的政策过程是否有制度化保证。如果政策过程开放透明,各种利益相关者、各种意见声音都有充分表达的政治空间,公众参与政策制定的权力得到充分保证,即便主政者并不下很大功夫下基层调查,也可能制定出好政策。如果没有开放的政治空间,一个人说了算,政策理念固执一端,油盐不进,则无论调查多么深入,也难以制定出好政策。

20246月)

来源:当代农政

推荐 推荐0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