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沈宝祥:胡耀邦为叶帅撰写中央党校开学典礼讲话稿

发布时间:2023-09-05 14:49 作者:沈宝祥 浏览:527次

【作者简介】沈宝祥,中共中央党校教授,江苏武进人。1977年6月起,在胡耀邦指导下参与筹办《理论动态》,为理论动态组成员,后任理论动态组副组长、组长,理论动态编辑部主任、主编。在拨乱反正中,撰写多篇有影响的文章。

胡耀邦于1977年3月到中央党校任职,经过半年努力紧张的工作,于9月26日复校开学。因为临近国庆,中央领导人太忙,决定在国庆后举行开学典礼。

10月9日下午,隆重举行中央党校复校后的第一个开学典礼。

那天,天气晴朗,风和日丽,中共中央主席华国锋和一大批领导人都来了。先在大礼堂前广场,分别与学员和教职工照相,然后进入礼堂。开学典礼首先由中共中央主席兼校长华国锋讲话,然后由中共中央副主席叶剑英讲话,最后是副校长胡耀邦讲话。

1977年10月10日,《人民日报》刊登的中共中央党开学典礼主席台照片。前排左起:胡耀邦,邓小平,华国锋,叶剑英,汪东兴

大约在开学典礼前二三天的上午,通知我去耀邦同志处,谈一篇文稿的修改。耀邦同志很简要的几句话,就谈完了。我考虑到开学在即,耀邦同志很忙,他谈完意见后,我立起身要走。耀邦同志却对我说,老沈,坐一下嘛!我以为他还有事要讲,就在大沙发上坐下,耀邦同志也坐下。我发现他很放松的样子。

耀邦同志说,开学的事都就绪了,主要是两个讲话,一个是华主席的,搞好了,还有一个是叶帅的讲话稿,我让他们几个人搞,不行,索性我自己写了。

耀邦同志接着说,我也有一个讲话。我讲了对六十岁左右、四十岁左右、二三十岁的干部,三个不同年龄段干部的要求。对此,他很得意。说完,他站起身来,踱着方步,背诵那三段话的要点。我坐在沙发上听着,好不自在。背诵完,他问我,怎么样?我连声说,很好,很好。这时,已经十一点多了,我立即起身告辞。

耀邦同志怎样给叶帅撰写讲话稿的,我不知道具体情况。

多年以后,我在编写《胡耀邦在中央党校》一书时,收到黄晓河的书《总能成功》,其中就有一篇《耀邦同志为叶帅撰写开学典礼讲话稿》。这篇文稿讲得相当具体,现摘录如下。

1975年8月,我从上海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分配来到中央党校。那时还是“文革”时期。

1977年3月,胡耀邦同志来到中央党校,主持工作。他于4月7日召开整风会议。6月初,我也参加了整风会议。6月底,耀邦宣布让我担任中央党校的团委书记。我在整风会议上发言,讲如何发挥青年的积极性问题。想不到十几分钟的发言,受到耀邦同志的表扬。

9月中旬的一天上午(下午是校整风会),我接到耀邦秘书陈维仁电话。他说:你到耀邦办公室来一下。耀邦自己起草了一个开学典礼的讲话稿,已是第三稿,前两稿主要是征求了教研室同志的意见,这次耀邦说也听听青年团干部的意见,你来取一下稿子。(下略)

大约在9月底,陈维仁再次打电话来说:“晓河,你来一下,耀邦找你!”我急忙赶到耀邦办公室,看到耀邦坐在长沙发的正中,陈维仁在一旁记录。耀邦招呼我坐在他左侧的小沙发后就说:“晓河,看来你还爱动脑筋。你的修改意见很好,我没有全用,只用了一点(因耀邦的正式讲话还是四部分)。”“现在我再交给你一个任务:给叶帅起草一个讲话。也是在开学典礼上用的。吴江写了一稿,陈维仁写了一稿,我都不太满意。你也来写一稿,你们是老中青。”接着,耀邦靠在沙发上抽着烟,把他关于叶帅讲话的主要内容和章节的考虑一一讲了。我由于慌里慌张赶来竟忘了带笔记本。好在当时年轻、记性好,都一一记在心里。耀邦最后说:“这次要的很急。你今晚写。明天是星期天,中午十二点陈维仁要到市里,你就把稿子交给他带来。”

由于对(吴、陈、黄)前后三稿均不太满意,而党校复校典礼又迫在眉睫,十月一日国庆节晚上,耀邦参加天安门广场焰火晚会后回到家中已凌晨两点,就索性自己动手为叶帅起草讲稿,写到早晨七点一气呵成。接着,已六十多岁又一夜未合眼的耀邦也顾不上休息,径直坐车来到中央党校上班,一方面让校印刷厂将叶帅讲话稿排印出来,同时通知原先三稿的起草者来修改他起草的讲稿。由于耀邦亲自撰写的讲稿高屋建瓴、深刻而流畅,很快就被大家确认定稿。

《中央党校校刊》第1期全文刊登了叶帅的讲话

以上就是黄晓河的回忆(他早就离开了中央党校)。

原来,耀邦同志找老、中、青三位同志,即吴江,陈维仁,黄晓河三个人,各写一稿。这也是集思广益的一种办法。这三个稿都没有用上,但对耀邦同志思考问题肯定有帮助。

在耀邦同志撰写的这个讲话稿中,有两点特别引人注意。

一是提出了中央党校要总结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路线斗争的任务。讲话稿说:“我希望在党校工作的同志,来党校学习的同志,都来用心研究我们党的历史,特别是第九次、第十次、第十一次路线斗争的历史”。这里讲的第九次路线斗争,是指“文革”开始打倒刘少奇、邓小平,第十次路线斗争,是指1971年的林彪事件,第十一次路线斗争是指1976年粉碎“四人帮”。这三次路线斗争,就是十年“文革”的全过程。总结这三次路线斗争,实际就是总结十年“文革”。这是当时全党和全国面临的最迫切的政治题课,也是全党和全国人民的强烈愿望。叶帅讲话提出这项任务,可以视为是叶帅和耀邦同志的共同主张。

粉碎“四人帮”后,就开始揭批“四人帮”的罪行,部署打三个战役。经过揭批“四人帮”篡党夺权的罪行,摧垮他们的帮派体系的过程。1977年中央党校开学时,正值揭批“四人帮”的第三个战役,就是从思想理论上揭批“四人帮”。但在“两个凡是”的框架下,仍然肯定“文化大革命”,仍然肯定“继续革命”理论,不许讲毛泽东的错误,连张春桥那篇鼓吹全面专政的文章,也不许公开批判,理由是这篇文章是毛泽东看过的。因此,揭批“四人帮”的第三个战役很难进行下去。关键是要弄清“文化大革命”的是非。叶帅代表党中央,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郑重提出总结“文化大革命”的任务,适应了当时形势发展的要求,这是一个战略举措。中央党校开学后,胡耀邦即部署落实,组织八百学员率先讨论“三次路线斗争”,总结十年“文革”。全党讨论总结十年“文革”,中央党校是先行者。

其二,提出理论要受实际检验。正如黄晓河所说,在这篇耀邦同志亲自撰写的叶帅讲话中,明确指出:“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如果理论不能指导实际,不受实际检验,那算什么理论!”这就为一年后,耀邦发动党内真理标准大讨论,埋下了重要的伏笔!(录自黄晓河《总能成功》,学林出版社2011年出版)

这篇讲话稿提出,理论要受实际检验,随后,耀邦同志就明确提出,要以实践为准标,检验十年“文革”。

叶帅讲话中关于理论密切联系实际的论述全文是:“理论密切联系实际有两层最基本的意思,一层是:一定要掌握理论,一张白纸,凭什么去联系实际呢?另一层是:一定要从实际出发。如果理论不能指导实际,不受实际检验,那算什么理论!决不能把理论同空谈、吹牛甚至撒谎混为一谈。”这一段精辟之论,实际上也是耀邦同志的得意之笔。我多次听过、也从一些材料看到,耀邦同志在不同场合,引用这段论述(“如果理论不能指导实际,不受实际检验,那算什么理论!决不能把理论同空谈、吹牛甚至撒谎混为一谈。”),但他在前面都要加:“还是要像叶帅讲的那样”。这一段话,精辟深刻,针对性强,其作用不会过时。

以上两点,足以说明,耀邦同志为叶帅撰写的这篇讲话稿的重要性,和所起的重要作用。

2023年8月13日初稿

2023年8月25日修改

来源:常态发展

推荐 推荐2



  • 京ICP备2025138069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