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念耀邦

王灵书:胡耀邦担任党的总书记前后——胡耀邦生前逝后

发布时间:2023-09-22 15:32 作者:王灵书 浏览:1,380次

“这辈子有三个没想到”

1989年的一天,胡耀邦对妻子李昭说:“我这辈子有三个没想到。一没想到能活到73岁,多少次跟死神打交道,都化险为夷了;二是没想到我这个农民的儿子能担任这么高的职务;第三是没想到人民群众对我这么好。

耀邦同志辞去党的总书记后,到外地视察休养,所到之处人民群众给他以热烈的欢迎和热情的接待。1988年11月11日,耀邦同志来到长沙,接着驱车到张家界。第二天,他与陪同人员一道沿着重鞭溪往索溪峪方向走去。当地特意准备了三匹马,他不肯骑,坚持步行,一路指点群山,谈笑风生。路上游人如云,除了孩子外,几乎人人都一眼就认出了他。人们纷纷围上去同他握手、向他问好,并提出要同他合影留念。里三层,外三层地把他围了个不透风。随行人员和警卫人员有点紧张,耀邦同志说:你们担心什么,难道还耽心有人杀我?杀胡耀邦有什么用?于是他被一批又一批的群众簇拥着,同他们合影留念。欢乐的山壑不时回响起阵阵笑声。

九死一生的幸存者

耀邦同李昭结合是在战争年代。婚后,他常对妻子说:“革命伴侣,岂需朝朝暮暮,年轻的夫妻要为革命理想而比赛、共勉”。他还说:“革命就会有流血,就会有牺牲。”对于这一点,他多次属咐妻子要有思想准备。1948年,他任解放军第十八兵团政治部主任,参加领导了解放太原的战役。当时阎锡山已经内外交困,其部下有个师长黄憔松,秘密通知我军,提出要举行阵前起义。为了安排起义的具体事宜,胡耀邦提出,由他去同黄樵松秘密谈判,后经请示徐向前未获批准。徐帅提出,胡耀邦是兵团干部,他去规格太高了,兵团决定让司令部作战部长代胡去。谁知,这位同志到黄樵松处后,因被黄的部下出卖,连同黄樵松一块被伪太原警备司令王精国派人抓走,后押到南京,国民党反动派总崩溃前夕,在雨花台被敌人杀害,尸体都没找到。胡耀邦同志谈到这件事时,总是心情很沉重地说:“是那位好同志替我去牺牲了。”

也是解放太原的时候,胡耀邦同志深入到重机枪连搞战斗部署,被敌人包围在一个砖瓦窑里,几经周旋,趁黑夜最后从砖瓦窑的烟囱内才突围脱身。

长征时,攻打娄山关,敌人飞机轰炸,把弹片留在了胡耀邦的腿部。至于战斗中子弹穿透帽子、衣服,炸弹、手榴弹在身边爆炸的事就更多了。“文革”中,胡耀邦同志常常对人说:“我们都是幸存者,革命战争年代牺牲的同志比我们水平高的有的是。”

业余兴趣及生活习惯

胡耀邦生性活泼,兴趣广泛,真可以说是无所不爱,无所不会,无所不晓。体育方面,他打乒乓球,篮球,排球,游泳、打康乐球,下象棋、下围棋、打桥牌等等都喜欢。文艺方面,他喜欢唱戏,对京剧尤其喜好,京剧的一些传统剧目《打渔杀家》、《苏三起解》、《借东风》等,他能整段整段地演唱。

胡耀邦还喜欢照像,他不仅会照,会冲卷,还会洗印放大。

耀邦同志吃住都很随便。他也保持了南方人爱吃米饭的习惯,基本上一天三顿都是米饭。菜不论,似无特殊爱好,做什么、吃什么,没有食谱菜谱。他吃饭很快,就象他处理问题一样麻利痛快。他烟抽得厉害,但不怎么喝酒。

年愈古稀的耀邦同志看上去要比实际年龄年轻不少。他头发浓密,除两鬓有稀疏银丝外,其余仍黑油油的。他散步走路很快,边散步边思考问题。他身上永远保持着团中央第一书记的活力与朝气。

贺龙不是土匪

1967年“文化大革命”时,胡耀邦正接受批斗审查。

一天,贺龙专案组的人来找他,让他揭发贺龙的问题,并要他承认贺龙是土匪。耀邦一听就火了,他对专案组的人说:“贺龙是共产党员,不是土匪。如果你们说贺龙有点土匪习气,你们要是能用大量事实说服我,我可以保留这一点意见。但贺龙决不是土匪。”

耀邦同志的耿直和磊落激怒了贺龙专案组的人,也惹恼了造反派,换来的当然是更频繁的批斗。但他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始终坚持自己认为正确的观点,绝不因高压而变更。

我的检查就这样了

党的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开过了。大约是1972年的一天,纪登奎找胡耀邦谈话。

纪登奎对耀邦说,你的检查中央看过了,但不深刻,如果你能再写得深刻一点,就可以过关分配工作。接着纪给他指出应该怎么写,耀邦听后对纪登奎说:“我的检查就这样了,我不反党,不反社会主义,不反毛主席,所以我也不能承认这一些。”他就是这样,宁肯不当中央委员,坐冷板凳,也决不说违心话。

这件事让当时部队的一位同志知道了。一次,耀邦的小儿子胡德华到这个叔叔家串门,这位部队领导让德华给耀邦捎句话,要他按照纪的意思重新写个检查,这样可以尽快站出来工作,并嘱咐一定要将话带到。耀邦听了之后,他感谢和理解这位老战友的好意,但坚决不改初衷。他说:“啊,我先违心地把自己骂个狗血喷头,承认是反党、反社会主义的走资派,然后当个中央委员或候补中央委员?我才不稀罕呢!”

批邓、反击右倾翻察风时,耀邦也是重点批判对象,许多人在高压下都批邓了,就是他坚持不认错,硬是顶住了。

我不是一贯正确

1978年的一天,有几位老同志来家中看望胡耀邦。

那时,陈少敏同志刚刚去世不久。闲谈中,这几位了解耀邦的老同志都称赞他:“文化大革命”中设说过违心话。耀邦听了摆摆手说:“不对,我可不是一贯正确,我也有错误。例如中共八届十二中全会开除刘少声同志党籍时,我也举了手,这不是错误吗?当时只有陈少敏同志趴在桌于上假装睡觉没举手,她才是真正硬骨头呢!”

冤冤相报何时了?

耀邦同志的小儿子胡德华谈了这么一件事。“文革”中,耀邦同志靠边站,挨批斗。当时,团中央机关的造反派也成立了耀邦专案组,整了他不少黑材料。胡德华看不惯,不服气,多次跟他们吵闹。1978年,团中央来人看他,当时专案组有个同志也来了,胡德华见了那个人,很不高兴。事后就对爸爸说:“他还有脸来看你,你好象把过去的事都忘了”。耀邦对小儿子说:“没忘,但作为一个共产党员,不能人家对你不好,你也对人家不好,冤冤相报何时了?对待同志,胸怀要宽阔,要做到不念旧恶,不记旧帐。但别人的好处你要记住,这就叫胸怀宽阔。”接着,他给德华讲了一个故事。“东汉末年,曹操打败了袁绍,从袁绍处缴获了许多曹操部下给袁绍的效忠信,其中有武将,也有文官。有些人为了表白自己,要求曹操查对姓名,一概以通敌之罪查处。曹操看看左右,哈哈一笑说,过去的事不必计较了。因

为当时袁绍势力强大,有情可原,说罢,命左右当着文武官员的面将这些效忠信全部焚烧。那些和袁绍通过信的人都转惊为喜,打内心里感激曹操的宽宏大量。从此,他们为曹操出力绝无二心了。”胡德华听了爸爸讲的这个故事,很受启发。许多年过去了,他谈起这件事时,仍然很激动。德华说:爸爸这个人就是这样对待和他有不同意见甚至反对过他的人,就是这样对待犯过误的同志。他这个人光念人家的好,所以大家有什么都愿意跟他讲。”

给叶帅捎了三句话

耀邦同志一贯重视经济工作,重视生产。他说,在和平时期,所有工作都应该围绕经济工作去做,把生产搞上去了,什么都好说。

刚刚粉碎‘四人邦”时,耀邦同志还设出来工作。有一次,叶剑英同志的儿子来看他,胡耀邦同志打听问候了叶帅的身体工作等情况后,临走时,让他给叶帅带去三句话,第一,停止批邓,让小平出来工作;第二,平反冤假错案,理顺民心;第三,生产狠狠抓,人民笑哈哈。这三句话表达了耀邦同志当时的基本想法。他后来出来工作,基本上也是按照这些主张去做的。

我没反对过江青

1978年的一天,吕正操,陈子华,还有几个部队老同志来家看望胡耀邦同志。闲谈间涉及了这样一个话题:“江青为什么那么恨你?你是否反对过她?”耀邦听了,毫不迟疑地说:如果实事求是地讲,我没反对过江青。江青是主席的夫人,我对主席那种感情,我怎么可能反对她呢?但我知道,江青水平不高,我不拍她的马屁,这可能是我们感情疏远的原因。她是主席夫人,她那种身份,我们见了面,她不主动伸出手来,我也不能主动过去跟她握手。她不理我,我也不会主动上前没话找话地同她打招呼。你知道,她喜欢不喜欢这样呢?如果江青恨我,恐怕主要是基于这些原因。在场的同志直点头,他们无不从内心里佩服耀邦的求实和磊落。那时,粉碎“四人帮”刚两年,反对江青是十分时髦的。

关于张玉凤的批示

1976年毛泽东同志逝世后,他的机要秘书兼服务员张玉凤同志受到了许多不公正的待遇。有阵子,她曾被指责为“迫害毛主席,反对华主席,投靠‘四人帮’”,受到批判。张玉凤面对可怕的罪名没有低头,而是据理愤然抗争。

后来,张玉凤同志又被决定转业,被安排到一个档案馆工作。这个单位专业性很强,张玉凤同志没有受过这方面的专业训练,安排她到这个单位工作是不合适的。虽然如此,张玉凤同志还是有一定组织能力和文字水平的,协助专业人员做点资料的收集整理工作也是可以的。但却安排她干装装卸卸,搬搬推推这类临时工干的活,还安排她开过电梯,干工人的活,对这一系列不公正的待遇,张玉凤身心受到严重打击。在几乎投诉无门的情况下,她给当时担任党中央总书记的胡耀邦同志写了封信,诉说了她的处境与不平。耀邦同志看过信后即在上面做了批示,指出:“张玉凤同志是代表共产党人去照顾毛泽东同志生活的,她在毛泽东身边工作是尽心尽力的。望中组部会同有关部门合理安排她的工作,并解决她的一些实际困难和问题。”

张玉凤同志正是在耀邦的干预下,才被重新调动安排了工作。并解决了一些实际问题,如级别,工资待遇等。

专看“台下”的同志

春节期间,中国有拜年的习惯。

老百姓中间,亲戚朋友,同事同志,老乡战友,熟人邻里都要惜这个机会互相走走,以增进友情,或疏通隔阂,并相互祝福。

中国的高级领导层内也保留了我们民族的这一传统习俗。逢年过节,他们也相互走走,除了交流感情外,还有着比普通百姓交往更加丰富的内容。

耀邦同志担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的六年多时间内,一个春节也没同家人一起度过,不是到前线看望部队将士,就是到基层看望人民群众。回到北京有点空余时间,有人提议他去看望邓小平,叶剑英,陈云,李先念等同志。他说,这些老同志应该看,但看望这老一辈革命家的人会很多。现在更需要看望的是那些不在职的同志,如华国锋、汪东兴、纪登奎等同志。特别是华国锋、汪东兴同志,虽然他们有错误,但粉碎‘四人帮’是有历史功绩的,这些同志过去也是为党做了许多有益的工作的,我应该去看的是他们。于是,他逐个登门去拜访看望这些同志。华国锋,汪东兴,纪登奎等看到耀邦亲自来看望他们,都十分高兴。

后来,耀邦逝世后,华国锋同志亲自到耀邦家里悼念他,表达了他对耀邦的真诚哀思。

改变了对纪登奎的看法

耀邦是个心直口快的人,他虽有说话较随便的缺点,但当他了解了更多的情况后,便能勇于否定自己原来的观点,表现了一个共产党人实事求是的高尚品格。

对纪登奎同志的评价过程便是一例。

党的十一后三中全会后,耀邦有一次谈到纪登奎说,这个人最年轻,也最危险,是一颗定时炸弹。

后来,过了一年多,耀邦看了许多材料,又了解了关于纪登奎同志的不少新情况,完全改变了他原来对纪的看法。他在一次会议上谈到纪登奎时讲了五条,基本上肯定了这位长期在党中央和国务院担任领导工作的同志。耀邦说:纪登奎同志:第一、他没离开过党,没有投敌、叛变、变节这类问题;第二,纪登奎同志“文化大革命”前就是接班人苗子,不是‘双突’(突击入党,突击提干)突上来的;第三,纪登奎同志调到中央后做过一些好事,如解放老干部等,缺点是好事做得不够;第四、纪登奎同志对华国锋的错误有抵制;第五、他“文化大革命”中的错误主要是在前期,而且主要是在河南省工作期间。”

耀邦同志担任党中央主席和总书记后,曾几次利用节假日亲自到纪登奎同志家中看望他,并作倾心长谈。

八年宿在勤政殿

胡耀邦爱好多,兴趣广泛,从他1975年重新出来工作后,除每天坚持散步外,就将其他体育、文艺爱好放弃了。那时,他已60多岁。他常说:“年过花甲,给我的时间不多了,应抓紧为党工作”。他1977年3月担任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后,便住到了党校。1978年12月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他当选为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纪律检查委员会第三书记;随后又任中共中央秘书长兼中央宣传部长。从他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搬到中南海办公时起,他就在勤政殿搭了一张床,办公室兼卧室,长期住在那里。早晨一般六点起床看报纸(身边工作人员在这之前将《人民日报》清样送到他的住处),之后听新闻广播,便开始了一天的工作、直到深夜。平时,他没空回家,到周末时,才驱车匆匆赶回家同亲人团聚一下,吃顿晚饭。之后,便又匆匆驱车返回中南海勤政殿去了。从他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起,到任中共中央主席、中共中央总书记期间一直如此。在这期间,他没有一个春节是在家中同家人一起过的。直到1987年1月,他辞去中共中央总书记后二个多月,他才从中南海勤政殿搬回到只有一墙之隔,步行只需10分钟的家中居住。1987年的春节难得与家人团聚在一起。

他的家人和身边工作人员说,8年时间内,他一个晚上也没在家住过。这不是溢美之词,是切切实的,他工作太忙了,没空。

礼品的处置

作为党和国家的高级领导人,胡耀邦同志在出访期间以及接见外宾时,不可避免地会收到一些礼品,他都毫无例外地交公,自己一件不留。他访问日本时,人家送了他两套录像设备,他带回来之后,一套摆在了中南海勤政殿公用;另一套送给了官园中国儿童少年活动中心。1984年,有一次—个国家的外宾送给他一台彩电,他立刻想到1960年他在团中央工作曾经去过的一个小学——山西省永济卿头小学,随即将这台彩电送给该校师生。耀邦同志逝世后,这个学校专门派人来京悼念。他访问欧洲四国时,外自朋友送了他三辆小汽车。两辆菲亚特,一辆雷纳,回国后就都上交了。甚至连外宾送他的糖果都不留,派人送到了警卫局幼儿园。负责党和国家领导人专机机组的同志们都说,耀邦同志出国访问回来时东西最少,经常是出去什么样子,回来还是什么样子。

住宅

胡耀邦同志是1952年由中共川北区党委书记、行署主任、军区政委,调任团中央书记的。后来又任团中央第一书记。他的家从1955年搬到了北京市东城区灯市口西街富强胡同的一个四合院内,在这里住的还有团中央的另一位领导胡克实同志。耀邦同志的工作人员也住在这个院内,这里房子很旧,院内坑坑洼洼,看不到一点富丽和豪华的踪影。

耀邦一家在这个小院内一直往到1984年。其间,他的工作、职务多次变动,从团中央第一书记到党中央主席、总书记。

“文革”批邓,“反击左倾翻案风”,在政治运动中几经沉浮,他家住的房子多少时有变化,但整整三十年,却一直没有离开这个小院。

1984年,中央譬卫局的同志又一次向耀邦同志提出,你作为党中央总书记住在这里,警卫工作不好做,不方便,请他搬到距中南海一墙之隔的一个小院内。耀邦同志才答应了。

其实,这也不是专为耀邦修盖的什么豪华住宅。这里也是老房子,安子文、程子华、吕正操等领导同志先后都在这里居住过。后来他们搬走了。耀邦一家搬来前,中央管理部门派人收拾修整了一下。因为是老房,比较潮湿,李昭同志在晚上睡觉竟发现床上有土鳖爬出来.

一直到耀邦去世,他都居住在这里。

耀邦与孩子们

社会上有这样的传言:毛主席儿子上前线,胡耀邦儿子开书店。记者在他家采访时,问及是否有孩子在书店工作,得到的回答是没有。耀邦同李昭共有四个孩子,三儿一女。老大胡德平,任中共中央统战部经济局局长;老二刘湖(出生在延安,因战争年代不便抚养,便寄养在一家姓刘的老乡家里,为了纪念进位老乡的养育之恩,老二改姓刘),任国家经贸部技术进出口局副局长;老三胡德华,中国科学院北京软件试验室工程师;最小的孩子是女儿李恒,任中华医学会副秘书长。要说“胡耀邦儿子搞科研”,倒还反映了部分事实。这四个孩子,没有一个在国外。这不是说耀邦反对他们出国深造,耀邦生前在职时说过,他们考试合格或者通过他们自己去深造,这都没有问题。但想凭借我的权势、牌子出国,绝对不行。耀邦同志说到做到,当然在他的教育影响下,他的孩子们也十分目觉,都对自己要求很严格,绝不给爸爸抹黑。这只举一个例子就说明问题了。

耀邦同志的小儿子胡德华,1977年曾在重庆学习。当年2月份毕业后分配到南京解放军通信工程学院当教员,1978年底同南京的一位姑娘结了婚。婚后德华所在的学校没房子,他爱人单位也没房子。德华岳父家四世同堂,也只有二室一厅。婚后小俩口就只好各自住在单位的集体宿舍。到星期六,有时德华岳母就找个借口到办公室去住一、二宿,才能给这小夫妻腾出一点团聚的地方。就这样一直过了三年。到1981年底,他们才分到了房子。结束了一地的分居生活。

德华爱人是南京无线电七厂一个普通工人,这个工厂属大集体性质,不少同志提出,想帮她调换一个工作。但耀邦同志不同意,他说:“哪里还不是一样干,我们家有个工人也很光彩嘛!”后来,家里的几个孩子向爸爸提出,把老三调回北京来。耀邦同志当时担任中组部长,他提出,老干部落实政策后,如身边有子女,就不必把外地的子女都调回来了。他身体力行,当然不同意家里孩子们提出的的要求。

1974年,上大学不考试,走推荐这条路,胡德华当时在重庆学习,他就给妈妈写了封信,提出能否跟爸爸讲一下,或者找找有关同志,让他们说句话,让妹妹李恒去上大学。没过几天,德华收到爸爸一封信。信里狠狠批评了他一顿,有这样一段话,使德华终生不忘:“如果你认为这种落后腐朽的现象能够永远存在下去,那么,你不但不配做一个信仰马克思主义的共产党员,甚至连一名资产阶级进化论者都不如”。德华回忆起这件事来总是惭愧地说,“我的天哪!没想到爸爸会给我来这么一封信,对我这么严厉地批评。信的其他具体内容都记不清了,唯有这一段话令我刻骨铭心,现在一想起来都浑身冒汗。”

耀邦同志严格要求子女可见一斑。

其实。耀邦同志是很爱孩子的。胡德华1948年11月出生在石家庄。当时,耀邦正在太原前线指挥作战。那时的石家庄虽然称作后方,但傅作义天天派飞机去轰炸,也十分不安全。就在孩子出生前,有一天,耀邦在前线开完军事会议,提起笔来给妻子李昭写信。信中说:“亲爱的李昭同志,我们的第三个孩子快要出生了,可是,我现在不能在你身边很好地照顾你,但我是为千千万万个孩子在前线作战,你自己要爱护自己,保护好我们的孩子,打败了阎锡山,回来看你”。

谁知,解放太原之后,耀邦同志又率领部队马不停蹄地去解放大西北,大西南。一直到解放了四川,才看到李昭和新出生的孩子。胡德华谈到这里,禁不住热泪盈眶。

送给孩子们的结婚礼品

耀邦对孩于们的严格要求表现在各方面。孩子们的婚礼都办得很俭朴。从老大胡德平开始,每个孩子结婚时,不论男女,耀邦和李昭给他们200元钱,两床新被面,仅此而已。剩下小家庭所需之物品一律由新人自力更生、量力而行地购置。这规矩贯彻始终,到他们的最小女儿李恒结婚同样如此。

孩子们的婚礼既简朴,又热烈,每次都是摆两桌。一桌招待工作人员及其家属,另一桌是家里人包括亲家来人。其他宾客一律不请。他们只是到家里口头祝贺一番,这一切同耀邦同志简朴的家风是十分协调的。

来源: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推荐 推荐4



  • 京ICP备2021031182号  
  • 京公网安备11010202009933  EMAIL:hybsl@126.com
版权所有:胡耀邦史料信息网  免责声明
关注公众号